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读苏东坡的诗书魅力 观众李伯清刘正兴畅谈讲座感受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摄影报道

“苏东坡用一支柔毫在纸上留下的点点墨痕,都是他不能用其他形式所表达的心灵世界,其中尤其是情感和思绪。他还活在我们的平行宇宙中,只要我们阅读、解读这些点点墨痕,我们就可以实现心灵和情感的对话!”

4月22日下午,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东坡大家讲”的讲堂,迎来了一场“世界读书日”特别策划——著名诗人、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中国作协原副主席吉狄马加与《中国书法全集》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刘正成,进行了题为《阅读苏东坡的人生:文学与书法》的讲座分享。两人分别从苏轼的文学作品与书法作品两个维度,带领观众了解苏轼的人生哲学与情感。

李伯清

讲座现场,观众如痴如醉,深受触动。其中,就包括著名散打评书艺术家、巴蜀笑星李伯清。他感慨道:“书法,其根本在于汉字。汉字是书法之根,有了汉字才形成书法。如果完全脱离汉字,连啥子字都没法去辨认了,这无疑已偏离了书法的本质。”在李伯清看来,“书法的法度也好,变化也好,起码字的结构不能变得面目全非。如果写的字没法辨认了,就没得意义了噻,它直接就失去了本体。”

对两位主讲嘉宾提出的“诗书合一”“诗文合一”的观点,李伯清表示高度赞同。“其实,这些说法,有很多人在一些场合也提到过,但是照着做的人很少。一般来说就是写点唐诗宋词、写点古人的东西。但这个问题应该一分为二来:或者是对前人的崇拜,觉得自己的东西没法超越前人;另一个角度就是捡懒,我何必动脑筋,‘朝辞白帝彩云间’我照着写行了,(反正)有人去读、有人去看。”

在聆听讲座的过程中,李伯清也开始反思自己的书法创作:“以前也有很多人跟我提起过,但我没太重视。通过这次讲座,我回去以后也会写我自身的感悟,不能只是写唐诗宋词,还是要抒发自己的情感。比如说苏东坡,如果他没有被贬到黄州,在刚刚出仕的时候,不可能写出《寒食帖》。”由此,也延伸了李伯清对影视、艺术创作的看法。

“很多影视作品、文章,不能感人的原因,就是跟现实脱离太远。有的艺术家感觉自己没有市场,不容易抓住年轻观众,其原因离现实生活太远了。说实话,这么多年工作到现在,我都还没有完全停留下来,还有一定的市场,根本原因就是我基本上是跟着时代在走,如果我不跟着时代走,我也早就被淘汰了。”

在李伯清看来,无论是书法还是其他艺术形式,都应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他解释道:“无论是书法、诗歌还是其他艺术形式,我们首先要明确,它们是为谁服务的?最基本的,是为人服务。如果脱离了人的本体、脱离了社会的结构,什么都将是空谈。”他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讲座深入大众,让更多人了解、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刘正兴

当天的讲座中,一位特别的观众——著名画家刘正兴,也分享了自己的所听所感:“讲座中,他们都谈到了对苏东坡的认识。看到苏东坡书法的人,看他的字的形式,实际上就是阅读他的生平。这两者如果分开了,那就不是苏东坡的全部。这一点讲得非常好。”

刘正兴认为,苏东坡的诗与书法紧密相连,二者共同彰显着其独特的价值。“我们读他的诗,要了解他的生平,感受他的内心,还要感觉他的人生历程。读他的诗也好,看他的字也好,都是他的人生、他的思想。”因此,在欣赏苏东坡的书法或诗词时,我们应深入体会其内在的意义和价值,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