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杰和他当年的正东, 到底有多野?

1991年,由吴思远投资、李惠民导演和徐克监制的《新龙门客栈》开拍在即,在主角定位上,李连杰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男一号。

《新龙门客栈》根据前辈宗师胡金铨的经典《龙门客栈》改编,忠肝义胆和侠之大者成为了电影的核心元素。

周淮安大侠气概十足,仿佛为李连杰量身定制。

在签订演员合约的前夕,李连杰新任经纪人蔡子明突遭暗杀。情形急转直下,之前的男一号约定随之烟消云散。

最终,梁家辉代替了李连杰,把电影做出了另一维度的经典。

出演黄飞鸿之后,李连杰的人生轨迹彻底实现了逆转。

从功夫小子变身为宗师传奇,曾经的过气年轻人,一跃成为了香港功夫片的标杆。

李连杰在银幕前,性情正直、气质潇洒,被冠以大英雄和真豪杰等标签。但戏外远不如戏内那么风光随性。

《黄飞鸿》让李连杰一夜爆红,同时让他陷入香港影坛利益纠错的搏杀之中。

与老东家嘉禾矛盾的日益加剧,至1991年《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打完收工,李连杰与嘉禾势头水火。

名气与财富的不匹配,加剧了甲方乙方的利益分化。

嘉禾为了守住江山,启用了当时20岁的赵文卓,以稳固青年黄飞鸿的热度。

可赵文卓在演完《王者之风》和《龙城歼霸》后,观众反响平平,黄飞鸿IP并未如李连杰般再起波澜。

在嘉禾公司利益至上的主导下,李连杰终与老东家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随着80年代香港电影蛋糕越做越大,很多明星依仗个人IP,成立了电影公司。90年代李连杰声名鹊起,在香港另起炉灶势在必行。

1991年正东公司宣告成立。“正东”以冉冉红日作为品牌Logo,象征正东蒸蒸日上的势头。

作为独立电影公司,李连杰亲任监制,以监制为中心的电影创作制度,在当时的香港并不多见。

正东能在创立初期站稳脚跟,与金牌电影人崔宝珠是分不开的。李连杰与崔宝珠强强联手,对电影品质进行严控把关。

在找准李连杰个人定位和受众之余,以功夫和武术为推广核心,并开展商业化运作。

其实得益于《黄飞鸿》和《东方不败》两部大作,李连杰不到一年时间,成为了最受本土观众认可的功夫明星。

创办正东后,李连杰改头换面,由金庸先生赐名“李阳中”,开启了全新的电影人角色扮演。

1993年4月,正东公司的第一部电影《方世玉》上映,李连杰几乎为这部电影倾尽全力。

当时李连杰请元奎做导演和武术指导、以许鞍华为监制、蔡康永为编剧,保证了《方世玉》的品质,兜住了电影的质量底线。

上映后,《方世玉》的市场反响远出所有人意料。

1993年《方世玉》豪取3000万票房,位列1993年香港电影票房第5名,成就了李连杰从影以来第二高票房纪录。

或是喜剧和武侠结合的到位,在《方世玉》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幽默、更生活化的武术英雄。

萧芳芳、郑少秋等老戏骨为李连杰保驾护航,众星捧月的姿态,也奠定了《方世玉》高票房的根基。

比起《黄飞鸿》,《方世玉》是要面对革命和流血牺牲的,与亲人和朋友的生离死别,则让方世玉这个角色无比贴近了观众。

同年《方世玉2谁与争锋》上映。因为前作的成功,《方世玉续集》以更浓墨的手笔渲染角色的情绪变化。

面对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矛盾,方世玉化身为地狱修罗,斩断人世间的罪恶。

《方世玉》系列虽在当年不算最优质的类型电影。但1993年的群雄争夺战中,“正东”处女作共获5000万票房,让整个香港影坛为之震惊。

关于古代传奇英雄的塑造,李连杰是极具话语权的。黄飞鸿和方世玉之后,张三丰亦以年轻的姿态出现在大银幕。

《太极张三丰》对武术的展示极尽所能,袁和平、胡伟立配上李连杰的铁三角组合,铸就了当年的武术电影神话。

这部电影关于太极拳的段落,一度成为了太极影像演变的教科书。张三丰的拳法随着胡伟立音乐挥洒自如、潇洒写意,更蕴含了古代道家天人合一的至理。

李连杰对传统武术是怀有敬畏之心的。从传统武学到电影的转变,在不丢弃原本精髓的前提下,对招式进行了丰富和优化。

袁和平和李连杰的珠联璧合,更见证了当年武术电影最好的时代。

1993年的3部正东电影极具李连杰的个人色彩。可武侠世界与现代社会的割裂,却让前3部电影缺乏现代的律动感。

加上本身李连杰角色的雷同,观众已逐渐产生了审美疲劳。

在1994年之后,正东求新求变,产出了两部近现代功夫片:《中南海保镖》和《精武英雄》。

《中南海保镖》在港影类型片中已属另类。随着香回归的临近,文化的焦虑感更呈现在这部电影中。

《中南海保镖》以内地和香港人的共同视角为基础,推翻了文化间的隔阂后,正义和守护树立了电影更具普世意义的主题。

在电影中,李连杰一改去年的幽默和嬉皮,全程不苟言笑、男友力爆棚。结尾他与邹兆龙的那段打戏,堪称现代格斗的典范。

1994年的《精武英雄》更达到了李连杰演艺生涯的巅峰,他把对英雄的理解、对武术的理念,全部倾注于这部作品。

《精武英雄》的打斗凶狠凌厉,讲究一招致命。

在摒弃了多余动作后,陈真融合了迷踪拳和西洋拳之长。掌握格斗精髓的陈真,变得强大且无法战胜。

或许我们把李连杰在《精武英雄》的动作姑且理解为致敬李小龙,可20年后的动作已无法同日而语。

当时,武术设计极尽观赏之能事,《精武英雄》的出色打斗场面,无疑代表了90年代的最高水准。

在很多人的眼中,这部《精武英雄》更如李连杰在香港的自传。

电影中,外人对陈真的不信任、深似海的门户之间、大反派的深不可测,何尝不是“北娃”李连杰在香港处境的投射。

李连杰在香港的几年,始终无法丢掉外来人口的身份,文化和语言沟通的障碍也在他的事业上得以应验。

《黄飞鸿》和《东方不败》的成功,让李连杰拥有了一段属于自己的电影传奇。李连杰把最好的年华留在了香港,而灵魂却不属于这片土地。

《中南海保镖》和《精武英雄》均破千万票房。但群狼环伺之下,李连杰和“正东”早已内忧外患加身。

同样,李连杰的出走也与当时港影的自我革新有关。

1995年,香港本土电影精英纷纷走向好莱坞,李连杰也位列西行大军中的一员。至此,英雄无归途。

李连杰出走后的正东,在崔宝珠的打理下,贵公司以更灵活的方式运营。与大片场的联合,专注于某一环节的把控,成为正东的加分项所在。

在之后的《卧虎藏龙》、《功夫》和《霍元甲》等武侠大作中,我们皆能看到正东参与的身影。

李连杰1993年诞下的这枚香火,一直燃烧了20年。

昔日辉煌已无法再现。但那轮红日,却长记于影迷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