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闯横莱坞》:“群众演员”们带来了今年最好看的演技类综艺

继《快乐再出发》后,大千又将“四两拨千斤”做到极致。

这次有点不一样,大千将目光聚焦到一群从未被综艺注视过的人群:群众演员

看倦了没演技的“208”们在演综上享受顶级资源,《小闯横莱坞》将演综的主角换成一群“漂”在横店的群众演员们,看他们为了一个毫不起眼的角色试镜、抢通告,倒是踏出了一条不一样的演综赛道,极为新奇和亮眼。

特别是节目第一期的“抓马”海选现场,甚至让冷眼有了当年看快男快女海选的爽感和快乐。

上头的冷眼也直接“杀”到了大千总部,赶在导演组和演员直播之前,和《小闯横莱坞》的制片人赵林林、总导演赵浩、总编剧吴垚聊了聊节目,聊了聊“群众演员”。

横莱坞?怎么闯?

从节目名就可以知道,这是一档在横店拍摄,聚焦“横漂”,关注最底层群众演员的故事。

如何将这样的故事讲出花样,大千给出的解法是:群像

节目一开始,就是一场横店大型海选。

不管是刚来横店三天,完全没有表演经验但一腔热血的“纯新人”;

还是刚从另一个片场赶回来,头套都没来得及摘下的“打工人”;

甚至是在横店摸爬滚打,出演多部爆剧配角的“老戏骨”。

所有人都得在当场设定的情境自行发挥,平等参与试戏。

而当样本足够多,内容也就“五花八门”。

有的演员“震撼”抢戏,第一场客栈避难的试戏中,饰演“妹妹”的女演员全程哭喊,到最后惨遭搭档捂嘴“手动闭麦”。

有的演员“众人皆醉我独醒”,不管剧情已经多么偏离常理,不管身边搭档在往哪个方向走,他总有自己的信念,只看自己想看的,只说自己想说的。

还有的演员则是陷入了“无限流”困境,捋不清剧情逻辑,也无法续写故事,只能一句又一句的废话无止境循环……

而如果说,海选是主打“有趣”,那海选之后,属于群众演员的残酷现实才正式被揭开帷幕。

《小闯横莱坞》模拟了横店最原始的生态,设计了一个极为亮眼的环节:抢通告。

第一期海选晋级的群众演员在第二期有了参演影视化拍摄的机会,共有四组影视片段可供选手们选择,但是角色的类型和数量有限制,选手们需要早早来到片场蹲守机会,排队面试。

而为了呈现更真实的横店生态,群众演员们面试的顺序也有讲究:节目组先是让所有演员并列站成一排,最早到达片场的演员们有前进一格的机会,而后表演专业出身的、获得过表演奖项的、已经获得特约身份的演员们有依次再前进的资格。

一方面是先到先得,一方面是专业、经验、天赋的叠加,很快,50位演员的起跑线从开始就已有了明显差距。

更残酷的是,基于节目组的设置,不仅在队列前序的选手们可以优先面试,在面试成功后,他们依然可以继续排队参与其他组的选角面试。

而这就导致,有的演员一个人抢到了多个角色,而有的演员则完全无戏可演,完全不够“公平”,甚至当角色全部定好,不管后面的人有没有面试过,抢通告就已经宣告结束。

而凌晨四点多第一位到达片场的选手,最后因为没有抢到任何一个角色,直接宣告淘汰。

当然抢到了角色,并不意味着晋级。面对第二期50进15的极高淘汰率,演员们需要在各自参演的影视片段中成为最出类拔萃的前几名才可真正通关。这需要实力,还要借点运气。

短短两期,群众演员的“野生”和“残酷”拉扯出了极大张力。

而当主角齐备,故事真正开始,他们也将迎来更专业的训练与更为苛刻的“剧场考核”。

从片场的“野生派”到剧场的“学院派”,这个过程里,群众演员们需要学习成为一名专业演员,撰写人物小传、构思剧情逻辑、揣摩戏剧冲突,并且以话剧的方式诠释故事,同时,他们的表现也全程被横店剧组产生的观众代表审视,以专业视角决定选手的去留。

《小闯横莱坞》要怎么闯,就得看他们的了。

群众演员不是梦想的乌托邦

在与节目主创们对谈前,冷眼天真地以为自己很了解“群众演员”。

看过了尔冬升导演的《我是路人甲》,也刷到过不少“辞职追梦去做群演”的短视频,“群众演员”在冷眼眼里,无疑是“草根与梦想”最好的代名词。

但这样的形容得到的却是总导演赵浩和总编剧吴垚的疯狂否认。

“定了‘群众演员’这个选题后,我们就在横店租了个自建房,任务就是每天出门,沿街和群众演员聊天,我们节目里的很多演员其实就是当时‘扫街’扫出来的。

为了更好地打入内部,我们其中一位编剧还去办了演员证,实打实地在剧组干了一段时间,甚至赚到了片酬。

但他最后跟我们说:‘哥,以后别让我去了,让我干什么都行,就是别去当群演了。’”

说这句话的编剧参与的是一部古装大ip,他的角色是一个挑着担子来回走的路人。整场拍摄长达20个小时,需要上交手机与外界完全失联。在一天的辛劳过后,加上超时、超重的劳动补贴,他拿到了不到200元的片酬。

可长时间的劳累完全不是击溃他的原因,比身体疲惫更难以承受的是精神的压力。

吴垚解释道,那位编剧肩负的是节目组“田野调查”的角色,在片场他一天要和二三十个群演唠嗑。但比起“梦想”,他感受到的更多是迷茫

“那位编剧跟我们说,群演的世界仿佛是一个无法行走的泥潭,大多数群演就是有一天没一天地过着,有活就干,没活就躺,剧组里没有人有时间告诉他们该做什么,该怎么进步”

赵浩接着和我们补充,在录制时有一幕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海选结束后,我们发现有很大一部分演员连基本台词都说不好,我们本想提醒他们再多学一学,但他们告诉我,‘他们不知道去哪学,也不知道怎么学,最多就是听一些特约演员分享点经验。’”

更残忍的是,经过调研,节目组发现,横店甚至有打着演技培训却骗人的机构,有的选手借了几万块钱去上演技班,但最后什么都没学会。

当然,横店里也确实有真正的追梦人,他们的故事甚至有着极强的浪漫主义色彩。吴垚告诉冷眼,“像我们海选里百万年薪的老板屈丰国就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他二十年如一日地练演员的基本功,在家庭、孩子都稳定之后,卖掉了医美公司,放弃了原本的富裕生活,来横店追求梦想。但这样的人是极少数,群众演员本质上就是一份普通的职业。”

在吴垚进一步的介绍下我们得知,横店自身有着等级鲜明的群众演员生态:

最外围的“新人演员”是120的工资标准;

升到前景演员或特约演员,有几句台词,片酬可以拿到三五百块,到了这里,才算是真正摸到演员这个行业的门槛;

再往上,就是区分等级和片酬。

但是,职业路径明确并不意味着晋升路径平等。

不管是外形,还是流量,有优势的演员总是能享受到更好的资源,在好的班底中学习也能进步得更快,形成良性循环。可大部分的群众演员并不知道如何获取资源,也不知道如何磨砺演技,如果天赋再差一点,即使足够有梦想,大概率也是沦为“炮灰”。而哪怕是实力与梦想兼备,回想这么多年,真正“一炮而红”的群演也就出了一两个人。

这也就解释了《小闯横莱坞》的节目底色:比起打造“成名”的乌托邦,不如为努力的群众演员们提供更多的机会与帮助

一个出镜的机会比成名更真实

冷眼很喜欢制片人赵林林对《小闯横莱坞》的形容:“与其讲述一个草根追梦的故事,《小闯横莱坞》更希望能通过这个节目,让群众演员的生活比之前更好一点。从群众演员到前景,再到特约,能拿到更多的片酬,即使不能爆红,也能在当地养家糊口,过上不错的生活,让‘群众演员’成为一个有盼头的事。”

也正因如此,赵浩导演才会在采访中反复提及,“呈现”比“创造”更重要

节目一开始导演组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篇幅来展现海选环节,为的就是多让这些群众演员有露脸,有在镜头前“呈现”的机会。

而这样的初心也让赵浩成为了观众口中的“心软的神”。

面对没有抢到通告的演员,节目组打破规则补充了替补的机会;

而哪怕在镜头后空等了两天,没能实现替补,导演组也愿意在收工之后加班几个钟头,为这群“被淘汰”的演员们专门再拍摄一段完整的影视化段落。

但,不管节目组有多希望能给演员们足够多的机会,由于成本的限制,能够进入到节目录制的也只能有十几个人的名额,即使有再多表现足够好的演员,节目也难以再讲述他们的故事。

在这样的遗憾下,吴垚告诉冷眼,拍摄完50进15后的当天夜里,凌晨三、四点收工后,她和赵浩都没有睡着,早晨七八点就在酒店大堂里等着,挨个给退房的选手道歉,解释节目组的仓促和限制

然而,面对极为苛刻的成本限制,《小闯横莱坞》依然没有在演员们最需要的花费上克扣。节目组将手上为数不多的资源尽可能的给到了演员们,为他们邀请知名导演王晶和各大专业演员、老师系统性地训练台词和形体,学习古代礼学、人物创作和现代表演。

或许作为观众的我们看来,相比于大导演、大明星参与的演技类综艺来说,这样的表演课可以说是十分基础和普通,但相对于没有资源,没有上升渠道的群众演员们来说,这极为珍贵。

“这就是我们在海选的时候最难受的一点,我们不保证节目能红,也不保证选手能红,但作为创作者来说,还是要坚持初心,让群众演员来一趟,总要留下点什么。我们有几个专业的老师,能让这些群众演员通过合理的赛制参与进来,学到点东西,我们也只能给那么多了。”

而好在这些演员们最终没有辜负节目组的用心。

第二期的曹艺心,在第一场影视化拍摄时按照原本的思路,表情夸张,人设悬浮,但经过王晶导演的指导,第二天的她就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自己写人物小传,思考人物的行为逻辑,再赋予更多的细节,最终拿到了珍贵的晋级名额;

刘敏,过往总是饰演具有喜剧色彩的“丑角”,但在《小闯横莱坞》中,不管是影视化拍摄,还是剧场考核,我们看到了她对于喜剧角色之外,更多元人物的塑造和把握,特别是在团队中挑大梁的控场力和节奏感,基本上已经具备了专业演员的水准;

黄健,最初面试时的表演还浮于表面,痕迹明显,近乎“小透明”,但经过几堂大师课后,他的表演肉眼可见地准确和收敛,在最新的剧场考核里,黄健仅靠独白就吸引到了观众足够多的注意力,也被导师孙茜评价为“极大极大进步的演员”。

在冷眼看来,这就是《小闯横莱坞》最想呈现的内容:

它从来不是一个“造梦”的故事,它更像“群众演员”的现实记录,告诉人们群众演员是谁,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告诉人们他们想努力成为什么样的人。 

讲到这,赵林林也给冷眼透露了更多好消息,目前节目中的一些演员已经被其他的节目组或平台看上,发起工作邀约了,或许要不了多久,我们就能看到这些群众演员更多闪闪发光的时刻。

聊到最后,导演组也和冷眼一起开了开脑洞,如果有下一季,有更多的预算的话,大千想将“群众演员”的故事做到更极致化、更场景化的呈现,或者是全民都可以参与的周更式“演员海选”。

当然,不管是什么样的模式, “群众演员”的主题显然还有更多可“呈现”的空间。

站在成稿后的一周,回顾整场采访,冷眼依然在被大千“极度的诚恳”打动。

相比于精雕细琢的模式设计,导演组更打动人的是对群众演员的百分百重视和珍惜,这让《小闯横莱坞》不仅是作为一档综艺节目存在,更是成为了观众与市场真正认识群众演员的窗口。

尽管在导演组心中,作品可能还不够完美,但冷眼实打实地认为,这就是今年最真实、最真诚也最温暖的节目。在看多了抓马且无语的演综,为了艺术理念吵得不可开交的高概念综艺后,《小闯横莱坞》让冷眼放下了一些严肃的审视,多了共情、理解和平和的欣喜。

毕竟真心和炙热永不过时,也永远可以直击观众。不管是节目、演员还是导演,冷眼都想送上越来越好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