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安徽省科创金融改革领导协调小组办公室正式印发《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实施方案》。全国首创的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模式“破壳而出”。
何为“共同成长计划”?这是按照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市场逻辑,银企双方自愿平等协商签署“贷款合同+中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创新以金融服务优先权为基础的跨周期风险收益动态平衡解决方案,着力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以科技金融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如今,一周年过去了,“共同成长计划”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位于合肥高新区的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虚拟人技术为主要业务方向的科技型企业。然而企业处于生产经营起步阶段,经营前景较好,但是研发投入较大且尚未盈利,收入难以支撑其发展需要,经营情况难以获得金融支持。
乘着“共同成长计划”的东风,去年7月,工商银行与企业签订了一份5年期中长期战略合作协议,约定未来企业成长后向银行让渡“认股权”、“资金优先存放权”等权利,银行为其提供100万元纯信用贷款,以“相伴成长”的理念持续加大对企业的金融支持,助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加快市场开拓脚步。
“感谢人民银行‘共同成长计划’,有了你们的金融支持,我们企业的发展就会少了很多顾虑,一定能发展得更加快速高效。”企业负责人表示,企业给予银行综合金融服务优先权,银行为企业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双方就可以共同成长!
“‘共同成长计划’成立的初衷是解决科创信贷风险收益不匹配、科创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让科创企业获得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服务,支持科创企业做大做强。”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金融研究处处长季军说。
“共同成长计划”,顾名思义,双方陪伴,一起进步,共同收获。所以,在协议的支持下,这家科技公司运用工商银行为其投放的贷款拓展了特色业务,为后续获得合肥市种子基金100万投资款奠定了基础,现已研发出tu虚拟人开发引擎、tu虚拟人直播引擎、企业元宇宙部署方案和虚拟仿真实训实验室目前已运用到企业及高校,定制化元宇宙展厅即将推出。而企业也向工商银行推荐了1家下游客户,工商银行通过对接确定了该公司下一步500万元的资金投放,目前合作项目的细节正在洽谈中,双方“共同成长”的合作模式正在逐步完善。
从“识于微时”到“顶峰相见”,于是乎,银企双方的信任成本大大降低,联系大大加强,合作逐渐深化,实现了金融机构和科创企业的双向奔赴。
近日,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联合省委金融办、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印发《关于推动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提质扩面的通知》,通过实施“共同成长计划+”专项行动,在更大范围继续探索开展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战略合作。
这可以说是“共同成长计划”的2.0版本,通过实施“共同成长计划+”专项行动,着重在股权投资优先权可交易可变现、多业态共享合作、支持科技人才、加强履约保障等方面推深做实。
——实施“共同成长计划+专业能力提升”行动,促进金融与科技良性循环。
——实施“共同成长计划+业态融合共生”行动,促进金融与产业良性循环。
——实施“共同成长计划+零售业务拓展”行动,促进金融与人才良性循环。
——实施“共同成长计划+政策保障赋能”行动,着力构建一流科技金融生态圈。
季军解释道,针对科创企业高风险、高成长特点,希望在发挥银行信贷主力作用的同时,注重整合以政府引导基金风险投资为特点的“合肥模式”资源,引导股权、担保、保险等多业态加入“共同成长计划”,推动构建“股贷债保担”联动的科技金融服务支撑体系。
“我们将强化银企战略互信,深化与科技企业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合作,不仅‘雪中送炭’,也要‘长期供暖’,通过‘债权+股权’、‘当期+未来组合’,与企业‘共成长’,形成‘工伴成长’(共伴成长)的银企共赢良好局面。”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公司金融业务部副总经理张朋能表示。
在“共同成长计划”拔节生长的过程中,离不开多部门的同频共振。
去年,安徽省科创金融改革领导协调小组成立科技、工信、金融等跨部门工作专班,建立“共同成长计划培育主体库”,目前已发布三批推荐企业名单,涵盖6000多家科技企业。
合肥途鸽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一家来自培育主体库的企业,主要为各种物联网场景和第三方终端进入全球市场提供全球一站式、安全可靠、高性价比的3g/4g/5g的连接管理和运营服务。
今年5月,徽商银行与合肥途鸽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3年期、2000万元“共同成长计划”意向授信合作。在战略合作协议中,银行承诺未来给予企业多元化金融供给,并可根据企业实际需求确定融资方案,企业则承诺给予银行未来结算服务、贷款服务优先权。
根植于“共同成长计划”这片土壤,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配套设立“皖美伴飞”共同成长计划专项再贷款和再贴现专项额度合计80亿元,定向提供低成本央行资金支持,为其注入新动能。
如今,这项敢为人先的“共同成长计划”已在全省落地开花,截至今年6月末,全省近百家金融机构加入“计划”,签约企业突破1万户,贷款余额达到1493亿元。
统计分析,从贷款期限来看,由传统多为1年内的流动资金贷款改为中长期贷款,户均协议期限达2.8年,切实满足初创期企业中长期融资需求;从贷款额度来看,户均授信金额突破2800万元,部分企业授信额度放大约3倍,减少银行多头授信和企业“脚底成本”;从利率弹性来看,采用“远期共赢”利率定价,前期参照lpr的最优贷款利率,后期根据企业经营情况执行远期利率,减轻企业早期融资负担。
责编 童飞飞
初审 孙继奎
终审 沈国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