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本、幕后、演员直到最佳中国电视剧奖,《繁花》一夜“花”开五次,成为最大赢家。
“年轻的城,年轻人的城”,80后导演辛爽从一众资深名导云集的提名名单里突围,捧起最佳导演重磅奖项。
《问苍茫》收获评委会奖,剧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精神与荧屏外热血青年的理想共振。
昨晚,第29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颁出所有奖项。中国电视剧单元之所以汇聚业内外热切目光,评委们道出个中真谛。评委之一、文艺评论家李跃森用三个字归纳一部优秀中国电视剧的品质:广——用广阔的视角观察世界思考人生;精——让大家清晰看到时代精神与永恒精神、中国价值与人类共同价值的结合点;共——不同的题材类型风格百花竞放,让行业与观众共话当下、共望未来。
广大网友“实至名归”的赞誉声中,“白玉兰”确证了自身含金量、创作的永恒风向——时代成就中国故事,生活滋养优秀演员。
光影幕后的匠人之心环环相扣
“《偷心》一响,胡歌拿奖”,《繁花》热播时人们调侃的话兑现落地。手握奖杯,胡歌有长长的一串感谢名单,从文本到台前幕后几乎所有工种悉数在内。而到了后台采访区,他一开口就郑重补上“还有游本昌老师,没有爷叔,没有阿宝”。
最佳男主角的感谢名单里,其实就蕴藏“最佳中国电视剧”的创作过程,它源于光影幕后的匠人之心环环相扣。
《繁花》始于优秀的文学底本,改编自上海作家金宇澄获“五个一工程”奖及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聚焦上世纪90年代初,讲述以阿宝为代表的小人物在时代浪潮下抓住机遇、施展才华,凭借迎难而上的勇气和脚踏实地的魄力改写命运、自我成长的故事。作为电视剧中的“艺术孤品”,王家卫执导的剧集不仅推高中国电视剧的视听美学水准,兼得收视热度与口碑,更造就了现象级文化事件,显现出文商旅联动效应。
昨晚的颁奖典礼,《繁花》剧组几乎人人都说“后遗症”,因为难忘的拍摄过程、国产剧领域少见的创作方式、编导演服化道全流程的用心用情,可能都在各个部门工种的职业生涯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编剧秦雯说,她很难用“几易其稿”来形容剧本的创作,“计算了一下,我们写过的剧本有102万字”。从改编过程到拍摄后期,她全程参与《繁花》创作,也见到了“剧本被使用的全部方法”。她感慨:“一路遇到了很多山穷水尽和束手无策,是王家卫导演用他的才华和经验,为我们的故事找到了柳暗花明。”
在胡歌看来,《繁花》是上海的故事,牵系着他的儿时回忆。拍摄初期,剧组向社会征集道具,母亲生前留下的一些衣服、绒线、缝纫机,都被他带到剧组。“我想用这样的方式,把这一份再也回不去的记忆通过影像留下来。我很感谢导演给了我这个机会,让我实现了这个愿望。”他说,母亲生前没舍得用的绒线织成了围巾,“雪芝脖子上围的就是这条”。
至真的场景为演员表演提供了真实感,几位幕后功臣还原沉浸感的由来。最佳美术获得者屠楠分享,美术置景就是“还原时间和情感”。剧中曹家渡的搭建,抑或导演完美主义要求下的种种细节控,都是他四年漫长工作中的“高光”时刻。所幸,用心的复原得到观众认同,“《繁花》对上海的餐饮、旅游业都有带动。我们有大量顾问是来自上海饭店、老字号的退休老法师。他们给了我们很大帮助”。
最佳摄影奖获得者之一鲍德熹觉得,《繁花》摄影完成得好有赖于很多方面。他形容,整个拍摄如同在一个大学堂,每一场戏的调动、导演的布置、整场戏的构思都需要琢磨。“我们的拍摄方法和电影相似,我们每场戏都先彩排,然后才去布光,要先知道演员整个位置怎么走,才能明白选哪个角度拍他们才最符合剧情所需,捕捉到他们最生动的一面。拍完后,大家有点依依不舍。”
尊重观众、尊重艺术,时间会给出最好的馈赠
最佳导演奖由《漫长的季节》导演辛爽获得。这部2023年豆瓣评分最高的网络剧,早已在民间评价中将辛爽送上“神坛”,此番再获得专业奖项的认可正是应有之义。观众现场催更“辛爽上新”,是对导演奖项之外的嘉许,而他本人说,尊重观众,就是创作者最大的诚意。
直到现在,辛爽仍记得《漫长的季节》首播时观众与剧的热烈互动:“‘漫长的季节’五个字背后不是某个人、某个名字,而是一个创作集体。《漫长的季节》第12集结尾的时候,王响(主人公)对着年轻的自己喊‘往前看,别回头’的时候,整个屏幕上的弹幕都铺满了这句话,那一刻我感觉创作者和观众在这六个字里相遇了,我们的距离那么近,我们的共鸣声震耳欲聋。”
最佳编剧(原创)奖由《不完美受害人》的编剧高璇、任宝茹获得。近年来,女性视角、女性题材不在少数,也诞生了一批内容主题同质化的剧集。《不完美受害人》突破了创作惯性,以理性的态度、平衡的视角探讨两性关系,亦呈现出复杂、赤裸的人性和自相矛盾的各种情态。高璇说,她要向所有入围的编剧前辈、同行们致敬,也向还在坚持原创的编剧致敬,“致敬你们始终捍卫着中国编剧的表达。越过山丘,山外有山,继续攀登,步履不停。”
今年是圆梦之年,演员宁理用了将近30年走上了白玉兰奖舞台的六级台阶,获得最佳男配角奖。他说生活的丰盛与不同生命阶段的体验,赐予了他表演的能量。今年也是“二封”之年,胡歌和周迅二度摘得最佳男女主角奖,与生活同行,也是他们的共同心得。最佳女配角奖得主姜妍泪洒颁奖礼,她说,感谢电视剧、感谢编剧,“让我在姚玉玲那个年代畅快地活了一回,让这一朵东北大牡丹潇洒地绽放了一次”。
作者:王彦 臧韵杰
文:本报记者 王彦 实习生 臧韵杰图:叶辰亮编辑:施薇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