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4日“出梅”后,
上海市连日高温近40℃。
至今已连续六天发布高温橙色预警,
期间,徐家汇气象站
一度登顶全国高温第一。
不仅仅是上海,随着副热带高压显著增强,长三角各地陆续进入了典型的盛夏季节。
与梅雨季无缝衔接的高温“烘烤”,“打”了包邮区一个措手不及。
浙江登顶“全国最热”
梅雨落幕后的高温,上海、浙江最为明显。
7月2日,上海发布今年首个高温黄色预警,最高温到达35℃。此后数日,高温预警不断,徐家汇站更是多次登上全国气温榜首,最高温达到39℃。
从近30年数据来看,今年是上海最热的7月上旬。
今年7月1日至8日,上海有7个高温日,为近30年来峰值,平均最高温为36.38℃。
此外,今年上海也是“高温热浪”最久的一年。“高温热浪”指连续出现3天以上的高温天气过程。此前最多为连续4天,为2022年,而今年为7天。
从7月整月来看,上海高温还将延续。预计7月累计有13天高温天,在近30年来仅次于2022年的19天,高温天数排名第二。
与上海相似,浙江大部分地区高温频发,连日来最高气温均超过35℃,且多次霸占全国高温十强榜单数席。根据中国气象局数据,7月8日0时至18时,高温前十名中,浙江占了8名,其中南浔、余杭、江北的最高温度均超过40℃。
例如余杭,截至7月8日,已连续7天最高温超过35℃,且连续三天最高温超过40℃,创近十年同期纪录。
从近十年气温来看,余杭7月虽有高温天,但鲜有超过40℃,仅有2017年出现7天,且皆在7月末。
江苏、安徽虽没进入全国高温前十榜单,但也已连续数日发布黄色高温预警,特别是无锡、苏州、常州等苏南地区,与宣城、黄山、铜陵等皖南地区。
降水高于往年平均值
实际上,今年入梅以来,三省一市降水也高于往年平均值。
其中,安徽省降水量最多。根据中国天气网的数据,截至7月3日,安徽全省降水累计达到315.29毫米,是往年同期平均值的2.02倍。江苏、上海、浙江的降水量也都是往年平均值1.5倍左右。
本轮梅雨季降水量前6名城市都在安徽省。最多的是黄山,累计降水量达到993.6毫米。
可以说,今年入梅以来,长三角的降水在历史同期都排得上号。安徽降水量在历史同期排名第四、浙江为历史同期第五、上海与江苏皆为历史同期第六。
从水文站的情况来看也是如此。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5日,在本轮梅雨季,安徽省内长江水系上累计46个水文站水位超过警戒线,平均超过1.17米。其中,位于马鞍山市的新桥闸站超警戒水位最多,汛期峰值达到11.54米,超过警戒水位2.04米。
多重因素导致极端天气
高温多雨,是这一时节长三角地区的特点,这源于阶段性大气环流的影响:西南季风带来充足水汽及热力条件,导致南方雨带稳定且降雨强度大。
出梅后,长三角又被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低层水汽难以成云致雨,太阳辐射更多到达地面,使得地面和近地面大气获得更多热量,气温攀升,出现持续干燥、少雨的炎热天气。
不过,全球变暖的诱因,使得高温天气变得更频繁,同时,大气温度越高,其中含有的水分就越多,增加强降雨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全球每升温1℃,日极端降水事件预计将加剧约7%。
另外,全球变暖也会影响大气环流模式,加剧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导致部分地区出现热浪或强降雨的概率增加。
根据《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中国年暖昼日数平均每10年增加6.7天,全国年累计暴雨站日数每10年增加4.1%。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未来我国极端天气事件将呈现增多趋势。
最后,厄尔尼诺为极端天气“添砖加瓦”。
去年5月份开始的厄尔尼诺事件,会使东太平洋表层海水变暖,提高全球平均气温。同时,厄尔尼诺的滞后性影响,也令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更容易出现洪涝现象。
据气象部门预测,10—11日随着副高有所减弱,气温会略有下降,但预计今年夏天江苏南部、安徽南部、上海、浙江气温将比往年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