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在经过和儿子因一口馒头引发的辩论后,总觉得儿子的辩驳那里不对劲,但具体不对劲在哪里?始终摸不着头脑!于是将此讨论过程记述下来,发了个小文章《被儿子反驳的尴尬——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家庭辩论》,向大家寻求支援。
经过各位大神热心地点拨和启发,今天早晨在跑步过程中,我突然间似乎有了点头绪,特向大家汇报,敬请批评指正!
儿子前天举的例子中,如自己不想要的粉色书包、红烧肉,还有自己不想做的事、不想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等等,这些事物本身没有好坏对错之分,且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普通大众愿意接受的。虽然有人不喜欢,但这只是由个人喜好、兴趣和需求决定的,也就仅仅是不喜欢,最起码不会厌恶和嗤之以鼻!所以自己不想要的,无论是物品事件,还是观点理念,别人却可能会想要,那当然就可以给别人了!
而孔子在讲这句话的时候,是隐含着背景条件的:这里“己所不欲”的物品、事情、观点、理论、想法、做法,应该都是指普通大众和社会价值取向一致认为是不被认可的、错误的、反面的、阴暗的、为人所不耻的内容,虽然大家排斥和憎恶的程度不一,但都是在平均线以下,都属于负面一类!这样的“己所不欲”,当然要“勿施于人”了!
但是呢,古文言简意赅,有时不会讲得那么透彻,所以只能从孔圣人讲这句话的背景,以及他一贯倡导的价值观来判断,“己所不欲”的内容当然指的是负面的事物,而且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即使这句话流传了两千五百多年,都没有任何歧义,足见这句超级名言的伟大之处!
所以我们大人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潜移默化地就是这么理解的,简单、明了,没有异议,直接践行就好了!而小孩子没有这种文化熏陶,单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改变了背景前提,提出了质疑,一不留神把大人给“带沟里去了”!而且不留痕迹,一时半会让大人摸不着头脑!明明感觉那里不对劲,就是说不出来!
但是通过这件事也有些感触:一是孩子的内心世界明亮单纯,对于负面的、阴暗面的事物认识不深刻,没有明确的概念,压根就没朝那个方向想,所以才会提出其它方向;二是即使孩子提出了质疑,都不影响孩子对这句话主旨意思(推己及人)的理解和认可,可见这句千古训导能让孩子不明缘由地与它贴近!这不仅更加彰显了这句话的伟大,同时也体现了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良知”的存在,所以才有了王阳明后来的“致良知”;三是不管对错与否,成熟与否,孩子的质疑精神还是要多鼓励、多保留!这不,才带给我们深入思考和讨论的机会!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的指导与启发!同时再多说一句,早晨跑步真的很好,可以让大脑活络起来,突然之间就把想不明白的事情想明白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