极目新闻记者 李迎
实习生 杨菁雅
海报制作 彭植
屈三周180、后屈两周、前团三周180......北京时间8月2日晚,在巴黎贝尔西体育馆女子蹦床决赛上,中国选手朱雪莹以一套难度系数14.4的成套动作完成了她在巴黎的最后一跳。55.51分,低于她在资格赛中的56.72分。在比赛中,她因位移失误临时调整了动作难度,最终排名第四位,无缘奖牌。
三年前,在东京奥运会女子蹦床比赛上,朱雪莹以56.635分获得该项目的金牌,成为继何雯娜之后中国第二位女子蹦床奥运冠军。三年后,命运并未因为朱雪莹付出了格外多的努力而眷顾她,在蹦床这项具有偶然性的运动上,一切都有可能发生。
4岁练习体操,10岁转向蹦床,15岁进入国家队,并在次年获得了南京青奥会蹦床单人金牌,23岁成为了奥运冠军,这是属于朱雪莹的高光时刻,而此后三年的巴黎周期,她面对的是年龄的增长、卫冕的压力和病痛的折磨。最终,26岁的她还是站在了巴黎奥运会的赛场上。
赛后,朱雪莹接受采访时说道,决赛中没有战胜自己,但她依然拥有再战的勇气,“虽然我不确定自己的身体情况能不能坚持,但我会努力再尝试和挑战。”
朱雪莹参加巴黎奥运会(图源新华网)
始于体操
在成为蹦床冠军之前,朱雪莹曾是一名体操运动员。
1998年,朱雪莹出生于北京市石景山区。2002年,4岁生日那天,母亲陈海茹带她走入北京石景山业余体校,母亲当时想着,练体操可以锻炼女孩儿的气质,“我就喜欢小女孩头发一盘,小胸脯一挺那种劲儿。”
这是朱雪莹第一次与体操结缘,她很快就展现出了天赋。陈海茹说,上第一堂课时,教练就留意到雪莹身体方面的优势,她身材匀称、肢体灵活,身体素质好。“当时那一批孩子里,她是最小的。”朱雪莹的启蒙教练马文君回忆,“她身体协调性好,尤其是下肢爆发力强,不是说她的力量绝对地强,而是她用力的一瞬间感觉特别好。”
练体操时,朱雪莹的积极性很高,学习能力快。“她第一堂课就像练了很久的小孩一样,一点儿也不发怵。”陈海茹说,而马文君则注意到,雪莹安静、不爱说话,但观察能力和学习能力很强,每当别的队员成功完成某项动作时,她就在旁边仔细观察,教练在和其他队员讲动作要领时,她也在一旁盯着看。
儿时的朱雪莹和教练(图源朱雪莹个人微博)
2005年,朱雪莹被选拔进入北京什刹海体校,成为北京市体操二级队的队员。体操运动员的选拔条件严苛,身体上的天赋往往是一道门槛。就身体条件来说,体操教练更偏好于选择“体重轻但能力好”的运动员,这是一种看似相悖的条件:“体重轻”要求小运动员体型更瘦、更薄,骨架小,这样的运动员自重轻,更容易挺过发育关;而“能力好”则代表着协调性和力量性上的要求。
那一年,体操二级队共在北京市选拔出4名1998年出生的运动员。参与选拔的教练安娜告诉极目新闻,就身体条件而言,朱雪莹不是最优越的。”她的上肢力量一般,骨架偏大,发育后可能会很重。”但经过几次训练的观察,安娜发现,朱雪莹的爆发力和协调性突出,比如让她做五次连续的立定跳远,雪莹每一次跳的距离都比上一次远。“这说明脚腕力量强,爆发性和核心力量都很优秀。”
更重要的是,朱雪莹有卓越的学习能力和头脑反应。“她不是特别爱说话,属于心里比较有主意的那种,你和她说动作要领,她会非常认真地听。比如第一个动作做得不好,她第二个动作就会马上纠正过来,学习能力很强。”安娜评价。
在什刹海体校,朱雪莹很快便脱颖而出。在全国少儿体操比赛中,她曾连续获得全能、团体、跳马项目的冠军和前三名。“我带那些小运动员们参加全国少儿体操比赛,雪莹是唯一一个无论是在预赛和决赛都没出现过重大失误的运动员,她非常稳。”安娜回忆。
转向蹦床
朱雪莹10岁那年,迎来了她运动员生涯的一次重大选择。
2008年,在从什刹海体校被输送至北京市体操专业队时,雪莹在体检中被检查出胯窝较浅,当时专业队教练不建议其再继续练习体操。“从外部看是完全看不出来的。但体操训练强度大,像跳步、空翻类的动作会用到胯部力量,胯窝浅会有股骨头坏死的隐患。”安娜说。
安娜看重朱雪莹在体操领域的天赋,于是推荐她转攻蹦床。那一年,朱雪莹进入了天津蹦床队。
蹦床运动是体操的一项“分支运动”,也被称为“空中芭蕾”,这是一项利用特制的弹性纤维网面进行跳跃的活动。其网面通常呈矩形,中央有十字形标记。运动员借助蹦床的弹力,需要跃起至超过8米的高度,在空中完成转体、翻滚和腾空等技巧动作。
对10岁的朱雪莹来说,从体操转向蹦床的过程并不艰难。从小练习体操的经历给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她对蹦床运动有着浓厚的兴趣。4岁那年,朱雪莹第一次走进石景山体校去找练体操的表哥,第一次进体操馆的她就被蹦床吸引,她曾形容那是一种快乐、跳起来很好玩的感觉。
朱雪莹在训练时(图源朱雪莹个人微博)
第一次去天津蹦床队报到时,蹦床上跳跃着的身姿让朱雪莹觉得震撼,她几乎一眼就喜欢上了蹦床。陈海茹回忆,在送女儿从北京去天津的高铁上,女儿开心极了,“从没看过她那么高兴过。”
在正式的蹦床比赛中,选手必须展示一系列包含10个不同技巧动作的组合。裁判会根据动作的执行质量、难度级别、身体控制和跳跃高度等方面来给予评分。这是一项充满变数和悬念的运动,每位选手都需要根据能力和状态调整动作难度,更高的难度能带来更高的分数,但同时也意味着失误风险的增加。由于这种灵活性,在整套动作做完前,没人能断言自己稳操胜券。因此,蹦床运动员需要快速的应变能力和稳健的应赛心态。
而这正是朱雪莹所擅长的。天津体操协会秘书长刘弋曾说过,蹦床有些像国际象棋、射击等项目,不需要太多的激情或情绪宣泄,更适合性格安静的运动员。安娜也这样认为,“蹦床和体操都是临场发挥型项目。赛场上会有很多干扰,包括自己的伤病、分数压力、队友失败等,也有可能现场很吵,情绪稳定的运动员更不容易受外界影响。”安娜说,朱雪莹就是拥有这样特质的运动员,“她很稳定并且很了解自己。”
想赢的心
在竞技体育的赛场上,顶级运动员们不仅需要过人的天赋、灵活的头脑以及强健的心态,也需要一颗无比坚定的、想取得胜利的心。网球运动员李娜曾在自传《独自上场》中写道:想要获胜,你必须发自内心地渴求胜利,你要非常、非常、非常地想要获胜。你对胜利的渴望,要像在沙漠中跋涉、濒临死亡的人对水的渴望一样。
在朱雪莹刚入体校时,母亲和教练就发现了她拥有强烈的好胜心。陈海茹回忆,她刚进入封闭式体校训练时,每天早上,为了比其他小运动员更早起床,朱雪莹在前一天晚上就把衣服穿好,“后来体校的老师打电话给我,说不要让孩子穿着衣服睡觉。”安娜也说,在训练或比赛时,朱雪莹很少退缩,再苦再累都会咬牙坚持。在一次比赛的决赛中,朱雪莹的手受伤流血,教练询问她要不要放弃,她拒绝了,咬着牙撑完了整场比赛。
像无数传奇运动员一样,朱雪莹很早就流露出对胜利和金牌的渴望。2010年的时候,12岁的朱雪莹就在自己的qq空间里写道:“我要成为世界冠军!”。
2013年6月9日,是朱雪莹第一天到国家队报到的日子。国家队蹦床馆内有一面冠军墙,挂着世界冠军的照片和名字。看着那些象征荣誉和胜利的照片,朱雪莹暗自发誓,要把自己的照片挂到这面墙上,成为其中一员。
在进入国家队后,朱雪莹开始在大赛中崭露头角。2014年,她获得了南京青奥会蹦床单人金牌。那是她人生最重要的金牌之一。当时,有记者追问她,未来还有什么梦想?16岁的朱雪莹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奥运冠军!”
2016年,朱雪莹转组到蔡光亮教练门下,成绩大幅度提高,在世界杯系列赛阿罗萨站上获得单人项目亚军,实现国际赛事单人项目的突破。之后两年,朱雪莹在世界锦标赛上赢得多块金、银牌。
东京奥运会朱雪莹夺冠(图源朱雪莹个人微博)
直到2021年,在东京奥运会上,朱雪莹以56.635分获得女子蹦床项目金牌,成为继何雯娜之后中国第二位女子蹦床奥运冠军。在东京奥运会的蹦床赛场上,解说员用“稳健、姿态优美”来形容朱雪莹当天的表现,“她就像一只海燕一样,这么翻飞着,在空中像一根针一样。”
陈海茹也清楚记得三年前女儿夺金时的场景。全家人一起坐在电视机前,朱雪莹先出场,拿到了56.635的成绩,陈海茹的心还在悬着,直到其他选手比赛完,分数落后于朱雪莹0.3分左右,“分一出来后太震撼了,我一下就蹦起来了。”
那是属于朱雪莹的高光时刻。
重头再来
三年后,在巴黎的贝尔西体育馆,朱雪莹和另一名中国选手胡译乘闯入了奥运会女子蹦床的决赛。
在稍前结束的资格赛中,每位选手有两轮机会,取其中分数最高的一轮列入排名。在第二轮中,朱雪莹挑战了难度15.0的成套动作成功,得分达到全场最高56.720分,她凭借这一跳从16名选手中杀出重围,以资格赛第一名身份晋级。在决赛中,朱雪莹想力争卫冕。
东京奥运结束后的巴黎周期中,朱雪莹曾多次表示备战巴黎所面临的压力与难题。首先是年龄增长带来的身体机能变化,朱雪莹明显感觉这一周期的训练比上一周期更难,明明已经记住了动作,但是身体就是做不到,“我的身体情况变得很差,我知道这个动作怎么翻,但是我翻不出来。这种时候很崩溃。”其次是伤病,腰伤给她带来了严重的困扰。在出征巴黎前,她再次受伤,一度动弹不了,这让她很长时间无法训练,直到抵达了法国才恢复训练。
朱雪莹在决赛后(图源新华网)
尽管困难重重,朱雪莹依然想要成功卫冕。在此之前,在女子蹦床项目上,只有加拿大选手罗西·麦克伦南蝉联过两届奥运冠军。为此,朱雪莹付出了更多努力,为了克服年龄增长和伤病带来的影响,朱雪莹今年冬训前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接下来她将以提升身体素质能力、有氧能力为目标。备战巴黎奥运会时,朱雪莹反复研究自己以往的比赛录像,寻找多在空中停留半秒的突破点。但在竞技体育的赛场上,机会和运气并不会因为一个人付出了努力而格外偏爱她。决赛只有一次机会,朱雪莹第二个登场,由于身体控制出现问题,她无法完成15.0的高难度成套,位移分也大打折扣,最终收获55.510分排名第四,而另一位选手胡译乘也因受到压力的影响出现失误,提前终止比赛。
排名出来后,在北京的家中,在媒体的聚光灯和摄影机前,朱雪莹的父母和舅舅也陷入了沉默。赛后,镜头记录了朱雪莹流泪的样子,而朱雪莹的母亲也因心疼女儿,在电视前默默拭泪。
朱雪莹家人观看比赛(记者李迎 摄)
赛后,朱雪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一直秉承着自己战胜自己的心态,我不会觉得别人给我造成压力。但是很可惜,决赛中我没有战胜自己。”但随后她又说,自己依然拥有再战的勇气,“虽然我不确定自己的身体情况能不能坚持,但我会努力再尝试和挑战。”
或许,如何面对失败是竞技体育教给所有运动员们的必修课。2019年世锦赛上,因为心理压力,朱雪莹出现了重大失误。看到女儿从网上“飞”下来的时候,陈海茹一下控制不住地哭了,“那时我说不行了,我就这一个孩子,我不想让她再练了。”
那几乎是朱雪莹运动生涯中的最低谷,她一度萌生退意,但最终又留了下来。她反复观看比赛失误的录像,自己总结,训练自己摒除外界评价的影响,专注在比赛和每一个动作上。
痛苦之后,失败带来了成长。“就像人们经常说的,成长是需要挫折的。”朱雪莹说。三个月后的世界杯阿塞拜疆站比赛,朱雪莹重新站在了冠军领奖台上。
在巴黎奥运会前夕,朱雪莹为自己定下了两年目标,拿下奥运会和世锦赛,2025年继续在全运会上冲金。除此之外,朱雪莹想逛逛巴黎。之前,她曾因集训去过法国,但因训练场地偏远,她对法国没留下具有实感的印象,“都说巴黎是个浪漫的城市,还是想看看,巴黎是什么样。”
在8月2日这天,她的轻盈身姿在贝尔西体育馆空中翻转跳跃。就算没有延续东京的辉煌,但这仍是属于朱雪莹的巴黎时刻,她依然拥有重头再来的勇气。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