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小丑》是年度最过誉的电影作品

《小丑》豆瓣分数高达9.0分,远高于它致敬及借鉴的两部斯科塞斯高口碑作品《出租车司机》(8.5分)和《喜剧之王》(8.3分)。

“《小丑》年度第一神作”论更是漫天飞舞。

然而,它是否值得拥有这么高的赞誉?

《小丑》

说《小丑》是文艺片的朋友,恐怕是对文艺片这词有什么误解。

《小丑》并不是文艺片,它是一部在剧本阶段就对动作与特效场面做大量减法的好莱坞商业片。

《小丑》商业布局精巧,受众定位精准,不管是在营销阶段的故弄玄虚,还是在剧本布局阶段对DC大宇宙的谄媚,《小丑》走的无一不是商业化的营销套路。

就跟《一个明星的诞生》的诞生一样,两者的成功都是在同一个制片人布莱德利·库珀一针一线的精心布排下诞生的必然结果。

资源上线之前,网传《小丑》口碑两极分化。

有人说,是因为影片负能量爆棚,导致美国主流“白左”影评人不敢苟同影片所传达的价值观。

然而并非如此。

维纶我看过《小丑》之后,恐怕不得不与“白左”影评人站在同一条战线上。

不是因为我不认同这样的价值观,而是影片所传递的价值观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精致布景和用力表演粉饰下的泡沫剧情,一旦水分抽干,剩下的或许只是一个及格水平的“犯罪天才速成史”

此外,“小丑狂热效应”带来的“《小丑》生而为神”论,或许有意无意间已经影响一部分观众对影片的客观判断。

当然,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电影评论这东西,没有是非之分,只有喜恶之别。

01

剧本离散,人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太多

小丑作为主人公,压在他身上的有三座大山。

第一座来自工作,对应开篇第一个段落——后台和街头工作;

第二座来自他的自我认知,对应开篇第二个段落——心理咨询;

第三座来自家庭,对应开篇第三个段落——相依为命的母子。

三大矛盾看起来错落有致,雨露均沾,但导演托德·菲利普斯显然只是架了一副舵而缺少掌舵越洋的实力

剧情前推,三个矛盾参差不齐地并向推进,但小丑身边的每一个人物又都像过路人一样稍纵即逝,与小丑并没有产生太多的共振。

比如说,德尼罗饰演的脱口秀主持人,太老爷托马斯·韦恩,以及小丑新结交的黑人女性朋友,他们都是功能性极强的角色。

主持人,是为了在最后让小丑锐变成神;

托马斯·韦恩,是小丑站在自我认知岔路口上的指路陌生人;

黑人女性朋友,我甚至不知道她对小丑的成长起到什么实际性的提升作用,一个怒吻的对象?

不可否认,三大矛盾彼此间存在着有机联系,但这个有机联系却没能拧成一股绳集中力量给最主要的矛盾(小丑的自我认知)发力

有一个处理很有意思,小丑在“S人练级”的邪路上,他先解决了主线任务——弑母,而后再处理支线任务——报复前同事。

这点似乎说不过去。

一,前同事引发的仇恨比他母亲更先,他似乎应该排在小丑死亡名单的最前列。别忘了,小丑还是一个“有原则”的犯罪,既然如此,那小丑的S人顺序是否也应该讲究“先来后到”。

二,仅凭一个身世的谜底就可以让小丑痛下决心S死他身边最亲近的人,不是说这事完全不可能,而是影片用一个“因为—所以”的关系快速表现出来,显得说服力不够。

但是,从剧本的编排上看,母亲比前同事早死的布置会让观影体验更加流畅,因为小丑知晓身世后紧接着就是弑母的戏。

剧情看起来是顺了,但人物行为动机的合理性就不够了。

02

叙事节奏头重脚轻,小丑报了速成班

影片前一个小时,尽管主次矛盾不够清晰,剧情推进缓慢,但导演对小丑的丧以及城市的废有着较为生动的描写。

加上台词金句频出,凤凰的表演又极具张力,所以,单场戏看起来算是滋滋有味,你能不停地找到“嗨点”。

我挑一处可能没什么人提到的细节来讲。

小丑的第一次“觉醒”,是在地铁枪杀事件之后。

事发后,他躲进厕所来了一段谜之舞蹈。

之后回家,找黑人女亲热,大门关上后,我们看到门上有一个铭牌B的特写。

此处是在暗示小丑进入到他的B面人格,就像磁带播完A面曲目翻转后进入B面的新乐章一样。

如果说这些小嗨点是前一小时影片的一块块基地,那么,影片进入到后半段后,便到了检验这些地基坚固与否的关键时刻。

影片的后一小时令人匪夷所思,很多曾着重铺设的旁枝末节最后却被冷处理或者淡化掉了。

比如那封信,对母亲写信这件事,导演曾多次埋下伏笔,似乎它在最后会是一个“盗梦空间陀螺版”能起到反转剧情的关键道具。

然而并不是,它的作用仅是一个道具,一个轻轻推动剧情的中介。包括小丑的随身笔记本,似乎也仅仅停留在笔记本基本功能的层面上。

这些道具只保留了辅佐剧情的基础功能,而没有升级为参与剧情决策的叙事者。

后半段叙事节奏忽然加快,小丑像是临时报了“犯罪之王”速成班,导演用S人即是练级来简单粗暴地让人物快速成长。

最后小丑被推上神坛那一幕,更是有刻意“造神”之嫌。

小丑成“神”,其偶然性更大于必然性。

如果当天小丑错过了那一班改变他命运的地铁,也许,最后成神的是另一个路人甲。

《小丑》在剧情上与《出租车司机》和《喜剧之王》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后两部作品主人公的主动性更强于小丑。

小丑最后被人拽出车祸现场,被他的信众簇拥成神。这样收场的小丑是否足够完整?

《小丑》作为一部不打算拍摄续集的“独生子作品”,它的主人公最终还达不到应有的疯魔程度。

小丑“神性”不够,只能算是一体成型机急速锻造出来的半成品

03

演员的表演没有呼吸感,一直处在饱和状态

凤凰的演技,不用说,绝对是好莱坞的顶尖

尽管凤凰的演技早就不需要《小丑》来证明自己,但小丑角色的深度和复杂性还是给到他更多的表演空间。

想用完美来形容他的表演,细微到抖腿或者迷离的眼神,也许“浑身上下都是戏”大概形容的就是这样的演员。

然而,我要开始挑刺了。

演员没有错,演员的方法也没有错,错的是导演的编排。

开场接连三个段落,全是凤凰最顶级的表演时刻:

后台,小丑哭笑不是;心理咨询时,小丑笑声如麻;公交车上,小丑笑中带泪。

我看了一下进度表,此时影片才进行了10分钟。

凤凰一上来就把表演抬高到这么高的水准,后面得要什么更炸裂的演技才能有突破?

诚然,后面还有更多演技爆棚的时刻,但是,梯度一直上不去,永远保持在一个极度充沛的状态。

看到最后你发现,前十分钟的表演和后十分钟的表演,几乎没有明显的差别。

没有差别等于没有提升,没有提升就等于平庸。

一次最具爆发性的表演——比如《海边曼城》卡西在警察局夺枪Z尽的行为,可能比十次一模一样的爆发性表演更具有情感冲击力。

连续两小时的演技轰炸,一开始还会鼓劲叫好,但到后面就开始质疑他为什么要这样演,是否有刻意之嫌,到最后我甚至觉得有点滑稽,似乎有点过了。

同时,没有梯度的表演显得小丑的成长空间过于狭小,没有梯度成长的角色是失败的。

04

结语

过誉,指的是一部作品的大众口碑可能达到了它本身不应该具有的那个高度,并非指影片本身是烂片。

尽管《小丑》依然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作品,但它不值得目前所得到的这些极高的赞誉。

我喜欢小丑,但对《小丑》爱不起来,也许,它是今年最被过誉的一部电影作品。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