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学”再起:审判式看综艺,边界在哪

《花儿与少年·丝路季》(下文简称《花少5》)在豆瓣拿到惊人的9.2分高分,重塑了以往以“撕”为主特征的“花学”,也给参与《花少5》的嘉宾带来不小的加成,这不免“诱惑”了一些明星参与《花儿与少年6》(下文简称《花少6》)。

参与《花儿与少年6》的九位明星

《花少6》播出后,不知道当时很努力才争取到出演机会的明星,会不会悔青了肠子。《花少6》自播出后争议不断,互联网上“花学”再起——不是《花少5》重塑后的“花学”,而是“花学”鼻祖《花少2》所定调的“花学”。

《花少5》与《花少6》评分悬殊

这一季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的是周雨彤、荣梓杉、侯明昊等明星。网上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花学课件”,为网友归纳总结他们在节目里的各种黑点。

“花学”或者“x学”的兴起,揭示网友观看综艺节目态度的深刻变化。过去,大家更多只是将综艺视为一种消遣娱乐,追求轻松一笑或短暂的情感释放;但如今,很多网友以一种分析性、甚至“学术化”的态度审视综艺节目,深入挖掘节目嘉宾的各种细节。当然不是真的把综艺当作一门学问来探讨和学习,而是捕捉明星在镜头下的微妙表情、言语中的潜台词,甚至是不经意间的小动作,并进行放大解读,从中获得窥探、吃瓜、解构等乐趣。

很多明星不适应这种解读,认为这太严苛,好像什么瑕疵都会被放大。但如此解读,其实也是观众的权利。就像名句说的,“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当一个明星决定参加真人秀,当他拿到他满意的价格,并期许节目给他带来预期收益时,就已经默认他做好了接受观众评判的准备。

在娱乐产业高度发达的今天,真人秀已成为明星展示自我、获取名利的重要舞台;对于许多明星而言,参与真人秀是事业发展的需要,是提升知名度和商业价值的有效途径。明星需要让渡自己的部分权利——将自己的一部分私生活和公众形象置于公众视野之下,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审视与评价。

这种曝光本就是真人秀固有的一部分,也是明星获取名利所必须承受的“代价”。明星不能既想要经由真人秀获得名利,又不允许网友评判,天底下没这等好事。

只不过,这一回《花少6》引发沸反盈天的“花学”,还是可以让我们很直观感受到,在信息爆炸、短视频蔚为主流的当下,网友评判真人秀的态度也在发生变化。

最根本的体现是:从观看节目后的评价,变成网络狂欢式的审判。

粗略观察,有这几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片段式看节目。

很多观众不再依赖于完整观看一期节目来获取信息和娱乐,而是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或是网络论坛上的片段剪辑、高光时刻、争议点汇总,来“拼凑”出对整个节目的认知。这些片段往往被精心挑选或剪辑,以突出矛盾、冲突或争执瞬间,从而迅速吸引眼球并引发热议。观众在这种碎片化的消费方式中,快速获取节目精髓,也能根据个人兴趣进行选择性关注,并参与话题讨论中。

比如《花少6》每期节目上下两段的时长两三个小时,截取出来的片段可能才一两分钟或几十秒,真的很片面。片段式看节目有可能导致对节目整体脉络、人物性格发展及背后故事的片面理解,让部分明星在未经全面了解的情况下遭受误解或过度批评。

周雨彤出去玩记着给生病的宋茜买电解质水

荣梓杉用英文问酒店前台能不能给病人煮面?没有得到肯定答复后,他决定去一公里外的商店购买面条

第二个特征,看乐子式参与。

面对海量但同质化严重的综艺节目,观众们渴望看到更多新鲜有趣的内容,当某个节目能够提供足够的话题素材时,自然会引起广泛关注。不过,很多网友并不追求对节目的深度理解或全面观看,而抱着一种看乐子、凑热闹、网络狂欢、打发无聊的心态,从短视频中捕捉到某个搞笑瞬间,或是从热搜话题中了解到某个争议点,便立即加入讨论,或留言或点赞或转发,以满足即时的娱乐体验和社交分享的乐趣,也让节目中的某些片段迅速发酵成为全民热议的话题。

在这种浅尝辄止的参与模式下,网友轻易被片面信息或刻意剪辑的片段所误导,从而形成对节目或明星的片面评价。就比如,很多网友从头到尾不曾点开《花少6》,但这不影响他们对《花少6》的各种冲突了如指掌,不影响他们对某个参与节目的明星的态度从无感转变为对ta强烈反感,并随手点赞该明星的负评。

所谓的大家“审判”陈好,也没那么夸张,就是大家把事说开

第三个特征,道德式审判。

当观众拿着放大镜审视真人秀,明星任何一个小动作、一句不经意的话都可能被放大解读,并上升到道德与人格的高度,进而引发大规模的网络审判。道德式审判是一种二元对立、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将事物划分为黑白分明的两极:好人与坏人、正确与错误,忽视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导致对个体道德上单一的负面评价。

侯明昊生日时,大家在他看不到的合影里偷偷给他送上祝福,有心意也有新意。为什么全网就只盯着“4人吃9人餐”?

而一旦某个话题被推上热搜,无数网友便会蜂拥而至,加入这场道德审判的行列。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的声音往往会淹没在群体的情绪中,导致理性的声音难以被听见。网络匿名性也为一些人提供了掩护,使得他们在评论时更加大胆,甚至不惜使用侮辱性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花少6》一些明星的社交媒体评论区已经彻底沦陷,不少评论超出了合理评价的范畴,变成人格否定与侮辱。

第四个特征,情绪式宣泄。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人们需要找到一种途径来释放内心的紧张和不满。那些可以延伸出“x学”的真人秀,因贴近生活、富含阐释空间等特点,成为许多人宣泄情绪的出口。如今很多网友看综艺,很爱用“审判”一词,这有时就是“评价”的调侃性说法,但有时“审判”是戴上有色眼镜、先入为主、唯我独尊的道德审判,为情绪宣泄寻找合理性。

《花少6》中,某个明星的一些表情都被一一截取然后放大解读,哪怕一个简单的面无表情都被解读为不耐烦或傲慢或“挂脸”,进而引发大量的负面评论。当对一个明星进行夸大解读并辱骂成为舆论正确,“这是扔在大街上的上了膛的武器,每个人——无论恶棍或良善——都可以拿来一用”,对明星不公平,也助长社会戾气。

网上控诉宋茜的友人请客吃饭这一桥段,周雨彤“挂脸”,各种脑补她的“坏”

可是正常的镜头里,周雨彤明明吃得很开心

也许有人说:你这是在为谁“洗白”。事实上真没有。看了节目不得不承认,《花少6》的一些明星在真人秀中确实暴露了他们不讨喜的那一面——这是经纪团队与明星共同的抉择失误;他们的个性真不适合让ta来参加这种连续录制的真人秀节目,这就相当于是让明星亲手推翻他们经由一些成功角色塑造出来的比较有路人缘的人设。

但也要客观地说:罪不至此,真的罪不至此。

一方面,扪心自问,换位思考,并没有多少人经得起放大镜式地观看。在真人秀节目中,明星们的一举一动都被镜头捕捉并放大,每一个表情、每一句话都被观众反复审视和解读,这种高度透明化的环境中有点瑕疵很正常。观众是没有理由替明星换位思考,但上纲上线地做出道德与人格上的审判,也相当武断,并导致社会氛围更不宽容。

这种“不宽容”不仅是对明星,也包括我们对身边的家人朋友同事。比如小红书或豆瓣小组,经常有网友发帖指控身边人,常常并不是什么大的问题,但评论区几乎是清一色劝“断亲”和劝“绝交”的。人们愈发丧失对他人失误的基本宽容度以及面对差异时应有的尊重,动辄就上升到个人品质的质疑。长此以往,只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并加剧个体的原子化。

另一方面,节目中的一些明星如今在舆论中已经黑成炭了,很多观众就是戴上黑色眼镜盯着ta在节目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表情,各种放大解读,要么“无中生有”要么把不那么严重的问题渲染放大,已经偏离了基本事实。

虽然说,真人秀就是拍出来给观众看的,明星参加真人秀就得做好被评判的心理准备,但审判式看综艺也需要恪守一定的边界和底线。如若是对一个人进行贬低性评价(这与ta是不是明星无关),在没有相对完整看过节目、或者了解片段的前因后果时,在看到kol或营销号对ta的负面解读后,还是请克制住跟风批评的冲动。哪怕你看了节目真不喜欢ta某一件事的做法,也要谨防扩大化批评、情绪化批评、道德化批评,你以为自己是透过细节看人品——可你精挑细选的是那些“黑”的细节,结果你是以管窥豹。

不要以为这就是看个乐子嘛,细想想看,如此网络“游街示众”一个人是很可怕的。这种坏风气这次落到一个明星身上,你觉得“208万”活该,你觉得明星黑红也是红、搞不好黑着黑着成顶流了;问题是,这种“审判”一旦成风气就很有可能落到普通人身上——各种素人的聊天记录被全民公审已是如此,届时普通人承受的就是实打实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