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名谢晋的大导演 谁红就用谁 却总是选角失败 细扒原因 才知他真无奈

我看到网上很多网友都在讨论,说谢铁骊“不会选演员”?

总是“选角失败”。

为了证明这一点,大家举了几个例子。

比如电影《海霞》中的海霞扮演者,他选了吴海燕。

可吴海燕是戏曲演员出身,唱念做打都不在话下。

但她出现在电影镜头前,却显得那么机械和紧张,一招一式,都宛如“亮相”。

以至于到最后,许多原本该是女主角出镜的镜头,都只能转移到配角的身上。

还有电影《知音》中小凤仙的扮演者,原本有那么多更合适的女演员可以选。

可他却偏偏选了气质和戏路都不算很搭的张瑜。

导致无所适从的张瑜,硬是把小凤仙,演成了“进步女学生”。

还有系列电影《红楼梦》,那么好的题材,却也是因为选角失败,导致收视和口碑,都不如同期的87版电视剧。

确实,他一不该在大家对《红楼梦》,已经有了一定认知的时候,依然启用一位女演员,来饰演贾宝玉,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二不该只注重演员的名气,而忽略演员本身的气质与角色之间的差距,比如刘晓庆出演王熙凤、李秀明出演贾元春等,显然并不都是最佳选择。

所以看起来,似乎网友们的“吐槽”,也不无道理。

2005年,谢铁骊和谢晋双双获得25届金鸡奖终身成就奖。

可是在大家的心里,谢晋是著名的造星大师——祝希娟、向梅、李秀明、陈冲、朱时茂、丛珊、姜文等,都是因为主演了他所执导的电影,而大红大紫。

可见他的确拥有一双异于常人的慧眼。

而谢铁骊呢,虽然也发现过一些新人,但更多的时候,却是“谁红就用谁”。

因此和谢晋一对比,他在选角方面,确实显得过于保守和谨慎。

但谢铁骊在电影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是绝对不亚于谢晋的。

单是一部《早春二月》,就足以使他“傲视群雄”。

可为何他在选角方面却屡遭失败?

如果咱们细扒一下原因,也许才能明白他的苦衷和无奈?

一、

谢铁骊和谢晋差不多是同龄人。他只比谢晋小两岁。

但他从影的时间,却比谢晋晚很多年。

而且谢晋从事电影创作,是自己主动的选择,谢铁骊呢,则是“组织上的安排”。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人最大的2区别,一个“很自我”,一个“很听话”。

谢铁骊说自己这一辈子所走的最重要的两步路,一步是15岁那年报名参军,进入到了革命的队伍,一步是25岁那年他迈进了电影界。

他先是在表演艺术研究所(北京电影学院前身)当了3年指导老师,向张圆、李亚林、庞学勤、安震江等传授表演知识,然后于1953年来到田方手下,担任起了北京电影演员剧团的常务副团长。

他在1956年才调入北影厂,而这时的谢晋,已经有过十几年的拍片经验,并独立执导了《蓝桥会》、《水乡的春天》等影片。

谢铁骊1959年进入谢添执导的《林家铺子》剧组担任助理导演的时候,谢晋已经凭借执导《女篮五号》等佳作而扬名影坛了。

但谢铁骊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1961年,他独立执导的电影《暴风骤雨》,上映后也广受好评。

为此北影厂奖励他到北戴河去度假,然后他带上了好几本小说,在读过柔石的《二月》之后,又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于是着手将其改编成电影剧本《早春二月》,搬上银幕。

而这部《早春二月》,那充满诗意的表达方式,奠定了谢铁骊在电影界的大师地位。

一般“大师级别”的导演,在选择演员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比如谢晋发现了“吴琼花”祝希娟、崔嵬发现了“林道静”谢芳、林农发现了“小黎英”王晓棠、苏里发现了“刘三姐”黄婉秋等。

然而谢铁骊呢,他虽然教过表演,还当过演员剧团的团长,对演员很熟悉,但是他在演员选择方面,却并没有太多的主动性。

无论是由于洋主演《暴风骤雨》,还是由孙道临、谢芳、上官云珠主演《早春二月》,基本上都是摄制组提出要求,然后由演员剧团拟定名单,再交电影厂审核,最终由厂领导,上报给中央电影局。

也就是说,演员名单,都是这么一层一层筛选过的,到了导演这儿,通常只有接受的份儿。

70年代谢铁骊执导了好几部“样板戏电影”,因此备受“领导”的喜爱。

但演员的选择,就更没他什么事儿了。

像由童祥苓出演《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刘庆棠、薛菁华出演《红色娘子军》中的洪常青、吴清华、李炳淑出演《龙江颂》中的江水英、李丽芳出演《海港》中的方海珍、杨春霞出演《杜鹃山》中的柯湘等,都是由上级领导早就千挑万选,难以更改的。

直到1973年,谢铁骊成为电影厂的领导,有了一定的话语权,他才在准备执导电影《海霞》的时候,开始面向全国选演员。

他选择吴海燕在《海霞》中的出演海霞,主要是看中她身上那种英姿飒爽的气质。

但没想到她在表演上实在太过拘谨,这令在现场执导的钱江等深感恼火。

但我们看谢铁骊为《海霞》剧组所选的另外几位年轻演员,就很有灵气——包括饰演小海霞的蔡明、饰演玉秀的洪学敏,和饰演彩珠的张力维等。

她们都在影片中呈现了非常鲜活生动的表演。

不过我们都发现谢铁骊执导电影,的确更喜欢用已经非常成功的电影明星。

比如他执导《大河奔流》,就几乎汇聚了当时影坛最具影响力的一大帮演员——张瑞芳、王心刚、陈强、王铁成、葛存壮、张金玲、李秀明、宋晓英等。

而为八一厂执导《今夜星光灿烂》呢,原本也有很多年轻演员可选,可最终,为了保险起见,他还是选择了已经凭借主演《小花》走红的唐国强,和因主演《春苗》而声名鹊起的李秀明,成为了影片的男女主演。

我想正因此,他才给广大影迷留下了“谁红他就用谁”的印象吧?

但其实这也无可厚非啊。

因为只有启用明星,才能增添票房保证嘛。

但是没想到,他在执导《知音》这部重点影片的时候,却因为选错演员,而遭到了无数观众的“吐槽”。

二、

1981年国庆节,大家在看过电影《知音》后,普遍认为,故事很好,场面宏大,李谷一演唱的插曲好听,但就是女主角的扮演者,令人难以入戏。

《知音》中的男女主角,分别是蔡锷和小凤仙,一个是城府深,思谋广的青年将军,一个是性格机警,充满风情的京城名媛。

然而谢铁骊却选择了王心刚和张瑜来饰演。

两个也都是大明星。

王心刚就不用说了,他在银幕上,或者说在广大影迷的心中,就是“最帅军人”的代言人。

而张瑜呢,刚刚演完火爆市场的《庐山恋》和《巴山夜雨》,并凭借充满灵气的表演,而获得了金鸡奖、百花奖双料影后的称号。

两位都在观众中拥有强大的号召力,将他俩组合在一起,一定能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吧?

然而实际情况却令人尴尬。

因为张瑜的清纯气质明显与小凤仙存在较大差距。

另外她在与前辈王心刚演对手戏时,又难免紧张,放不开手脚,导致出来的效果,更像个拘谨的“女学生”。

王心刚呢,虽然器宇轩昂,身姿挺拔,但毕竟是年近50岁的人了,所以在他的脸上,也难掩岁月的风霜。

总之张瑜和王心刚站一起同框,令人感到特别“别扭”。

然而我们细扒原因,就会知道,谢铁骊其实是从影片的票房来考虑的。

而且最终,电影《知音》也的确收获了较好的上座率。

后来,谢铁骊还邀请张瑜在自己执导的《清水湾,淡水湾》中,又出演了顾婷婷一角。所呈现的效果,就比《知音》中的小凤仙,要真实可信得多。

80年代中期,谢铁骊把主要的精力,都投放到了鸿篇巨制《红楼梦》的改编之中。

然而几乎与此同时,中央电视台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赶拍36集的电视剧《红楼梦》。

两个摄制组呈现出“打擂”之势。

最终是87版《红楼梦》先声夺人,在观众中引发收视狂潮。

而谢铁骊版本的《红楼梦》呢,则显得有点一波三折。

首先是因为投资较大,谢铁骊单是“化缘”就用了很长一段时间。

然而剧组成立之后,又中途被解散的过一次,原因是既然电视剧已经在拍了,那么电影就不要继续了。

后来还是在大家的一再努力下,六部八集的电影版《红楼梦》才得以最终完成,并于1989年陆续与观众见面。

可遗憾的是上映后,却反响平平。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当时中国的电影市场,其实已经步入低谷了,那些“打打杀杀”的娱乐片,都很难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了,就更别说像《红楼梦》这样的有一定观看门槛的艺术片了。

另外就是87版《红楼梦》已然在观众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力,而电影版的上映时间,又挨得那么近。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影版的演员,选得有些“出人意料”。

虽然几乎是全明星阵容,但普遍年龄都比较大,让一群已经30多岁的女演员,再出演十几岁的小姑娘,明显具有“违和感”。

尽管这些演员都已经非常卖力在出演,但依然无法得到观众的赞赏和认同。

“选角失败”,几乎成为大家的共识。

我想,大概也因为这版《红楼梦》,所以“谢铁骊历来不会选演员”,才会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

但在谢铁骊执导的一系列影片中,有好几个选角,是无可替代的。

雅清也来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吧。

比如《包氏父子》中的管宗祥和刘昌伟,他就选得很好,神形兼备。

再比如《千万不要忘记》中彭玉扮演的姚母,也十分传神。

还有《早春二月》中的上官云珠,真是栩栩如生。

另外《红楼梦》中扮演贾母的林默予、扮演刘姥姥的赵丽蓉、扮演林黛玉的陶慧敏、扮演秦可卿的何晴等,也都各有奇妙。

不过与发掘众多明星的谢晋等导演相比,谢铁骊在演员选择上的确存在较大差距。

他曾经也重点打造过几位演员,如吴海燕、夏钦等,但最终并未取得较好的效果。

但这也不能全怪谢铁骊,毕竟他也有着太多的局限和无奈。

而且演员的选择,本来就是一项特殊的任务。

无论怎样,都感谢谢铁骊执导了《暴风骤雨》、《早春二月》、《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杜鹃山》、《包氏父子》、《红楼梦》等这些脍炙人口的好电影。

它们如同瑰宝,在光影的世界里,散发着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