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影厂配音一姐向隽殊 出色的演员 温柔的妻子 丈夫是厂长 儿女很优秀

我清楚地记得,8岁那年,被邻居家的小姐姐带着去电影院看了朝鲜电影《卖花姑娘》。我们都哭得稀里哗啦。电影结束后,邻居家的小姐姐边抹眼泪边说“花妮的命运太惨了,为花妮配音的演员声音太好听了。”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配音演员”这个职业。但却并不清楚为花妮配音的演员,究竟叫什么名字。

直到长大后,又看了巴基斯坦电影《永恒的爱情》后,才知道在其中为罗西配音的演员,同时也是为花妮配音的演员。她的名字叫向隽殊。

哦,这世界上怎么会有如此甜润、柔美而深情的声音呢?

这使我对这声音背后的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没想到,在对向隽殊有了更多了解之后,我对她,就更加崇拜和喜爱了。

她不仅是出色的好演员,而且还是温柔的好妻子,称职的好母亲。

她为何能将《卖花姑娘》中花妮的声音配得那么好?我觉得这跟她从小的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

向隽殊童年的遭遇,给她的一生,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一、

1925年4月7日,向隽殊出生于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的父亲很有学问,所以给她取的名字,也很有讲究。向隽殊中的“隽”字,指优秀、才华出众之人,取隽秀、隽逸、隽美之意。

所谓人如其名,我们在了解了向隽殊之后,就会发现,也只有这个“隽”字,才最为符合她的秉性和气质。

但向隽殊曾经改过名字。而名字的改变,也预示着她的命运由安稳开始变得颠沛流离。

在她8岁那年,对她极为疼爱的父亲,突然病逝。家中失去顶梁柱之后,他们家的状况一落千丈。当时向母拖着几个孩子无以为继,难以糊口,于是就将包括向隽殊在内的三个孩子,分别送往了不同的家庭。

向隽殊遇到的,是来自东北哈尔滨的一户人家,户主姓徐,家底殷实,愿意将向隽殊收为养女。但前提条件是,必须改名。

就这样,向隽殊的名字,被改成了徐佩华。然后跟着徐姓养父,去到了千里之外的哈尔滨。

但8岁的孩子,心里其实是早已记事了。她很清楚自己的遭遇,只因为生活所迫,所以不得不与母亲和兄弟姐妹骨肉分离。而且到了别人家,总归是寄人篱下,养父家再富裕,又怎能比得过自己原本家庭的温暖。

可向隽殊只是默默地把这所有的感受,全都放在心里。

她原来是个非常开朗的小女孩,最大的乐趣,就是依偎在父亲的怀里,说笑个不停。可是改名之后,她就变得沉默寡言。更多的时候,她是一个人躲在房间里看书,偶尔抬眼看人,那眼神里,也充满了无尽的忧伤。

后来,几十年之后,她把那种迷茫、孤单和柔弱无助的真切体会,全都倾注到《卖花姑娘》中的花妮这个角色身上,因为感同身受,所以才会表现得那么情真意切,从而令无数观众产生了深深的“共情”。

这时的向隽殊,虽然性格变得很内向,但她却格外要强。再加上她天资聪颖,所以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最终她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哈尔滨市当时唯一的一所女子中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少女时期的向隽殊,就是个天才型的“学霸”。

徐家表面上对向隽殊很好,但其实不过是将她当成一棵“摇钱树”。在她16岁那年,就早早地为她安排的一门婚事,将她许配给了一位富家大少爷。得知这一情况后,向隽殊严词拒绝。她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坚定。但养母却觉得,我们养你这么大,自然有权利主导你的一切。由此两人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当养母扬言“不同意婚事就不再是我们的女儿,以后也不许再进这个家门”时,向隽殊含泪向养母鞠了一躬,然后头也不回就走了。

她首先就改回了自己的名字,然后来到北京,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平私立贝满女子中学。

向隽殊发现,她改回名字之后,她的命运,也变得不一样起来。

她的眼前,好像出现了一片崭新的世界。

她从小就喜欢唱歌,而且有一副银铃般的好嗓子。所以在她18岁那年,她按照自己的心愿,成功考取了北平京华美术学院音乐系。而且在学校里,她的表演才能也很快就被老师和同学们所发现。当学校排演话剧《群莺乱飞》时,向隽殊就参加了演出,并且演技还获得了肯定。后来古城剧社也向她发出邀请,安排她在话剧《歌衫泪痕》中出演女主角,更加使她寻找到了表演的乐趣。

不过真正让向隽殊脸上展开笑颜的,还是她在一年以后所遇到的事。

她没想到,她会进入那么神奇的一个世界。

二、

1949年3月,新中国即将成立,华北大学文艺学院为了培养文艺干部,所以面向平津地区招收了1000多名年轻学子,分别进入戏剧科、音乐科、美术科进行学习。向隽殊幸运成为了戏剧科中的一员。

这年9月,向隽殊从华北大学文艺学院戏剧科毕业之后,便被分配到了远在吉林的东北电影制片厂(后来的长影厂)担任演员。

向隽殊和众多同龄姑娘一样,都喜欢看电影,但从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也会从事与电影相关的工作。所以她开心极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无论组织上安排她从事什么工作,她都干得无比起劲。

当时东影厂最缺的,就是配音人才。导演袁乃晨在执导新中国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时,因为找不到配音演员,所以他连做放映员的张玉昆都找来了。因此当拥有像百灵鸟一样清脆嗓音的向隽殊出现在他的面前时,他如获至宝。在执导第二部译制片《俄国问题》时,他便大胆启用了向隽殊,为影片中梅格一角,担任配音。

这是向隽殊在东影厂所担任配音的第一部作品。最初,盯着银幕,对着话筒说台词,她很难找到感觉,更别说“对口型”了。但在袁乃晨、白景晟、车轩等经验丰富的老师们的指导下,这个聪慧的姑娘,很快就进入了状态。再担任配音时,她已能做到声情并茂。

所以接下来,向隽殊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长影厂的主要配音演员,接连为《伟大的转折》、《攻克柏林》、《真正的人》、《流浪者》等,担任了配音。尤其是印度电影《流浪者》中的丽达这个角色,被向隽殊赋予了甜美的音色、温柔的语调,较好地凸显了这一人物的美丽与善良。

平常在生活中,向隽殊是个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的姑娘,但她在工作中所干出的成绩,大家却有目共睹。这时身边有好多人,都向她投来赞赏的目光。这其中,就包括了一个叫苏云的小伙子。

苏云最初认识向隽殊的时候,只有24岁。但他却是当时东影厂重点培养的管理人才。为啥?因为他资格老,能力强啊。

他是山西人,13岁就参加到了八路军的队伍,并在炮火硝烟中迅速成长起来。他虽然只有高小文化,但他人特别聪明,而且非常好学,什么东西还一学就会。他因为具有美术天赋,所以先被安排到鲁艺美术系进行学习,然后被安排到晋绥十月剧社进行舞美创作。1947年他又系统地学习了电影的制作过程以及摄影、洗印等方面的知识,为日后从事电影工作,奠定了基础。

1948年,苏云跟随“西北电影工学队”来到了东影厂,袁牧之很欣赏他,有心对他进行重点培养,于是将他安排到摄影科任科长,后来又提拔他为制片处的副处长。总之苏云是当时东影厂最年轻的政工干部,前途无量。

所以那时向苏云抛出橄榄枝的年轻姑娘多到十个手指头数不过来。然而偏偏,苏云只对一工作完就回宿舍,见人也只笑笑不说话的向隽殊,情有独钟。

可当苏云向向隽殊表达出自己的心意时,却遭到了姑娘的委婉拒绝。

这令苏云极为沮丧。但得知真正的原由后,他又不禁“喜上眉梢”。

三、

原来向隽殊其实也早就留意到了苏云这个每天都来去匆匆的小伙子。

并且她也从很多同事的口中,听到了关于苏云的众多“传奇故事”,对他更是好感倍增。

但当苏云大胆向她表白时,她却吓了一跳,赶忙拒绝了。因为她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儿。

为什么呢?

因为她觉得,自己的出身不大好,而且“社会关系复杂”。她担心自己的这些情况,都会对苏云的前途,造成不好的影响。

苏云得知后心想,小向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顾虑,不就表示对自己“也有意思”吗?如此一来,他就不再只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了。这么一思量,紧锁的眉头也不由舒展了开来。

他更加热烈地对向隽殊发起了爱的追求。而向隽殊也最终被他所打动,两个真心相爱的人,就这么走到了一起。

然而他们的交往,还是如同向隽殊所预想的那样,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因为一个“红小鬼”和一个“大小姐”谈恋爱,在当时,那绝对算是一个“大冷门”。东影厂的一些领导,甚至认为向隽殊是在“腐蚀诱惑”革命干部。这令向隽殊百口难辩,只好向苏云提出了分手。

可苏云很犟,在这件事情上,他的态度表现得特别强硬。他对来向他施加压力的领导说,就算撤去我的职务,我也要和小向在一起。你们之所以对小向有误解,那是因为你们不了解她。我也是和她相处久了,才发现她是一个多么好的姑娘。

就这样,在苏云的坚持下,他和向隽殊克服重重阻力,走到了一起。婚后他们始终恩爱不离,并生下两个孩子,一个女儿,一个儿子,正好凑成了一个“好”字。

向隽殊长得端庄秀美,气质清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银幕青衣”。这一点,我们从她在《虎穴追踪》等电影中的表现,就可见一斑。在这部电影中,她扮演工商局夏局长的妻子,戏份虽不多,但她的表演,却是那么自然到位。

所以当时长影厂许多剧组都向向隽殊发出过邀请,但都被她给婉拒了。因为苏云的工作实在太忙,她只能牺牲自己,来成全丈夫。

可是做配音演员却不一样,常年都在厂里,家里有个大事小情,她都能安排和照顾得过来。

但就算是只做配音,向隽殊也同样干出了巨大的成绩。她的女儿就曾告诉我们,在她小的时候,母亲似乎随时都处于一种背台词的状态。早上起来,一边给家人做早餐,一边翻着剧本对台词,有时去街上卖菜,她也要把剧本揣兜里,不时拿出来翻一翻,嘴里念念有词。晚上哄孩子睡觉,手里依然捧着剧本台词。

所以有时女儿会向她提意见,妈妈你是看我呢还是看剧本呢?

苏云也说,你是嫁给电影了,还是嫁给我了。向隽殊听到后,笑而不语。该做什么还做什么。

向隽殊在长影厂干了几十年,一共为200多部影视作品担任了配音。

我觉得她最大的配音特点,并非是她柔美的声音,而是她为每一个角色,所倾注的感情。

她在不同的角色身上,赋予了不同的色彩,如《卖花姑娘》中的花妮,是沉静的蓝色,《流浪者》中的丽达,是典雅的紫色,《人证》中的巴杉恭子,是神秘的黑色,而《永恒的爱情》中的罗西,又是纯净的白色……

但无论是怎样的颜色,她的情感都是一样真挚和朴实。我想,这才是她的配音,最为打动我们的地方。

1981年,我国首届金鸡奖进行评选,向隽殊因为出色地完成了巴基斯坦电影《永恒的爱情》的配音任务,并且用声音感动了万千观众,而获得了该届金鸡奖的特别荣誉奖。这是我国配音演员,首次获得该项奖。

2011年,向隽殊又因为为我国配音事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而获得第二十八届金鸡奖终身成就奖。

这些奖项,都是她该得的,实至名归。但她心里,电影和配音却都并不是她的最爱,丈夫和一双儿女才是。

四、

向隽殊和苏云,是因为真爱而走到一起的。

而他们的婚姻,也经受住了无数考验。

特殊年代,苏云被打成“走资派”,关进“牛棚”,并一次次被揪出来批斗。这时又有很多人来找向隽殊做工作,劝她赶快与苏云离婚,划清界限,不然不仅会连累到她,而且还会牵连到两个孩子。

但向隽殊却不为所动。对所有的人,她都只有一句话“我相信苏云”。

有一次,向隽殊带着女儿给去苏云送东西,正好苏云刚经受过恶毒的殴打,脖子后面都被打肿了,鼓起了好大的一个包。向隽殊当即就哭了,追着问“是谁啊?下这么毒的手?”但苏云没正面回复,只笑着说“唉,都是些小娃娃……”

这之后,向隽殊就更加关心自己的丈夫,尽管自己也处于“被监管”的状态,但她依然每天都会抽空去看望苏云,哪怕只对他说几句话,她的心里也好受一些。

1969年,苏云终于官复原职,并于1971年8月开始担任长影厂厂长的职务,他更忙了,带领大家拍出了《艳阳天》、《创业》等众多好电影。向隽殊成了“厂长夫人”,也忙得脚不沾地,因为家里的大小事宜都需要她来打理,而厂里的电影配音工作,又一部接一部,好像没有停歇的时候。

这对夫妻俩,就这么在相濡以沫、相敬如宾中,共同书写着属于他们的“爱情传奇”。

1985年,苏云当选为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1986年,向隽殊也告别了工作过37年的长影厂,来到了北京,进入北影厂做演员。

老两口退休后,就在北京过着平静安宁的晚年生活。苏云的身体不大好,向隽殊就放下工作,承担起了照料苏云的任务。无论是在家的饮食起居,还是陪伴苏云外出散步,向隽殊总是安排得细致又妥当。这跟她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温柔细腻,凡事考虑得很周全。

他们的一双儿女,在他们的培养下,都很优秀。而且名字都很有意思,女儿叫苏欢,儿子叫苏佳。从名字就可以看出,父母对他们寄予了美好的希望。长大后,苏欢进入我们所熟悉的《大众电影》杂志社担任编辑。

2005年7月31日,80岁的苏云在北京离世。向隽殊万分悲痛。

11年后的2016年12月12日,我国著名配音艺术家向隽殊也因病去世,到另一个世界,与苏云相会去了,享年92岁。

他们虽然走了,但他们所创造的那些影像,他们所留下的那些声音,他们所呈现了的那些动人形象,却永远地深植于我们的脑海之中。

向隽殊在童年的时候,经历过许多坎坷和痛苦,这是外人所难以理解的。所以她一生都表现得坚强而独立。另外就是她十分看重家庭的温暖。所幸她遇到了苏云,给了她最想要的安全感。从这个角度讲,她的人生,又是何等的圆满。

那么说到向隽殊,我相信许多影迷都对这位昔日的“长影配音一姐”难以忘记吧?请问大家还记得她的配音作品吗?其中最喜欢的,是她在哪部电影中,所配的哪个角色呢?欢迎通过留言区,与更多网友,进行互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