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花枕头刘亦菲,演技不够,金句来凑

来拜这个亦舒,吸一波极品事业运。‍‍‍
跟上师太的节奏,少年,中年,老年,年年都是发财年。
小说水准算几流另说,但每个时代的风口,师太都立在船头,吃到了红利。
1960-70年代,香港报业黄金期,少女亦舒就进《明报》当记者,在杂志连载小说。
同龄人还在算立体几何的时候,亦舒已经搭上东风,靠稿酬实现了财务自由。
到了80年代,香港经济腾飞,她又跟出版和影视行业一起,进入黄金高产期。
抓住时代给的机会,挽起裤脚下场淘金。
盯牢通俗小说赛道,批量生产套路相似的人物故事,一年能产至少7本。
稿费按字收取,她就用空格跟短句多凑字数,多拿钱。
想搞钱的女人,都该学学这种大处勤奋,小处精刮的劲头。
偶然在中环,看上一对buccellati耳环,那就卖一部版权。
够格给她演女主角的,都是张曼玉、钟楚红级别。
电影不见得多好,但顶级女演员们,留下了亦舒女郎最早的试听版本,也不算糟蹋。
这个我以前专门写过,链接放在文末。
管它改编是好是坏。
亦舒手拿版税,背靠专栏、小说、改编电影,还有和文娱圈的坊间轶事,跃升头部自媒体,自成一个强ip,人设鲜明、更新勤。
《流金岁月》 杨凡导演
亦舒没上过大学,不知道是没考上还是不想考,反正她确实不需要。
余下那点对未择之路的心有戚戚焉,都寄托进了小说里。
亦舒的女主角,个个都是高材生。
闲散主妇罗子君,双手高举的结婚证书,也是用本科证书换来的。
还是70年代的女大学生,稀有程度堪比现在大学校园里,渐次消失的男学生。
哪怕喜宝这样的正经情妇,主营业务是傍豪门干爹,也还兼了个副差——在剑桥念法律。
这两天正火的黄玫瑰,在书里可不是职场精英。
她没上过一天班,赚过一分钱,自己盖章自己:一生人只会打扮和恋爱。
仍旧手握好几本文凭,读完法律读艺术,读完历史读政治。
文史哲跨了个遍,以此彰显美神内外兼修,不是绣花枕头。
1986版《玫瑰的故事》,杨凡导演,亦舒钦点张曼玉
亦舒女郎的独立三件套:高学历、开司米和女性金句。
外加一个给她们兜底的男人,个个品味高尚,见多识广,风度翩翩。
职业无外乎医师、律师、建筑师、大学讲师。
亦舒不需要什么名校标签,但她笔下的红男绿女需要。
大概她深知精英圈层,多半徒有其表。要写他们的人格魅力,须得用社会标签来背书。
从亦舒这里,得来的一点想法:
优质的通俗作家,必定也是优质mcn。
知道什么人设能吸到高净值粉,也知道怎样叙事,才能立起这种人设。
如今亦舒在内娱翻红,自媒体和自媒体化的国产剧里,她的女主们又被推上神坛。
亦舒也跟着成为新的ip富矿,和女郎们各红各的,都是三四十年前就埋下的伏笔。
不过国产剧拍亦舒,从不按原著来。
买下版权,多半是为买下亦舒女郎的名头做营销。
而故事或者精神内核是被扔掉不要的。
就像演员拍剧不是为拍剧,是为了去当带货博主。
刘亦菲演的这版玫瑰,无论职场还是情场,都是老套玛丽苏,但刘亦菲只要甩甩头发,来两句口号:
“女人也要事业的呀。”“女人,不完美又怎样”。
她就成了这届网友口中的女性榜样。
刘玫瑰是清华子弟,美院高材生,找工作刷刷脸,和女老板聊聊口红色号,就能轻松入选。
长发一卷,再换上鲜艳的大裙子,去高档酒会转一圈,立刻和幕后大佬搭上线。顺便勾走大佬旁边,青年才俊的魂。
其实连复述剧情都是多余。
在抖音刷视频,在小红书上刷图文,全剧就能掌握个七七八八了。
正片才播到刘玫瑰跟第一任男友拉扯,抖音上已经遍地和后二三四任的卡段了。
内容要么怒怼渣男,要么被渣男伤害,接着是清醒顿悟,远离渣男。
内娱特供大女主,句句看不上男人,句句都是男人。‍‍‍‍‍‍‍
这倒是跟亦舒原版女郎一个死出。
偶尔也发#漂亮姐姐搞事业合集#。
一水的精致妆容,高级穿戴,文案还要告诉你:美不被定义,女人怎样都美。
配上抖音热门煽情ost,令人迅速共情,登顶热榜。
亦舒女郎标签,再加上社交平台的运作,刘玫瑰就顺理成章登顶头部女性成长博主。
倒是完成了她本来的使命。
前两年我还总写,看腻了内娱特供大女主的无所不能和绝对好人。
现在已经没必要再高举影视原教旨主义。‍‍‍‍‍‍‍‍‍‍‍‍‍‍‍‍‍‍‍‍‍‍‍‍‍‍‍‍‍‍‍‍‍
行业迅速滑入另一个方向——拿电视剧当短视频拍。
女主自然不再是传统影视剧女主。
合格的女主必须是网红博主,能教女孩做人的那种。
做博主,不拼演技,拼妆造。‍‍‍‍‍‍
图要美,视频要多机位,穿戴赞助要显眼且贵。
出身背景也得优越,不是上过名校,就是进过大厂。
可以迷茫、挫折,但必须很快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这样才能先让你自我代入,再跟着她做梦。
其实亦舒女郎的深度,本来也仅限于此,不必深究。
以前港片改编总失败,大抵是没抓到此中精髓。‍‍‍‍‍
还是内娱聪明,干脆放弃讨论人性复杂、时代变迁什么的。
就照搬亦舒独立三件套:高学历、高颜值和女性金句,就很讨巧。
开司米不重要,可以换成任意赞助商。‍‍‍‍‍‍‍‍‍‍‍‍‍
最后写写,关于亦舒和《玫瑰的故事》,国产剧不会触及的地方。‍‍
前边说亦舒写红男绿女的人格魅力,需要光鲜标签来背书。
那么反过来,假如一个人没获得世俗成功;
不会品白兰地的产地;
身上的衬衫,还留着刚开封的折痕印记……
在《玫瑰》原著里,是要被挖苦小家子气,上不得台面的。
林更新演的玫瑰前夫哥,写他配不起玫瑰,就要对他的身材、衣品、职位高低,极尽讽刺。
原著未必还值得精读,只有些许佳句,适用当下。
比如玫瑰转述庄国栋(戏里的初恋男友,小说里的爱而不得)这段:

「大机构里一切职位都不值一哂,不过是大多数人出力,造就一两个人成名,通力合作,数百人一齐做一桩事。

但创作事业是例外,像他那画家未婚妻,作品由她自己负责,那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

像亦舒本人在自夸自擂。
也顺带讽刺天之骄子们,驴粪蛋子表面光。
毕生值得夸耀的内容,都印在半张3寸名片上。
既要让精英刻薄平庸之恶,又反过来刻薄精英也是草台班子。
平等地看不起每一个人,是张爱玲的死忠粉没错了。
张爱玲为了写书,把阖家上下的丑事抖落个遍。
张爱玲模仿冠军亦舒,靠描摹名利场中的人精子闻名。 
又常忍不住对人精们的处事学问,比如拜高踩低、虚张声势,来几下夹枪带棒。
章小蕙年轻时,活脱脱现实版黄玫瑰
《玫瑰的故事》到了第三章,就常借下一代的嘴,重新审视传奇美神黄玫瑰。
在上一代那里,玫瑰是颠倒众生的顶级尤物,美到以天下养也不为过。
可到了下一代,尤其她女儿眼里,玫瑰不事生产,一辈子靠有钱老爸、有钱老哥、有钱老公,再美也是骄矜笼中鸟。
多年未见的女儿,见到玫瑰的花园豪宅,满院子的佣人,说的原话:
“香港有一家八口一张床,她做过些什么,配有这样的排场?”
后来玫瑰女婿也说,无法想象玫瑰坐进格子间的样子。
瞬时拔高全本小说的立意。
玫瑰那些被世人传颂的特质,标新立异,飘逸除尘,见之忘俗等等等等,其实都是阶级优越感。
不用赚钱的人,才有资格去鄙视金钱。
不信叫玫瑰去上两天班,什么了不起的天仙,即刻泯然众人。
如今亦舒在内娱翻红,这些得细琢磨的弯弯绕,都被自动筛掉了。
但这些既贪恋名利浮华,又警惕浮华的态度,恐怕才更接近职场女性真实的矛盾。‍‍‍‍‍
也是为什么2042年了,我还总在下班地铁上,打开微信阅读,翻两篇亦舒小说的原因。‍‍‍‍‍‍‍‍‍‍‍‍‍‍
美则美矣,毫无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