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三年级小学生的周末,把我半辈子的事全干了!” 

文 | 米粒妈

前几天,米粒妈刷到一个视频,一个海淀妈妈晒出三年级儿子的周末安排,评论区直接“炸锅”了。

咱们来看看,这个海淀三年级小学生从周五下午到周日都是怎么安排的

【周五】

1、排球——周五下午放学后,学校社团;

2、外教课——放学回家,上1小时线上外教课(一周上5节外教课);

3、演讲课——线下,家附近;

4、思辨课——回家吃完饭,线上思辨课;

5、作业——完成以上所有课程,晚上20:30,开始做学校作业。

【周六】

1、英语课——周六准许睡一会儿懒觉,8点起床,上午上线下英语课(一对二,备考pet);

2、书法课——周六下午,线下课;

3、奥数课——线上课,1节;

4、其它活动——晚上5点开饭,之后用“一周表扬贴纸兑换愿望”,看电影、游乐场、密室等等,孩子可以选择。周六被准许晚睡,“尽情释放自己”。

【周日】

1、编程课——线上编程课1节;

2、研学活动——上完编程课之后的周日白天,去博物馆等等;

3、游泳——周日晚上游泳2小时。

如果把研学、游泳也单独作为一门课程的话,那这个9岁孩子一个周末有10门课。

视频下面的留言,大家已经看不下去了

可能是年纪大了,看不了这么高强度的视频

看到“周六可以睡一个小懒觉,差不多8点的样子”,我没忍住笑了

我睡个午觉,这小孩上了仨课外班了

看了老半天居然还在周五

我这样过一周,这周就是我人生的最后一周

孩子作息比我考研还猛

我24岁开始当社畜,他10岁开始当

米粒的周末,我自叹不如。

面对质疑,这位海淀妈妈也分享过她的想法,她说:每个孩子、每个家庭情况不同,有人认为孩子疯跑打游戏,发呆打滚是开心的童年,可是有的孩子就是觉得看书、解题,和爸爸妈妈一起交流是幸福的。

确实,教育是件很个性化的事儿,每个家庭都不一样,有的鸡学科,有的鸡特长,有的走校内规划,有的走国际路线,也有鸡自己佛孩子的……

这位海淀妈妈在视频最后说,“不会太卷,也绝不躺平”

一定有人说,就这还不卷啊……

但你仔细看看,跟主科直接关联的课,就只有奥数和英语,其它大部分算兴趣班而已。

我再一看,人家读的是国际学校,这就对了,因为公立校,又有升学需求的海淀娃,家长在规划的时候,一定会以升学为导向,三年级之后,兴趣班最多只留一个,而且是可能发展成特长的项目,不然就直接做减法。

米粒妈接触过的海淀牛娃,上岸小强的,绝大部分没有奥数短板,一人同时上多个奥数班也很常见,像视频里的孩子,一节线上奥数课,一看就不是小升初走dz的。

我觉得任何“别人家孩子”的养成路线,咱们认真参考,但不能全盘抄作业。

鸡娃成功与否,一半儿在家长,一半儿在孩子。

比如,视频里的海淀妈妈,全职带娃10年,职场妈妈能比吗?带娃时间和投入的精力,就甩咱们一个银河系了。

再有,线上思辨课、奥数课、编程课、一周五天外教课;线下演讲课、一对二pet课、书法课,还有游泳、去博物馆研学等等,这还只是周末,不算平日的课程,还有,人家上的是国际学校,这些费用加起来,就不是普通家庭的日常。

财力、时间有了,规划也很重要,不管给孩子做什么样的教育规划,最重要的是占个“早”字,很多事情都是习惯成自然,日积月累才出成效,比如英语,海淀牛娃一般三年级pet优秀或卓越,五年级过fce,不早,怎么做得到?即使是普通孩子,也要早规划,执行得好,都能实现3k5p(三年级过ket,五年级过pet)。

说完家长,再说说鸡娃成功与否的另一半因素——孩子。

有的孩子是“天牛”。

比如,米粒班上就有个孩子,奥数很强,人家从小就喜欢研究数学问题,一做题两眼放光。米粒闲着的时候听书,人家闲着的时候刷高思、刷大白本。这种属于老天爷追着喂饭,咱比不了。

有的孩子“耐鸡”。

大家身边应该都有一些听话,或者对自己有要求的孩子吧,你给他报什么课、什么班,人家都照单全收,你给留什么作业,人家都照做不误,这就更容易出结果,至于孩子最终能走多远,就看家长的规划能力了。

但很多孩子就是“天生反骨”啊,800个心眼子都用到了跟老母亲斗智斗勇上,你能怎么办?

养娃路上,没有什么套路能一劳永逸,没有什么课程、学习产品是最好的,一切,只有适合不适合。

我觉得别人家怎么养娃,咱们没资格评判,当妈这些年,我也逐渐悟出了一个做人准则:尊重他人命运,避免自我感动。

不过,说回视频里的9岁海淀孩子,我还是有些不一样的想法,今天想跟大家好好聊聊。

时间规划

时间规划,并不是争分夺秒安排一件又一件事,并不是特定时间做的事越多越好,而是要结合结果看过程。

这个海淀9岁的孩子,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一个周末就能上那么多课,吸收那么多知识,学那么多本领,长那么多见识,妥妥的时间管理大师?

但任何一门兴趣,要往深了学,都需要高频次的训练。

编程课和奥数课就只听老师讲吗?演讲课就只学技巧吗?书法课就靠课上一两个小时吗?要学得好,都需要课下大量练习啊~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海淀娃,三年级之后会减掉非必要的兴趣班。

因为你没有时间“刻意练习”,终究只是浅尝辄止。

什么是真正的热爱

大家都会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他们创造各种各样的机会,尝试方方面面的兴趣班,为了找到孩子真正的热爱和专长。

如果上了一段时间的课,孩子什么都要续课,哪个都不想放弃,这并不代表他对什么都充满兴趣,反而我们要思考,是不是这些兴趣班“玩”的属性太重,没有引导孩子往下走。

因为一个人对什么有极大的兴趣,就不可避免地开始“排他”,会果断地取舍。

举个我身边的例子吧。

米粒妈的闺蜜——哈佛医学院毕业、现在定居南非的藤校妈,她家女儿小晞,才8岁,会中英法德多国语言,学小提琴、钢琴、游泳、芭蕾、各种运动……

去年,藤校妈分享了一件事《当孩子决定把一条路走到底,还不是条常规的路时,你该怎么办?》,当时还不到8岁的小晞放弃了游泳、钢琴,以及学了4年的舞蹈,要专注于小提琴,甚至棒球等运动类的课程都不考虑了,因为怕伤到手,影响拉琴。

热爱一件事的眼神是藏不住的。

因为喜欢小提琴,所以坚定地舍弃了其它。

所以孩子什么都喜欢,什么都想要,恰恰可能是没有真正找到自己那么热爱的事。

很多兴趣班,刚入门的时候,为了激励孩子学下去,都会趣味性强一些,但不管是画画、乐器、跳舞、运动,还是下棋、编程,都需要越过漫长的时间和枯燥无趣的过程,才能抵达真正的热爱。

米粒小时候学足球,也学击剑,虽然我觉得击剑更好,锻炼反应能力、协调性,但经过时间的沉淀,米粒对足球的热爱,已经可以让我们没有一丝犹豫地做取舍了。

道理就这么简单,孩子越到高年级,时间越有限,如果同时学两种运动,击剑就会占用足球训练、比赛的时间,最后哪个都没有尽全力。

关于奖励

最后还想说说奖励的事。

视频里海淀妈妈说,周六晚上吃完饭,孩子用“一周表扬贴纸兑换愿望”,看电影、游乐场、密室等等,可以自由选择。

不知道你们看到这儿有没有跟我一样的感受,看电影、去游乐场这种童年标配,要用“表扬贴纸”兑换,孩子有点太卑微了吧

就是我要表现得好,才有资格去看电影,表现得不好,没有足够的“表扬贴纸”,就没有资格。

这就意味父母是“标准制定者”,孩子只有活在“父母的标准”之下,才配享有游乐场、看电影的乐趣。

其实之前米粒妈跟大家分享过,“兑换”是“蜜糖”,亦是“毒药”。

因为是“兑换”来的,孩子会更加珍惜,所以他们更会觉得玩乐是“来之不易”的,而学习、上课、表现好,都是为了换取“自由玩乐”。

孩子的快乐很简单,有时候就是一个冰淇淋,一个小盲盒,不必什么都严格控制,好像让他疯一次、玩一次、放纵一次就把孩子“惯坏了”。

真不至于。

如果真要“兑换”,我觉得反而一套原版书、一次博物馆研学更值得作为“兑换奖励”,让孩子觉得这种知识的摄取、精神世界的充盈,才是“来之不易”的。

孩子的童年,匆匆数载,给他们一些放空的时间,给毫无目的的玩乐多一些时间,给亲子陪伴、亲子相处多一些时间……这些都是孩子一生珍贵的回忆和宝贵的财富。孩子在一天天长大,且行且珍惜!

个人简介:@米粒妈爱分享 米粒妈,美国海归,海淀家长。专注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和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