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懂啊家人们,现在已经上班第三周了,怎么还在节后综合症?
就像羊最终刷到的视频文案:“其实我知道你什么时候会走,但是心里还是舍不得”。
这条视频内容源自江寻千(九月),被称为不敢催更区的大神九月,靠着一系列非遗文化复刻视频,收获一大批关注者。
在九月的手下,不管是洞房花烛夜的凤烛,亦或是在空气中游动的鱼灯,都能一一制作,经典重现。
她的这条视频文案,看似在告别冬天自己经由冰雪馈赠所建造的冰雕巨龙,又何尝不是我与假期缘分的真实心声?
春节期间,她再次整活,用冰雕了一条巨龙。
作为“季节限定”的艺术,既然冰雕(假期)留不住,不如春天赏花去。
被这条阳光照射下晶莹剔透的“巨龙”震撼的羊,最近考古到了留住春天的办法。
古人虽然追求顺天意合四时的古老智慧,同时亦向往“留下”与时间抗衡的艺术,便有了“永生花”。
这玩意儿,以前它是大清皇后的头饰,现在只有在人民大会堂和扬州博物馆等少数地方才能见到,说是风靡几千年的顶级奢侈品也不为过。
“不是中国没有奢侈品,而是你根本买不起。”
在九月的视频里,就曾亲手复刻过通草花,耗时两个月,也只能制作几朵,非常费功夫。
原材料通草其实是木头,也是一味药材。首先是要把通草的内茎趁湿时取出截成段,再切成纸片状,这一步极其考验手法,因此裁剪通草纸也被称为一项非遗艺术。
接着就要大量的练习,反复考究手捏压出精巧的瓣形,力度多少,曲度几何,全要靠仔细观察自然界花瓣的形状。
每一朵花大约需要两百片的花瓣,除了考验手艺与技法,更是对心性的磨砺。
染色也是极为重要的一步,自然界的颜色丰富细腻,每片花瓣仔细看来其实浓淡不一,光一朵花便需要十种调色,层层叠加,才得以还原出那一抹芬芳。
“形比胶花真,情比真花浓。”
《红楼梦》第十八回“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曾经描述,元妃回荣国府省亲是在冬季,树上没有花也没有树叶,荣国府便用通草纸做成花朵和树叶粘在树上,气氛一下子就有了。
但很难想象,这样的技艺却曾经一度只剩两位八十岁的老人才会制作,试图“留下”永恒的艺术,却差点先于永恒前一步失传。
像这样逐渐失于永恒的艺术还有很多。
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里,说过这样一句话:
“小时候卖糖画的老爷爷出现在庙会里,长大了却只能在电视上看到。”
秉着再次让糖画复兴到每个大街小巷,让更多的人“重见”这项艺术的愿景,九月发起了糖画接力挑战。
作为原画大师、拥有绘画功底的九月,以为这并不难。
其实,糖画重点在于对糖的把控。
“对糖的温度需要拿捏、对绘画的速度也有要求,不能太慢,要一气呵成。此外,糖浆倒出来的线条粗细也有讲究,不然等画完之后插上竹签,整个图案就碎了。”
尝试几次,均失败,她决定去找个师傅好好学习,跑了好多地方,才找到一位师傅,这一学就是两个多月。
但最终,她完成了这一套惟妙惟肖的“螳螂拳”,并在互联网向喊话各大整活博主,发起接力挑战,先后有九十多个博主参与了这次糖画创意接力。
远在西洋彼岸的博主保罗在美国也接受了本次挑战,用九月给的糖画转盘,在美国街头现场做起了糖画摆摊儿。
这波文化传承直接拉满,拉到对面了。
不过为了“留下”的艺术,有时候还必须花费“重金”。
之前,她专门跑到贵州山村,去学习苗族银饰的制作,光是原材料就用了十多斤白银。
头饰经由数百片银片制作而成,每一片都需均匀节奏,与合适力道,反复捶打数至小时,才能实现每片厚薄均匀相当,不然就是打一百天也是无效用功。
捶打只是第一步,焊接更需小心:“左手拿着焊枪,右手挪动银丝的位置,左右脑一起工作,不小心就会烫出一个洞。”
一个纯正的苗族银帽最后造价起码上万元,更不用说这背后无价的心血。
尽管在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下,机器十分钟便可制作出一片银片,100块就能买一个造型相仿的苗族头饰,但手工出品,本就是一种继承老祖宗的艺术,这无关便捷与价格,更是一种对手艺的“守”。
让九月的“守护”非遗系列真正一战成名、收获3亿人关注的,当属那次“打铁花”。
这是一次全人类情感共鸣的演出,更是一次意志与战胜恐惧的胜利,要知道,哪怕只有丁点零星的铁水落到身体上,也可能烫出水泡。
冒着生命危险去拍摄视频,恐怕没几个人能做到。
就连打铁花的师傅,也先是拒绝:“1000多年来,从来没有女孩子学打铁花,因为打铁花太危险了,落下来烧着了烫着了 ,是要后悔一辈子的。”
但她还是决定尝试一番,用她的话来说,就是“骨子里的倔”。
几个月的训练,终于有了这次黑暗中盛大的宴会。
“将1600度的铁水打向高空,化为满天华彩,遍地生金。”
“铁花易逝,但人情长存”,弹幕的致敬,不只是为了非遗的传承,更是对人类挑战自我得到嘉奖的感动。
在这一刻,互联网达到一致的和谐,为的是对传承的赞许。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里,我们作为人类,也许渺小,面对时间的长河,显得不过只一瞬,但我们仍旧在努力“留下”什么,去创作永恒的艺术。
所以尽管一个视频可能要花费巨额时间,但很多手艺人依旧甘愿去精雕细琢,用真挚之情传承中国文化。
“既能辨玉石,又能做首饰。”零零后女孩斩获珠宝加工赛一等奖,将中国珠宝这一雕磨技艺发扬到全世界。
九月之前复刻的“永生花”手艺,同样也有位愿意坚守传承的女生——95后王蕴玉,学习手艺十五年,只为还原古画中的花卉头饰。
诸如此类,她们顶住种种的恶意、揣测、指责,甚至是谩骂,不是为了让人们从内心深处认可女性能力,而是愿意将文化“留下”的普通人也越来越多,她们穿汉服,学做攒花,只为留下老祖宗那些”好东西“。
经由她们打开的那道穿越古今之匙的门,在此刻,与时光同尘的精神共鸣,让我们直达心灵更深处。
如果一切都留不住,包括假期,那就让“永恒“停留的久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