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在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2024年通联工作会议上,小嘉以年度总积分182分的历年来最好成绩,再次名列16区首位,首次蝉联先进集体金奖!
与此同时,在年度稿件总量(1600余条)、稿件总评分(1061分)、年度总积分(5个月第一、4个月第二、3个月第三总计182分)、年度人物(2席)4个重要的质量维度也均名列首位,且实现自我超越、刷新榜单纪录。
其中,嘉定站获2023年度《新闻坊》十佳站长,涂军获十佳编辑,印沁沁获十佳记者,张晓冬、秦建获十佳摄像,司舒舒获年度新人,姚卓林获融合之星,《“一网一线”沪苏把手牵 坊记探秘11号线》等7件作品荣获2023年度《新闻坊》优秀作品,总计被表扬了14次。
这些就是《新闻坊》栏目里小嘉记者团的部分身影啦~目前我们共有记者26名,“96前”与“96后”正好各一半;入职不到2年的记者近半数。在全市16个区融当中,团队体量与工作经验都不属于第一梯队。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中心“中央厨房”生产模式的举旗定向、“策采编发”全流程的通力合作,以及各街镇委办宣传同仁的鼎力支持。
精进新闻敏感,做足动态热点
数量是质量的基础。
目前区融与上视的通联合作主要包括午间档的《民生一网通》和晚间档的《新闻坊》,2档均为时长近60分钟的日播新闻栏目。尤其是《新闻坊》,用稿主要来源于16区记者的供片。这就需要记者以“始终在路上”的勤健脚力,保证每天的内容生产数量和质量,力争在每天的海量报片中脱颖而出。
由于是向上供稿,需要以市级媒体的视角和口吻来讲述,自然对记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从每天下班前的选题会开始,部门就要对记者计划采写的每个选题进行一次“头脑风暴”式的把关:
这个活动/举措是不是嘉定的特色?横向来看,在全市范围内有没有领先性?有没有结合嘉定实际的“二次创新点”?纵向来看,是对哪些现有问题的改进?哪些强烈需求的回应?
这个故事/案例的核心动人点是什么?能够折射出什么时代特点?你将自己放在观众的角色上,有被触动或共情吗?
哪怕是天气变化、节气养生、菜价起伏、市场变化等“四季歌”,也需要找到至少一个亮点奏出“强音符”,才能在众多同质化报片中获得青睐。
质量是数量的目标。
通过这些快节奏、高强度、广视野的“为什么”,引导年轻记者更好地拆解新闻选题、优化报道结构。在日复一日的“思考、实践、送片、被选用/被pass、复盘”的循环中,化“同台切磋的压力”为“不断精进的动力”,潜移默化地提高对新闻采写的把握能力。这一经验做法也被写进了我们的“新记者基本功训练计划”,要求记者每天浏览观看《新闻坊》《上观新闻》等上级媒体的报道,自我对照对标。
台风、高温、雨雪,都是记者团岗位大练兵的时候。记者们全员值守,接力“逆行”,记录风雨中的城市温度。一批又一批“00后”记者在这里实现了出镜首秀,留下了“风雨中凌乱又坚定的身影”。
在这份获得感的滋养下,渐渐的,越来越多记者摄像养成了“随手拍”的习惯,申城首场降雪、最美水晶天、最美晚霞等稍纵即逝的热点时刻,大家常常不需要部门安排任务,就自动自发地走上街头,用航拍、自拍、vlog,为城市留下新闻瞬间。
曾经,“明天拍啥?”是每个记者相伴一生的“灵魂拷问”;如今,“几天没上新闻坊啦?”则成了“2.0版的延伸”。大家在相互调侃之余,也用这份肌肉记忆来自我鞭策与激励,把好每一道选题关。
放大传播声量,做活区域重点
作为嘉定唯一官方主流媒体,服务区委区府中心工作,是我们主要职责;而上级媒体的供稿用稿渠道,则让我们的声量传得更远。
硬核选题轻巧呈现,提升宣传“到达率”。
汽车是嘉定的最重要名片。尽管这个“硬核”领域,乍一听不是十分契合《新闻坊》的民生定位,但“硬肌肉”之下的行业脉动、技术进步,以及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改变,同样是值得铭刻的“城市脚步”。
如全市首批智能网联出租示范运营项目在嘉定启动,记者通过全程出镜体验的方式,率先感受首批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奇妙历程;又如五一期间的《新职业我代言》系列,我们推选了一位在汽车城就职的数字孪生工程师,展现嘉定在汽车新四化领域的不懈探索;还有在汽车会展中心的各类房车展、黑科技展,描绘未来生活图景,兼具“有意义”和“有意思”双重新闻要素。
“到达率”是检验宣传效果的重要因子,不能“一个在说”,“一个不知道有没有在听”。尤其是重大主题、硬核主题,更加需要在软化、活化、轻量化方面多下工夫。
西门是嘉定文化之根,西门旧改二期,既是持续10多年西门地块征收的“收官任务”,也是老城新生的破茧之期。为此,我们推出蹲点报道《再“见”,西大街》,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用光影和文字记录下居民搬家、交钥匙、拿新房、领取征收补偿款以及项目签约工作收官等瞬间,10多条报道几乎全部在《新闻坊》播出。这种动态跟踪的报道形式,扎得够深、挖得够细、讲得够生动,也使西门成为全市旧改项目中被跟进报道最多最广的项目。报道也获评2023年度上海广播电视(地区)奖。
重点项目生动呈现,提升宣传“转化率”。
除了重大产业和重要节点,重点的城建民生项目,更是新闻价值高、服务范围广的源头活水。
去年6月,苏州和上海11号线牵手“脱单”,我们和上海台首次与长三角兄弟单位联动,同步推出大小屏融媒互动直播,并策划拍摄《牵手双“11”!》沉浸式探访系列、“无感换乘”攻略、“牵手”半年回访等前中后全过程跟进报道。报道在上视播出后,获上海发布、学习强国等转载。许多观众、读者被“种草”,纷纷按图索骥,去现场近距离感受“一体化便利”、留下“一体化记忆”。
又如去年4月,上海市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花落嘉定。我们紧跟大赛进程,推出“小嘉探赛”系列报道,充分展现“比赛、展示、体验、观摩”等元素。再如金秋时节的旅游节,我们量身定制了“美好生活嘉”栏目,重点聚焦嘉北郊野、州桥老街两大ip,结合孔子文化节、小笼文化节等特色节庆,展现历史底蕴和风土人情。这些活色生香的报道经过上级媒体的扩散之后,不断提升着嘉定的美誉度与吸引力。
重点宣传的“转化率”,在一次次慕名而来的人潮中得到最好的检验。
加强策划统筹,做实内外通联
推进供稿量质齐升的过程,也是不断探寻市级媒体需求与区级宣传需求之间共性的历程。需要答好“必答题”、答优“附加题”,充分穿针引线,真正把内外通联做实做强。
系列策划,精心筹备高质量制作。每年春节、五一、十一等重要时点,《新闻坊》都会推出大体量的重要策划,并安排资深编辑提供全面深入的“保姆式”指导带教。小嘉记者团每次都把这场同场竞技,当作检验团队的宝贵舞台,引导记者敢于“揭榜”,用一次次“解锁新难度”的成就感,滋养职业价值感。如《这一年我的朋友圈》,以新闻人物的朋友圈故事折射时代变迁;《守“沪”佳节》聚焦节日在岗的劳动者等。其中《零点,他们开启“下半场”》,还获得“学习强国”季度全国县级融媒优秀作品,也是当季上海唯一上榜作品。而《人民之城融媒联播》《繁花锦绣 海上迎春》等重磅系列策划,我们更是集聚精兵强将、力臻卓越完成,不负信任。
日常合作,千方百计高效率完成。抓住每年一次的全脱产轮岗机会,安排新生力量前往上视进行4个月跟班学习,让新人在监督报道中了解社会百态,学做“杂家”。尤其是近两年,我们派出的女摄像与记者搭档,均凭借肯吃苦、善学习的专业表现强势出圈,擦亮了嘉融媒品牌。不断提高的手速脑速也体现在日常约稿方面,如去年房产新政落地,记者从接到任务到完成报道仅花了3个小时,记者摄像合作默契无间。
委办重点,精心策划高频次宣传。我们围绕每年的区委民心工程、区府实事项目,策划推出“民生小目标”专栏,讲述项目为市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便利,该专栏在《新闻坊》的录用率超过80%。还有“善治新家园”,讲述社区治理好经验好做法;《民生一网通》,关注城市治理数字化新场景;卫生、体育、文旅等条线,也平均每周都有稿件刊播。
街镇活鱼,相互补位高效能合作。经过多年的“双向奔赴”,嘉融媒在12个街镇融媒体站打造了一支敏感度高、响应迅速、善于挖掘、精于采写的骨干通讯员队伍,一直让各区同行颇为艳羡。风霜雨雪天他们一呼即应,现场感十足的“随手拍”覆盖嘉定各个角落;社区暖心事他们触角敏锐,温情细腻的短视频常常引发深度共情。这些鲜活的素材经过整合梳理,也往往成为上级媒体版面里不可或缺的“烟火气”。去年获得多个奖项的报道《一顿菜饭,一个老人的心愿》就是区镇联手的代表作。
“让记者看到更大世界,也被更大世界看到。”自2002年开播以来,《新闻坊》这个每天傍晚与市民准时相约的电视栏目,仿佛一个共同家园,让16区同仁彼此看见、相互激励、携手同行。如今,她已经从电视新闻,逐年拓展到微信、小红书、抖音等全平台同步,且微信号稳居全国民生榜的榜首。
小嘉记者团,因为在中央厨房生产的最前端,我们常常自称为“内容生产的第一环、意识形态的第一关、新人成长的第一站”,是一支致力于“每天优于昨天自己”的年轻团队。
认真总结,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感恩所有指导、鞭策、陪伴与鼓励,
我们也将秉持“归零”心态,
在新起点上再奋进,
继续讲述嘉定好故事、传播嘉定好声音,
探索融合好做法、积累转型好经验,
为助力打造媒体融合“嘉定样板”再作贡献!
来源:上海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