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晨报丨为一场演出 奔赴一座城

今年正值奥地利作曲家安东·布鲁克纳诞辰200周年,享誉世界的指挥大师图冈·索契耶夫率领德国历史最悠久的交响乐团之一——慕尼黑爱乐乐团亮相艺术节,11月16日在上海交响音乐厅演绎了布鲁克纳的鸿篇巨著《c小调第八交响曲》。

11月17日晚,作为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闭幕演出,慕尼黑爱乐乐团和出身上海的青年钢琴家张昊辰合作,演绎柴可夫斯基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作品。

昨晚的演出之后,为期一个月的艺术节也正式落下帷幕。在这艺术的金秋,近80个国家和地区、国内27个省市自治区1.6余万名艺术工作者,用370余项、1600余场演出展览活动,吸引线上线下超千万人次参与。其中,24%的观众来自外省市,8%的观众来自境外(含港澳台地区)。

|主板演出首演比例超90%

秉持着创新精神,依靠强大的全球演艺资源配置能力,本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主板演出首演比例超90%、首展比例达85%,柏林爱乐和北京人艺在上海也开启了全新的名团驻演模式。尤其“北京人艺在上海”,打造了一次集演出、艺术教育、主题研讨会等各种活动于一体的“新形态”。

这样的创新,溢出效果也很明显:伦敦交响乐团、蒙特卡罗芭蕾舞团、德国邵宾纳剧院等名团,都纷纷将中国乃至亚洲的“唯一一站”或中国巡演“第一站”放在了上海,也让上海“全球艺场”的金字招牌更加闪亮。

艺术节今年依托大数据作出的观众画像也证实了这一点,极具独家性的“上海驻演”和“唯一一站”,吸引了约24%的外省市观众、约8%境外(含港澳台地区)观众来沪。

也正因如此,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平台已被中外文化演艺产业的从业者公认为中外文明的“互鉴地”。国际演艺大会就充分证明了艺术节的行业集聚效应得进一步放大——4天的时间共吸引了来自51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家专业机构及2000余名业界嘉宾参与,促成合作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国际演艺大会开幕当天,13项重磅合作协议被签署,会期内共达成了近600项初步合作意向,整体规模再创新高。

集聚效应也让艺术节成为行业“产学研一体化”的极佳平台。9场专业国际对话,聚焦国际演艺市场新趋势、新热点。艺术节期间举办的第四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联盟年会,更是体现了全球艺术界人士加强交流与合作的迫切期待,在来自白俄罗斯、北马其顿、墨西哥以及中国的6家机构今年新加入后,联盟目前已有来自51个国家和地区的186家成员机构,艺术的“朋友圈”不断扩大。

|艺术在这座城市蓬勃发展

艺术节不仅链接着全球艺场,更是青年新锐培植未来的“孵化池”。通过“扶青计划”这样的培养扶持机制,今年共推出9部舞台艺术作品、2个视觉艺术项目和“一带一路”主题展演,《人格画廊personallery 3.0》等作品还走进商圈以及上生新所、今潮8弄等热门的时尚文化新地标,打破新潮艺术和现实生活的壁垒。

另外,“学生观剧观展团”“艺术进校园”等品牌项目的资源配置和协同联动,也为青少年美育系统性地打造了观摩学习、接受文化熏陶的平台。

例如来自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的艺术家就把“课堂”直接搬上了舞台。通过艺术节选送的40位有着一定芭蕾基础的小学生,作为舞团的“临时”群舞演员,加入到了《舞姬》的表演之中,其中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首次登上舞台。而这份“幸运”让带队老师项阳羡慕不已:“在我们学跳舞的年代,这样的机会想都不敢想!”

“热爱戏剧吧,热爱艺术吧!当艺术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时,你的视野就会开阔,你看待事物的方式就会不同。”这是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告诉年轻学子的话,而这也是艺术之所以在这座城市如此蓬勃的理由。

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这里永远有“不断更”的文化现场和“不可数”的艺术热忱。

(晨报记者 王 琛)

(点击图片可跳转电子报版面)

买拐杖、轮椅、老花镜都能享受补贴了

(点击图片可跳转电子报版面)

徐家汇“食品大王”汇联商厦焕新回归

(点击图片可跳转电子报版面)

宠物犬吓倒老人 主人被判赔14万元

(点击图片可跳转电子报版面)

“当你知道自己即将死去,你会如何跳舞?”

(点击图片可跳转电子报版面)

脱口秀

(点击图片可跳转电子报版面)

上海高定绽放“东方生活美学”

(点击图片可跳转电子报版面)

棋局教会我的,是不要在意输赢

(点击图片可跳转电子报版面)

  来源:新闻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