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网络消费的特质是“亲密”式的互动方式,它在摈弃过去形成的“明星+”模式,而是转向“个人+”模式,即“拥有最直观感受,就拥有最明显增流”。
直白地解释为——
无论讲鸡汤、讲旧事,还是讲现在,大家都要讲“人话”。
让明星以个人身份直面网民,做什么都好,就是不要做“明星”,而是做一个“有故事的人”。
作者 | 登徒子
编辑|小白
排版 | 板牙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如今大家需要正视一个趋势:
短视频时代已经改变了大多数人的消费习惯。
包括对一个品牌,或具体到一个人的形象延续,都在通过短视频发挥不同的作用。
前段时间比较炸裂的是“陆振华”在北京欢乐谷夜场亮相,和小姐姐们一起跳舞,笑得那叫一个爽朗。
如果这是营销案例的话,那效果很成功。
毕竟,当年在《情深深雨蒙蒙》里,“陆司令”对在夜场上班的女儿大感痛心,如今网友自动脑补新时代的“陆振华”的思想:
“依萍啊,夜场这么赚钱,怎么不早点告诉爹?”
对于“陆司令”的突破自我,众人褒贬不一,“卫道士”的话听一耳朵就算了,演员不是真“司令”,无论是大家众乐乐,还是“钱给得太多了”,这都是别人的自由。
如果说“陆司令”寇振海目前只是浅尝辄止,那么自拍短剧或索性以生活示人的众多曾经广受关注的中老年男演员们,早已通过各种方式在短视频的世界里为自己勉力争取了一席之地——
即便不能成为爆款,至少不会让自己在一个新的时代里被人遗忘。
“快看!左千户来了!”一天夜晚,某地路人围观拍照,他们看到记忆中的“左千户”舞着刀和众人合影,时不时地还与路人合照。当天这条短视频获赞数万,网民表示“童年记忆回来了。”
香港演员李子雄,年轻一代人对他还有印象,也得益于这些年他在社交平台上继续保持短视频输出,内容也千奇百怪、五花八门:
我和老婆吵架了,老婆把我赶出门。
我住在几十块一天的宾馆里,大伙儿帮我看看这地方怎么样?
我和老婆在某地旅游,当地人热情邀请我们一起吃饭。
关于我和“左千户”的二三事。
仙人之上一换一,仙人之下我无敌……
一向刻薄的网民们对“左千户”的短视频多是溢美之辞,鲜见揶揄嘲讽。
可能“左千户”本人也意识到,当年这部《倩女幽魂2人间道》里的角色,竟是自己从影数十年后最为网友认可的形象。
主打“怀旧”的不止是李子雄,演员何家劲也以“生活风”另辟蹊径,在他的短视频里,经常能看到林国斌、张耀扬、吴志雄、吴启华、郑浩南等一批老港星聚在一起吃饭喝茶。
而郑浩南的短视频内容与何家劲一样,他也喜欢聚会,前述中的港星们也常在他的短视频里亮相。
对于70、80乃至90前这代观众来说,能够偶尔怀旧一番当然好,何况这些已经渐渐淡出主流视野的“老人”们还会偶尔与网友互动,这在当年他们极盛时不可想象。
现在,对于中老年男星,依托社交平台保持存在,已是新时代唯一的选择。
01
人间风物,只在刹那回首
如果把中老年男星的短视频赛道分门别类的话,我大致将其分为四类:
生活类、讲古类、作品类和带货类。
上述几位无疑都可归纳为生活类,偶有剧本元素掺杂其中,但主要方向还是通过生活场景吸引网民关注。这一类中香港演员最多,也较为“拥挤”。
比如“姑苏慕容”张国强,他时常在香港街头向大家介绍本地风土人情,偶尔还会“探店”,帮内地游客推荐一些较为有特色的餐饮。
李子雄、郑浩南等则投身内地,时常出现在不同地方,讲解当地人的热情和颇有特色的美食与特产。
较之他们,“小龟”黄一山、李修贤专注“讲古类”,作品内容多是讲述香港电影不为人知的秘辛与往事,其中有些内容从未见诸媒体,因此网民时有议论,也最容易引发争议。
尤其是李修贤曾与内地某位“大傻”(成奎安)模仿者互动,更在为其站台时遭到网民质疑,认为其不该消费已故友人。
相对于这些容易触雷的内容,“铁猴子于荣光”这个账号对与成龙、李连杰同时代的于荣光来说,倒是个较为不错的个人品牌:
于荣光曾在视频里亲身示范健身动作,尽管肉眼可见地面红气短,但依旧赢得很多网民的尊敬——
对于六十多岁的人来说,能一口气做完健身示范已经很难得了。
与李子雄一样,于荣光也很愿意穿上昔日的经典“战袍”,戴上墨镜,来一套动作,然后说出那句“一个月几百块玩什么命啊?”接着他再向大家介绍当年拍这场戏时的幕后花絮和套招设计。
另外,在他的工作室里摆满了当年主演或参演的许多影视作品海报,在讲解中他提到陆港两地影视剧从隔离到融合的历史,尤其是动作片的发展历程,这些内容含金量较高,也最容易让网民对他产生好感:
“铁猴子”源自1990年代初于荣光与甄子丹主演的电影《铁马骝》(马骝,即粤语“猴子”之意),在当年渡港发展的一批内地动作演员中,于荣光算是前辈。
后来者随着97香港回归及电影市场中心北移,如谢苗、吴京、蒋璐霞等人最终还是回归内地。于荣光本人,也是除李连杰之外唯一尚能“亲民”讲解这段历史的“活化石”。
对比之下,网友对于荣光的钦佩与其说是对作品的回顾,倒不如说对过去岁月的致敬。
在此基础上,或出于猎奇,或出于同情,或出于遗憾,以上这些中老年男星虽不能出现“爆款”视频,但网民多少还会给点“面子”,不至于恶语相向。
与他们同属中老年梯队的“中年战力”中,还有目前依然可以凭借作品保持热度的于和伟,他在某书账号上经常会发布自己的“短剧”,内容多以生活场景为主,搞怪演技并存。当然他也不能免俗,时常会说出那句“接着奏乐接着舞……”
和已经处于半退圈或完全退圈(没戏拍)的部分港星和内地影星相比,于和伟更了解网络的力量,拍摄自己的短剧作品,除了更接“地气”外,也能为他增加不少路人缘。
何况用网民亲“赐”的经典台词和场景,由演员再演绎一番,或干脆直接颠覆(如寇振海)更能增加演员热度。
而对于另一批直接走“带货”路线的中老年男星(以中年为主),则是另一种画风。
02
影视似海,不及情感鸡汤
情绪价值创造商业价值,一批中年男星显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
如果说上文中的中老年男星们尚在“情怀”之中挣扎,何晟铭、朱泳腾、迟帅、任重、高梓琪等直接站在“大气层”看待自己的再就业:
凭借较为优秀的外型和尚未褪去的记忆,他们索性扮起了情感专家,向中老年女性靠拢,挖掘她们的情感诉求,进而开始在直播间卖货。
此时演员的专业性凸显出来,与那些野路子的带货主播不同,这些男星以含情脉脉的方式先吸纳一批忠实粉丝,讲究的是话术:
“看到你又是高兴的一天!”
“这话真说到我心坎里了。”
“不是公主命,但有女王心!”
他们聊的话题不是“我曾经演过xx,和xx合作时发生了xx事”,而是彻底摈弃“情怀”,在短视频中谈论女性觉醒,呼吁女性“爱自己”。得到的则是评论区里无数中老年女性网民的点赞评论,夸赞他们帅气,说话“在理”。
朱泳腾被粉丝喊“朱老师”,代表作《十八岁的天空》;出演《宫》的何晟铭,人称“四爷”;“高文彦”是演出《回家的诱惑》的迟帅的专属;《新还珠格格》里饰演“萧剑”的高梓淇被叫作“淇淇”。
尽管有人戏称看他们的直播间,有如进入“大型考古现场”,但他们的粉丝——
同样在40+以上的女网民看来,“懂我”就足够了。
毕竟这些女网民的青春岁月里,就有关于他们的记忆。既是已经距今超过十几年甚至二十年,如今依然凭着情怀加持和“懂我”的感动,让这些中年男星在情绪价值拉满时再度返场。
或讲心灵鸡汤,或谈女性困境,或说人生感悟,或论婚姻价值。
最终,大多数都会回归到一个主题:
女人,要对自己好一点。
然后,他们在“姐姐们、宝宝们”的爱称中走进直播间带货。售卖女装和护肤品。
我并不是嘲笑他们带货的行为,因为和一些被调侃为“直播间吉祥物”的明星相比,他们是成功的。他们拍的大多数短视频也并非无序的贩卖情怀,而是为他们带货服务。
鉴于演员的特殊职业属性,他们能够在视频中侃侃而谈,甚至拉上自己的亲属现场示范精华油的使用感受与效果。有的索性向“低俗”主播看齐,在直播间里拿起行李箱狠狠砸下去证明其质量,还有的通过短视频带着粉丝们走进珍珠产地证明确实是产地直销,并向“宝宝”们誓言“把价格打到最低”。
事实证明他们在“商业价值”这一块是成功的,如朱泳腾30天直播带货2场,销售总额150万以上。迟帅30天纸币哦带货1场,销售总额530万以上。何晟铭30天直播带货17场,销售总额也在500万以上。
这些中年男星多在2020年前后入驻某音某手或某宝,彼时因为疫情影响,影视行业集体入冬,和其他明显把直播带货当作“过渡”结果做得一塌糊涂的明星相比,他们可能也没有料到“一入直播深似海,从此影视是路人”。
对于他们,只是换了种方式继续表演,挣的钱也许比当演员的时候还多。
这是一个不易摆在台面上探讨,至少不易在业内明说的现象:
中老年男星的命途归宿。
这个话题和“40+女演员没人请拍戏”一样,殊途同归。
03
悲欢半生,不如渔舟唱晚
属于一代人的时代终究会过去。
如曾经的《东方不败之风云再起》中,与林青霞在黑木崖上谈论天下风云的于荣光,他的整部从艺历程就是功夫(武侠)电影的没落史。
可能也是一个武者最后可以回忆的荣光。
如今偶尔能在一些网大中得见于老师客串,得益于早期积累的众多作品,于荣光老师尚且已有“廉颇老矣”的既视感,那么对于其他一些中老年男演员而言,何去何从更是不忍直视。
就像在陈小春版《鹿鼎记》中饰演“鳌拜”的演员王俊棠,他没有和于荣光一样的咖位,在他的短视频里都是“过气”男演员的真实境地:
没戏拍,节俭度日,打零工。
他在短视频中介绍一种街边小吃时尴尬地笑着说:
“这种很便宜,两个就能吃饱了。”
还有些中年演员当着外卖员,或当起了网约车司机。积累的作品和角色并没有让他们享受到实际的利益,只让他们被媒体挖掘报道时带着一种悲情的意味。
所以我很客观地表述一种现象,不在于赞美或批评任何人,而是说明“演员”这个职业同样存在“职场年龄危机”,也会经历一个时代的冲击。
像朱泳腾、何晟铭等这些凭“取悦”带货还能暂时领跑新赛道的中年男星毕竟是极少数。
尚处于意识“觉醒”状态的其他人,有的出于矜持对“带货”尚有心理障碍,有的则苦于无货可“带”,还有的只是出于“不要忘记”的忧虑。这种心态目前占多数,其实也很容易理解:
在信息量与日俱增的今天,随着一代观众渐渐退场,新一代观众仅凭“传说”中的印象,角色记忆不会维持太久。
对于演员,尤其是曾经在内地获赞无数的演员来说,这是一种遗憾。
何况,大多数依旧活跃在短视频中的中老年演员,其演技和经验完全吊打某些年轻演员。这也并非我“夹带私货”抨击别人,而是同样出于“即时娱乐”的特性下,这个时代影视剧发展面临的实际情况。
但如我所说,一个时代终究会过去。
这个时代网络消费的特质是“亲密”式的互动方式,它在摈弃过去形成的“明星+”模式,而是转向“个人+”模式,即“拥有最直观感受,就拥有最明显增流”。
直白地解释为——
无论讲鸡汤、讲旧事,还是讲现在,大家都要讲“人话”。
让明星以个人身份直面网民,做什么都好,就是不要做“明星”,而是做一个“有故事的人”。
如果说疫情初期,很多人在直播间和个人账号上还没有习惯与网民直接互动的话,那么自2022年开始,这种个人增流的沟通方式已成必然。
同时,各大头部视频平台也将个人品牌商业化作为必须完成的进化方向,说借明星品牌收割“韭菜”也好,说这是“明星收益、粉丝满意”的双赢也罢。这种趋势同样也是不可逆的。
目前有些中老年男星的账号(部分平台)下方已经出现了购物小店或地址链接,他们依旧可以讲故事,招粉丝。
对于平台来说,相较于热度较高的艺人,他们性价比更高,尤其是粉丝同样多以中年群体为主,有实际的消费能力,这让中老年男星有了焕发第二“春”的契机。
剩下的,就是进行专业化的包装和如何与粉丝实现更紧密的互动。
这个课题,则涉及到“粉丝导向”和“消费群体”锁定等更系统的营销层面。
它也直接影响到中老年男星今后在视频呈现时的内容选择:
记忆?还是鸡汤?
带货?还是情怀?
这些问题,就像当年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角色类型一样。
也许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每个人都在选择中才能找到答案。
「四味毒叔」
出品人|总编辑:谭飞
执行主编:罗馨竹
联系邮箱:siweidushu@126.com
微信公众号ld:siweidush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