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子杀手》: 技术与故事本身并不割裂

为技术而牺牲了剧情的精彩,几乎成为了人们对李安电影《双子杀手》的“共识”,看来120帧的播放技术带给电影的变革意义还需要时间去检验。

电影讲述了美国国防情报局特工亨利在退休之际意外遭到神秘杀手的追杀。在两人的激烈较量中,亨利发现这名杀手竟然是年轻了20几岁的自己。一场我与“我”的对决旋即展开,背后的真相也逐渐浮出水面。

《双子杀手》的故事并非乏善可陈,技术向度的推进也并没有折损故事本身的精彩度。或许是片名将Gemini man译为“杀手”,让观众预先产生了“动作片”的观影预期,因此片中那些徘徊的“抒情”才会被诟病为“无趣、陈旧、老套与弱化剧情”。但倘若调换视角集中于“man”,便会发现影片实则是一部加入了动作元素的故事片,传达的是“自我对峙”的困惑与思考。虽然李安认为120帧给观众带来的观影体验“远不止听故事而已”。但对于掏钱买票的普通百姓而言,对动作片的需求仅仅是“过瘾”,其技术革新所带来的不同体验及故事背后传达的深刻思考远不如一场精彩的打斗场面更让人惊喜。

除了动作场面不够“解恨”,“父与子”的剧情设定也并不讨喜。某些“陈旧”的观点认为,李安在复制自己既往的套路:呈现的三组父子关系——“真品”亨利与自己的复制品小克(junior)、大反派养父魏瑞斯与亨利、魏瑞斯与小克让一些观众认为,《双子杀手》仍跳不脱李安“父与子命题”的常规设定。这种先入为主的偏见带偏了节奏。其实,只要我们深入电影文本便发现这并不是一个典型的“寻父”故事:亨利与小克之间并非血缘关系,而是一种机械复制,只不过存在20年的时间差;另一方面,亨利也并没有真正视魏瑞斯为父亲,他身上没有以往主人公因痛苦而产生的弑父情结,更没有苦苦寻求“创造者”的认同,只想简单粗暴地摆脱控制。

很多观众认为,《双子杀手》是“故事不够技术来凑”,还有人认为李安将过多的重点放在技术的革新上,从而弱化了故事情节。其实技术与故事并不是割裂的,只不过由景别、纵深、机位、灯光等组合构建的拟真环境让传统观众感受到了不适与冒犯。无论是完全看不出破绽的CG虚构演员小克还是故事本身所带来的虚幻感,都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观众的认知与审美。亨利的完美身体一如带有灵晕的艺术品原作,而小克则是复制时代的冰冷隐喻,由小克(复制品)的“真实”是表演出来的,因此“越“真”愈“假”。

“120帧”改变了观看方式,在大荧幕的画布之上改变了肉身尺度的“真实”,带来了技术层面的“真实”。此时,我们或许可以理解李安所说的“把技术格式变成叙事主体之一。”当照片越来越失去真实性,原本虚假的电影却提供了真实的错觉,这也是电影造梦(说谎)的一种手段。

既如此,那么我们不妨让子弹再多飞一会儿。(韩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