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广州增城派潭第十九场“村晚”文化活动走进广州市北京路。当天晚上8点,广州市青年文化宫“橱窗剧场”灯光秀起,光影晃动,派潭本土乐队——定时针乐队《我是客家人》奏响,一场特别的“村晚”拉开帷幕。
在现场,游客们驻足观看、拍手叫好。越秀区的张阿姨说,在市区好多年都没见过如此乡土气息的表演了,“这些充满乡‘土味’的节目,看得真过瘾!”
从以往“送戏下乡”向下沉淀,到如今“文化进城”向上发力,派潭“村晚”成为广州市城乡文化“互补”的呈现。
一场“橱窗剧”,绽放乡土文化魅力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古树、祠堂、山歌、民俗……乡亲们身边的景和事,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也最能引起共鸣。
作为北京路上目前唯一的空中开放式舞台,广州市青年文化宫“橱窗剧场”是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交流融合的成果展示窗口。“橱窗剧场”小而美、小而精、小而潮,城市文化空间不断拓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近在咫尺、丰富多样的文化节目;“村晚”活动小而多、多而优、优而新,乡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村晚+橱窗剧场”的形式既满足了观众们在各种场景下看“村晚”的碎片化需求,又迎合了z世代的“日常生活美学”。
在现场,《我是客家人》一句“涯系客家人,爱吃客家菜”使得许多游客们纷纷驻足。该首歌融入派潭元素,通过客家方言演唱流行歌曲,自从登上派潭“村晚”舞台演出后便广受好评,花絮视频播放量达100万人次,点赞量达1.5万次。
派潭中学学子的《貔貅街舞》,将省级非遗舞貔貅通过潮流街舞展现,实现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融合,让观众眼前一亮。还有来自派潭第二中学的学生们带来的童谣《天鹅》也是吸引了很多小朋友和家长观看,场面一度热烈。
“吾乡派潭,我在风中大声地呼喊”由派潭歌手张少旻演唱的派潭“村晚”主题曲《吾乡派潭》,吸引了大量游客在街道上驻足观看,将橱窗剧外场的道路围得水泄不通。
台上演员们载歌载舞,台下游客们奋力地举起手机,拍摄转发,一张张照片一条条视频,关于派潭“村晚”主题的照片和短视频通过新媒体社交平台被上传到网络,飞入了千家万户。
“村晚”的自娱自乐里潜藏着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如今派潭“村晚”跨越自娱自乐要让大众一起乐享乡土文化,将乡村的“房前屋后”“诗与远方”,让观众看得懂、愿意看,融入成为大湾区共享的城市记忆。
小小宣传摊位,点燃文商旅消费
一场场“村晚”,盘活派潭文旅的“一池春水”,酒店民宿助力激起更多涟漪,乡村文旅流量密码在田间地头、景区商圈、文化广场多地释放开来。
进商圈、进街区是派潭“村晚”带领派潭文旅走向外界的第一步。如果说前十八场“村晚”是“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那这第十九场就是“展我风采看众人”,用“小摊位”实现“引客来”。
在现场,派潭高端酒店民宿在北京路商圈搞起了“摆摊经济”,在摊位里产品就是主角,纷纷亮出自家的特色:不仅推出各式各样的温泉酒店套票、亲子游套餐,还为现场游客们送上温泉体验券和代金券,吸引了大量游客选购。
森林海的摊位异常火爆。据有关负责人介绍,4月26日森林海嬉水乐园就要开园了,不仅有室外超刺激的水上过山车、大喇叭等游玩项目,还有小马尔代夫之称的沙滩和无边泳池,以及室内超大的水上乐园供大家选择。游客何女士说,夏天快到了,正想带着孩子们去玩水呢,“没想到看表演,还领到了森林海的优惠券”。
事实上,自派潭“村晚”系列文化活动举办以来,酒店民宿纷纷推出“村晚”专场优惠,同时还增加了许多非遗亲子项目、民俗表演让游客们不仅住得开心,还玩得开心。
当天,增城团区委联合派潭镇政府还支起了派潭非遗摊位,活灵活现的貔貅、栩栩如生的根雕和灰塑、精美绝伦的渔灯与花灯,把历史、故事与非遗,通过街区小摊活化出来,把一座千年古镇,搬进了闹市之中,让游客们惊喜连连。
每场“村晚”,传递乡村文化火种
2023年8月以来,派潭镇政府持续推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同景区、度假区旅游业发展相结合,通过政府搭台、文化唱戏,“村晚”为派潭文旅业带来流量,进一步推动文旅产业创新转型升级,赋能派潭乡村振兴。
村村办,人人看,为何还能场场热?因为派潭“村晚”有着大型演出所没有的乡土味,展现着风土民俗、地域特色,又有烟火气,是村民幸福生活的直观写照。广州市青年文化宫陈金辉曾筹办过多场大型活动,在他看来,“村晚”不仅仅是一场晚会,更是乡村文化艺术的“宝箱”、民俗文化的“展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市”,那些融汇在艺术舞台上的文化音符,传唱的是乡村全面振兴、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时代乐章。
乡村文化火种的传递,也成为了对乡村振兴的另一种助力。乡村振兴,从来都不只是乡村物质生活的丰盈,还有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
近年来,派潭镇不断挖掘本土特色,着力抓好乡土文化的传承与振兴,深入落实“百千万工程”打造“一村一品”,以表演、展示、对外交流为契机,推动派潭文旅产业“走出去”实现派潭文旅高质量发展。在村民们的联欢起舞、欢声笑语中,在游客朋友们的喜笑颜开、心满意足中,派潭乡村振兴的“振兴”二字显得更加真切和具体。
文|记者 马灿 通讯员 赖晓婷 姚利利
图|通讯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