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戴玉强:中原是音乐沃土,河南音乐学院计划6月开工丨顶端访谈

顶端新闻记者 黄亚芳 文 李思翰 辛装 影像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1939年,《黄河大合唱》在抗日烽火中诞生。时隔首演85年,《黄河大合唱》再次响彻在中原大地。

4月13日19:30,纪念《黄河大合唱》首演85周年专场音乐会在河南艺术中心举行,此次音乐会由男高音戴玉强领衔主唱,“合唱妈妈”吴灵芬艺术指导,河南交响乐团、男声爱乐合唱团、河南省歌剧团、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合唱团联合演出。

演出开始前,顶端新闻记者专访了男高音歌唱家、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院长戴玉强。

△戴玉强

合唱团要深刻体会《黄河大合唱》年代火热的内心情感

顶端新闻:《黄河大合唱》有着怎样的创作背景?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如何?

戴玉强:这首歌的创作背景是由诗人光未然在山西抗日的前线创作的,在创作过程当中,他也曾经负过伤,根据当时内心的感受和感慨,写了一组长诗,冼星海当时正好在延安,看到这首诗后非常的激动,6天时间就完成了整个黄河大合唱的谱曲。当时,由一些奔赴延安的年轻人组成的合唱团,在非常简陋的情况下排入队伍合唱。

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革命圣地延安首演,当时获得巨大的成功。这些年来,《黄河大合唱》一直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传唱,也振奋了精神,鼓舞了无数的人。

顶端新闻:举办纪念《黄河大合唱》首演85周年专场音乐会的意义是什么?对于当代青年人和音乐家而言,《黄河大合唱》有怎样的启发作用?

戴玉强:今天,我们在《黄河大合唱》首演85周年之际,重新又来演唱这部作品,以此来做纪念。一是让《黄河大合唱》的歌声在今天响彻中原大地,另外也要让现在的年轻人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当中,我们同样需要这种精神。

我认为我们要尊重经典,学习经典,当下也要努力创作出类似精品,创作出大家喜闻乐见的,有鼓舞民族精神的音乐作品。在新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样的作品。

顶端新闻:在演绎《黄河大合唱》时,如何平衡歌曲的艺术性和政治性?青年音乐人才应该如何去继承和发扬这种优秀的传统音乐?

戴玉强:《黄河大合唱》之所以能够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和传唱力,就因为它是在火热的战斗生活当中提炼出来的。

创作者有着亲身的感受和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感抒发和涌动。在演唱方面,这次音乐会我也参与了排练,我就极力要求年轻学子,合唱团成员要深刻体会那个年代火热的内心情感,要有感而发,发自内心的去感受,这样才能把音乐作品表现出当时的情境。

另外,也是想通过这样的作品来激发年轻人的斗志,要牢记这段历史,要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鞭策自己更加努力的学习和生活。

“我的任务之一是营造音乐歌剧的氛围”

顶端新闻:请你谈谈来到河南执教后的感受,目前河南的音乐氛围和人才培养的状况如何?

戴玉强:我来到河南执教有半年了,充分感受到了中原大地人民对于音乐的渴望。同时也体会到了我们这块古老的大地上,戏剧演出的生态环境非常好,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非常肥沃的一块土地。

人们喜欢看戏,尤其看豫剧,但是在音乐方面,跟全国比起来相对比较薄弱,尤其在对音乐本身的理解上,比方说声乐、歌剧等方面的认知上,在整个了解和欣赏的程度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我们的任务之一也是要营造音乐歌剧的氛围,从去年我们就举办了两届歌剧演修班,一个是“红色经典”,一个是“外国歌剧”。

同时,我们要通过“黄河之声”系列音乐会,包括国庆音乐会、新年音乐会等类似的音乐活动,来创造更多音乐演出机会,以此影响更多人。

今年6月河南音乐学院计划开工

顶端新闻:河南目前正在筹备计划建设河南音乐学院,请问目前建设现状如何?今后有怎样的规划呢?

戴玉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发展,我们中原人民也需要一个相对专业音乐教育机构。河南省委省政府也极力推进建设河南音乐学院,筹备工作目前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前几天我们在全世界范围内中选拔招聘年轻音乐人才,有几千人报名,500多人参加面试,最终要招聘60个青年才俊补充到音乐学院的教学队伍当中

因为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要具备一定的办学条件之后,才能够到国家去申请办学的许可,相关主管部门才能同意我们挂牌成立,独立建制音乐学院。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部分专业进行校考,选择音乐学院的几十个专业,选择那些有天赋的年轻人。

同时,我们还要进行新校舍的建设,它是“百年大计”,甚至“千年大计”,我们已经三番五次地在改设计方案,尽量做到完美,没有遗憾,不能急功近利。今年6月份,计划举行河南音乐学院开工的奠基仪式,目前正在稳步推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