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色寄情人》大结局,陈麦冬、庄洁有情人兜兜转转再相逢,陈麦冬的开场独白在终场有了循环上升的一抹暖色。
陈奶奶小院怡然自乐自陶陶,知交旧人风浪去、往事歌哭笑谈里,余生长乐长相忆、都在蜜色中。
廖涛和邬姨走在往日陈奶奶林奶奶“小手拉到老手”的春色田间,又一场携手同风雨的几十年手帕情。
王西夏携手崔歌、成为沪上爱人,何袅袅认真写作业、庄研山巅画南枰镇,纪三鹅子随鹅群归去,山水春色如许、故人都在春山春水间。
来,展开说说。
一,轻古典式爱情片的人文光晕
我喜欢剧作源于现实的扎实,而又“暖”于现实的温度、甜于现实的浪漫;
甜而不腻、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有一种轻古典、新经典式爱情剧作的人文观照。
《春色寄情人》当然是爱情故事,陈麦冬、庄洁爱恨别离几起几落,让人跟着嗑生嗑死上头中,但显然这也不仅仅是言情。
广度上,以有情人视角探“人情”世貌,一出小镇群像,处处让人觉得熨帖亲切。
密度上,摆脱了“狭义言情”悬浮套路的框架束缚,品相更周正、质感更有气韵。
是拍小镇故事,但格调挺洋气,有源自街头巷尾的烟火气、但不“土”不“俗”;
是拍饮食男女,但不止步于爱情本身,有生死的八棱镜、爱欲的九连环、人性幽微的大网。
古典而又浪漫,现实而又温暖。
此处借用“轻古典”称谓,并非指向古典或新古典主义的艺术流派,而是借来形容剧作更周正更熨帖更古典考究、更有可能成为“新经典爱情片”的格局肌理。
雪夜电话,庄洁细细密密说伤痛复伤痛,陈麦冬唏嘘恻隐、柔软倾听;雪中人已远,但字字句句与你同在,一呼一吸都带着爱的疗愈感。
剧作不仅仅提供了舒缓音乐和唯美图景的皮相,更是在言情的爱之线索中,裹着浓郁的关怀内核、人文气韵,将言情从狭义的小欢小爱小塑料流水线、推回真正的“爱之大山大川”。
小别重逢,从干柴烈火等不及要上嘴啃,到深夜对怀中人倾诉和林奶奶生离死别的感伤,有欢有恸。
燃情似火时,荷尔蒙浓到整个屏幕都仿佛自带一点绯红色一点喘息声;
深情似水际,柔软心意中酸楚了春花明艳碧水迢迢秋风萧瑟的四季。
有性张力、更有“情”张力。
生死关口,陈麦冬的职业不仅仅是背景板设定、更是“未亡人和亡者之间的一块情绪琥珀”;
取舍关头,庄洁的职业也不只是挣一点薪水、图一点功名利禄,更是“希望别人的林奶奶何叔可以有如果”。
不是生硬植入强调“职业属性”,入殓师也好、“销售”也罢,都完成了价值情感上的更深一笔的落点。
二,言情迭代革新模块下的人性落点
狭义偶像剧中,主角身份很好贴标签,因为本就是标签量产的“僵硬的标签大于鲜活的特点”,“刻板的设定大于有机的纹理”。
《春色寄情人》显然不是这般,应该如何给陈麦冬、庄洁贴标签呢?硬贴自然也可以,但抽象的标签显然不足以覆盖具象的鲜活的人。
人均美好,但不虚妄不悬空不避短。
陈麦冬长在极其真实的现实土壤中,几许沉郁内敛、几许生死寥落、几许悲情侧目,都很真实,成长轨迹带着“对对对就是隔壁镇老陈家那孩子”的鲜活真切;但同时,陈麦冬又承载着某种理想化投射的愿景。
既有“没错我在街上见过他”的现实纹理扎实肌理,又有“是值得渴慕的人间美好”的一抹浪漫光影。
庄洁处在层层重压之下,试图以热烈来掩盖心虚烦躁,一句“勉强”如惊雷、震破情人谦谦美好意;愈爱愈忐忑、旧伤难掩新结又至,“鲜血淋漓的伤口也是数年努力的勋章”的复杂情绪不断翻涌,一语伤人伤己、拎巴到一双有情人“欢意变血色”。
此后,庄洁更是数次不敢开口、惊惶怕对爱人言;听闻对方对生离死别的唏嘘,郑重升级承诺,愿以此生为盾牌、护他远离别离苦。
在深爱的患得患失、盟友陈奶奶误会的推波助澜、“不愿失去”的小算盘等多种理由之下,没能顺利告诉陈麦冬“我即将去上海”。
一场怨憎会,自有种种机缘不巧偶然性,但背后也有一些“爱中有算计”的人性灰度。
起初庄洁说“喜欢陈麦冬但更喜欢上海”,是成年人不够爱时的一丝理智后退;后续庄洁唯恐有失去陈麦冬的风险,是太爱时太惶恐的一点小算计。
都不完美,但不完美恰恰是更鲜活的胎记不是吗?
(当然,庄洁本质依旧热烈善良)
如果说陈麦冬是《春色寄情人》送给国剧女观众的一封温柔情书,款款情深、浓浓暖意;那么庄洁则是一本伤痕累累又光芒熠熠的成长日记,辗转反侧、挣扎泅渡。
(当然,某种意义上他们的温暖和挣扎也是互文的)
与其说看点在结局静态的“ta是一道光”,不如说在“他们如何爬出深渊成为光”的动态长路。
从严冬跋涉到仲春,他们是彼此的春风花草香、春色寄情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春色寄情人》也是言情故事的一次自我孵化、革新迭代。
三,南枰镇年长女子图鉴
国剧不缺中老年女性,但她们往往太脸谱化工具化。
要么如同一种好用到没有存在感的家用电器,要么是主角恋爱路上的狗血障碍或机械助攻,容易被置于“附属品附属人”的“第二格”梯队中。
她们本人的情感、个性,越来越淹没皱纹中;
奶奶妈妈婆婆身份属性,早已压倒“她们是谁”的本源面貌。
如此干枯漠视的语境下,《春色寄情人》中三代闺蜜情愈发珍贵。
剧中的奶奶阿姨群像,有真实的土壤、也有美妙的光晕,重点写实、约略写意。不虚美、不隐恶。
这般鲜活美好的“年长女子群像”,让人很想流泪。
陈奶奶谷蓓蓓,几分大浪淘沙的豪气,几分爽朗硬朗的英气,几分顽皮的元气,几分看破世事的通透之气。
假装“我老封建、我见不得你们如此不成体统”,迅速对庄洁挤眉弄眼“够意思吧”,上手段好心上出坏结果,但依旧有拳拳关爱意、浓浓可爱感。
掏心掏肺和庄洁说“认真受伤,认真服输,就没白活;百般滋味,这才叫人生”,虽是过来人话语但毫无爹味。
她们二人不像祖孙不像婆媳,反而有一种忘年交的姐妹感,真“心心相印”。
陈奶奶的林妹妹,恍若清江一曲,住在小镇边相对独立的小院中,不婚不育但不是晚景凄凉打开方式,更不是古怪女巫式叙述。
自给自足、自怡自乐,田园书画、花鸟相伴,猫狗双全绕膝下,传续着某种文人田园山水画卷般的“既出世又入世”的恬淡。
如果说陈奶奶是亲缘关系、社会责任中,不走寻常路“电击水疗”的可爱老太太,那么林妹妹则是跳出传统婚恋框架的另一种本真活法。
方式很“反骨”,但一不孤僻二不脱群三不敌对,分寸感微妙。
谷蓓蓓如壁立千仞,林妹妹似浅滩绕清江,合是山水美满、分是世事无常总寻常。
廖涛半生劳苦,观念保守,态度急躁,一度是喜剧担当、一度是“苦难”悲情担当、一度又是“拦路虎”担当,但无论哪一种都并非空贴硬贴人设,都有扎扎实实的共情感。
太熟悉、太亲切。
言情女主角的妈,是一个极度饱和的角色场域,但廖涛依旧在这条赛道中、杀出了不一样的光芒。
她是可敬可爱的老母亲,风霜雨雪一肩扛、潮头自苍茫;
又是可开导可沟通的新型家长,虽不太能听懂庄洁王西夏“精神扶贫”,但隐约有几分不同世代“独立大女人”的同构基石。
廖涛和邬姨的闺蜜情也很动人,邬姨拧巴廖涛的脸“看灯笼看兔子”又好笑又暖,老姐妹喝酒“完了”更是在倒霉表情下、传递出喜感暖意。
南枰镇年长的“中老年女性”们,谷蓓蓓是前乒乓球运动员,林奶奶是兽医,邬姨是妇女主任,廖涛是廖根鸡店主、创业家,人均“事业型大女人”,故事往前一步突出了她们在“当别人奶奶妈妈阿姨”之外的自性特色,但也并未夸大扭曲,更未脱离传统现实语境。
不是工具化的干瘪闺蜜情,而是一种如春风般的女性关怀。
舒心结语
追完《春色寄情人》,不像追完一部剧,倒像是我要收拾行李北上、离开南枰镇。
临行前频频回望,春色山水有情人、亲切自然如斯。
这就是相遇和告别的意义吧,折一枝春色、遥寄有情人。
将故地故人的山川河流春烂漫,都装在怀袖中,远去或归来都千里共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