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精神病患者从受害者到恶魔的自白, 电影《小丑》为何能获得高分?

豆瓣评分高达9.0分的《小丑》确定不会在中国上映了,因为在美国这部电影都被评定为R级,这部电影的艺术性是毋庸置疑的。但观影之后有点迷茫,不知道导演到底想引起观众怎样的共鸣。主人公的经历固然悲惨值得同情,但个人的悲情不断被自我放大,放大到波及身边的人产生负面效应,就会变成全民的悲剧。

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有点像今年韩国的电影《寄生虫》,就是那种底层小人物被生活压弯了脊梁 ,当最后一颗稻草压在小丑身上 ,他才选择了彻底的爆发 ,还有主角亚瑟得的病真的是太痛苦了!仔细想想,亚瑟迫切想得到的东西何尝不是我们也想拥有的,一个倾听的人,一个相爱的人,以及触手可及的温暖。 同时也指出了一个可能性,在这座如深渊的城市里,人人都可能是下一个亚瑟。 只要这个社会的冷漠还在,小丑就会不断被批量生产。

我觉得亚瑟的死是在第一次硕敲门的时候,他反复排练,可以明显看出他排练的登场动作和正式上节目完全不同。这个时候应该是亚瑟这个人格占据主动,之后他说完敲门笑话的时候,枪口对着的是自己。这个应该是代表了亚瑟对这个社会彻底的失望了,亚瑟的人格应该就是在这个时候死掉的。

另外我觉得,亚瑟确实是托马斯的私生子。影片中的托马斯极度自恋,他应该是不会允许自己身上有任何的污点的。并且他视穷人如草芥,所以他不可能去管佩妮和他儿子的死活的。之后亚瑟找他的时候,他完全可以直接叫保安,但是他给了亚瑟一拳,有可能是亚瑟说的让他想起了以前的事从而气急败坏,之后的言辞只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恼羞成怒而已。

影片末尾照片背面的字体,完全不像是佩妮的字体,明显是练习过书法的人写的。至于亚瑟养父的家暴,也可能是因为他知道亚瑟姓韦恩,从此作为一个发泄的突破口,佩妮因为对托马斯的失望,所以也没有更多的阻拦。

有时候电影也是一种情绪释放!为什么我们很多艺术作品感染力没有美国的好?也是因为我们的正能量太多,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任何社会都有两面性,光提倡真善美肯定会有疲劳感。负面情绪也是需要有情绪发泄口的,你自己不提供就有人会提供,不要认为它不好就不说,达到正负平衡才是正经途径。

火山之所以爆发是因为承受不了压力,电影我觉得恰恰把这些诱因赤裸裸的展现出来进而促成这样一个反面人物,却值得我们反思,而不是否定或者无视。

这部电影跟DC漫画里的小丑真的没有多大关系,只是电影里有韦恩一家而已,这部电影诠释的是底层人民的挣扎,人人皆可小丑,而诺兰里的小丑,普通人成不了他,起点太高了!从角色蜕变那一刻再也不觉得蝙蝠侠有多么高大威武,再也不会沉溺于对虚构的英雄主义的满足感, 有时候我们也想像小丑一样,脱掉裤子,干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