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日上》《江河之上》齐上映, 环保剧火了吗?

电视剧《江河日上》中,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组长在溶洞对污水取样。 (受访者供图/图)

《江河日上》《江河之上》,2024年3月,两部名字仅一字之差的电视剧分别在湖南卫视、芒果tv和央视一套上映,不约而同关注起环保题材。

八家企业联合暗管排污,它们贡献了全市超过一半的税收,隔壁市正虎视眈眈地想借机挖角。这是个“瓷器店里抓硕鼠”的棘手难题:处罚不到位是失职,一刀切严惩又是懒政。

村庄里的化工厂破坏青山绿水,危害人畜健康,村民投诉无门,企业嚣张跋扈,被处罚了就改个名字继续生产,司法有心无力,亟需改革。

虽然二者都讲环保,但分别从行政和法治的角度提出解决思路。

《江河日上》的主题是环保与经济的博弈,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的督促下,镜头对准的主角多数来自市委、市政府大楼;《江河之上》则主要讲述环境司法改革,总编导周亚平称它本质上是一部司法剧,《江河日上》刻画的副市长、环保局长正面角色,成了这部剧中不作为、乱作为的反派,主角则是法官和律师等。

电视剧《江河之上》中,主角是法官和律师等。 (受访者供图/图)

“敏感、专业、说教、戏剧性弱等,都是以往人们对于环保题材的刻板印象。”剧评人李星文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江河日上》打破了这些刻板印象。环保剧要想好看,必须把环保理念巧妙融入戏剧故事中,符合电视剧的基本规律。在触碰时事的严肃剧目衰微的背景下,这两部剧的出现是惊喜。

朋友圈中难得有讨论

《江河日上》和《江河之上》小火了一把,特别是在环保和法院系统内部,电视剧涉及的两个主管部门——生态环境部和最高人民法院,都自发为两部作品“打call”。

生态环境部官方微博发表了3条关于两部剧的微博。最高人民法院作为《江河之上》的联合出品方之一,已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中4次提及,阅读量最高的一篇有“10万+”。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是“老环保人”,最近在朋友圈经常刷到关于两部电视剧的内容。虽然总体上环保圈内的讨论热度并不算特别高,但他认为“环保题材本就小众,加之现在电视看得少,朋友圈有所讨论,已属难得”。

《江河日上》和《江河之上》名字相似实属巧合。两部剧都拍摄于疫情时期,并不知道其他剧组的消息。

《江河日上》编剧张挺说,剧作原本起名为《江流天地外》,但无法反映剧情,又改成现名;《江河之上》总编导周亚平表示,《江河之上》开机稍早,为了能在央视首播,剧组放弃了在省级卫视首播的安排,延后了上映时间。当《江河日上》播出后,剧组也曾考虑过是否改名,但觉得名字更恰如其分,最终还是没改。

相似的名字带来了“集聚效应”。“任意一部剧改个名字,可能结果就是各播各的,不会被拉在一起讨论,没有这么高的关注。”周亚平说。

两部剧的收视率数据不错。据“酷云数娱”统计,2024年第11周(3月11日-3月17日)在央视一套、八套和省级卫视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收视率排名,《江河之上》以1.49%位列榜首,《江河日上》位列第五(0.51%)。

截至发稿,播出时间较早、已经大结局的《江河日上》在豆瓣有2400余条短评,尚在播出的《江河之上》的短评不到300条。

蓝天增多,环保议题逐渐“脱敏”

《江河日上》和《江河之上》热映,让环保剧第一次走进一些观众的视野。但电视剧选取环保作为题材,并非新鲜事。

南方周末记者梳理了近二十年以来国产电视剧,聚焦环保题材的至少有13部。

早在2005年,蒋雯丽、李幼斌等人就主演了讲述水污染的电视剧《深呼吸》。市支柱企业极风药业偷排污水,致人患病去世,下岗女工肖秀萌(蒋雯丽饰)为受害者讨回了公道。蒋雯丽拍完剧后,在接受《京华时报》采访时称“现在最想做的,就是担任环保组织的形象代言人”。

2007年,潘长江执导的《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叙述了村主任(潘长江饰)在兄弟情谊与环保问题上的挣扎,该剧反响不错,两年后还出了第二部,聚焦石材开发与环保的矛盾。2021年,黄轩、热依扎等主演的《山海情》荣获多个奖项,角色名字就叫“水花”“喊水”,凸显了当地对水的渴望。

2005-2021年,环保剧数量大概两三年推出一部,2022年以来,迎来“小爆发”,《运河边的人们》《青山不墨》《春风又绿江南岸》《父辈的荣耀》《富春山居》等作品登上荧屏。这些剧里的环保问题包括企业排污、水污染、乱砍滥伐、农村环境污染等;主题融合了环境污染、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林业改革等;主角通常是国企工人、村支书、县长、市长等“体制内”人物。

电视剧《江河日上》中,齐江市副市长和环保局局长检查排污企业。 (受访者供图/图)

生态环境问题由来已久,为何最近两年环保剧才多了起来?

空气、水、土壤乃至每天产生的垃圾,镜头下的环保问题与公众息息相关。《江河日上》和《江河之上》的主创,都对环境污染有诸多切身之感。

张挺的家乡在黄河边,见证了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十几年前,他去太湖边拍戏,臭气熏天,人都没法待;多年前到山西吕梁,空气污染以至于不敢打开车窗。拍《江河日上》时,剧组专门安排了环保专员,负责收集矿泉水瓶、饭盒等垃圾,分类后再丢弃。

而周亚平自小长在长江旁,童年记忆中的长江美丽又开阔,难忘壮丽的晚霞,后来回到故地,他总要在桥上感叹几句:“怎么成了这个样子?”过去十几年,他率团队走南闯北拍摄人文纪录片,发现所到之处,都曾有触目惊心的污染。

近年来随着蓝天白云增多,环保议题逐渐“脱敏”。

约十年前,自然纪录片导演耿栋计划拍摄一部垃圾污染问题的纪录片,在申请经费时碰壁,理由是“话题敏感”。“十年后的今天,垃圾分类已经成为社会共识,谁还会觉得这个话题敏感呢?”耿栋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据《京华时报》报道,2005年的《深呼吸》也曾因涉环保题材而被多家电视台“雪藏”3年。

甚至时至今日,仍然有一定阻力存在。《江河之上》的第一场戏是化工厂爆炸,剧组在拍摄时,曾有个别人坚决反对拍摄灾难事件,甚至要求这部环保题材的电视剧连“化工污染”几个字都不能提。

《江河日上》中,齐江市领导班子逐步重视生态环境,从环保“差生”变成“优等生”的过程,也是近年来社会共识转变的缩影。“环保问题首先是认知问题。在gdp面前,一些官员不认同环保有那么重要。他们觉得环保只是装饰品,并非必需品。”张挺说。

“环保是牙口硬一点才能咬得动的题材,愿意去品尝的人不多。”李星文认为,未来应该让环保题材进一步“脱敏”。

环保题材为何难出圈

虽然有了一定热度,但《江河日上》和《江河之上》离出圈尚有距离。豆瓣打分与评分数量和观看人数有关,截至发稿,两部剧的豆瓣条目都还没有显示评分。

环保题材,似乎天然少了几分爆款的气质。

周亚平选择环保司法这个角度时,曾遇到不少劝说。人们觉得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人少、观众看不懂、拍起来太枯燥。剧中,当演员们谈论“原告主体资格”“公益诉讼”“环境资源审判庭”等专业法律术语时,观众的确不易理解。

“名字像,题材像,播出时间还这么近,这两部好难分辨。看了一点点,感觉题材稍微有点严肃,不是太喜欢看,就弃剧了。”豆瓣一名网友点评。

周亚平说,《江河之上》是一部商业剧,本质是娱乐产品,“受众最关注的是娱乐内容,为了科普一些必要的概念和理念,哪怕寓教于乐,也或多或少削弱了观众的接受度”。

电视剧《江河之上》中,工作人员在取水样。 (受访者供图/图)

除了题材不占优势,环保影视作品的商业回报也往往不尽理想。

耿栋称,中国纪录片市场尚不健全,创作者难以从作品中获得商业回报,因此目前许多纪录片都是由政府、电视台投资,出于宣传需求而拍摄。

创立于2007年的“国际绿色电影周”致力于在国内推广绿色题材电影作品,发起人素娃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电影周第一年仅收集到几部纪录片,到2023年,已经征集了上千部纪录片、故事片、动画片等形式的绿色电影。

但即便已经积累起品牌声誉,每年的拉赞助仍然艰难。环保活动距商业变现的路径较远,更多作用是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品牌形象。素娃需要反复与赞助方沟通:投资放映一些不怎么赚钱电影的电影周,能给对方带来什么好处。疫情时期,为了撑下去,素娃甚至卖掉了一套房子。

为了辐射更多受众,《江河之上》选择流量明星参演,他们此前靠仙侠、神话剧积累了一批粉丝。追星族夸赞爱豆的表现和这部剧的水准,视频网站上滚动的弹幕,不少都由男主角的粉丝贡献。

即便如此,虽然登顶收视率榜首,但周亚平坦言,《江河之上》的商业回报可能无法达到预期。

《江河日上》的情况不同,它是一款湖南卫视、芒果tv的“定制剧”,并非商业剧,没有流量和商业表现等kpi,主创们的任务就是尽可能普及环保理念。

张挺从一开始就没期盼这部剧能出圈。过去20年里,张挺创作的都是商业剧,他深知,反腐流量高,吸人眼球,已经成为电视剧的商业爆点之一。但有了不用追求商业化的底气,张挺“任性”地没有在剧本中添加反腐内容。

不过,李星文倒是认为,严肃的“正剧”和优良的商业回报并非无法兼容,《人民的名义》《狂飙》等都是成功的代表。只要给予创作者充分的表达空间,创作者扎扎实实地采风、写作、拍摄、制作,当各个环节都一致做到高水平,环保题材电视剧也有望出现“爆款”佳作。

电视剧《江河日上》中,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组长收到群众提供的死鱼线索。 (受访者供图/图)

摆脱说教感

虽然主角也是市长、局长等官员,环保剧和其他时政剧的一大差异还在于,有说教感的刻板印象。

保护野生动物、治理水污染、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的利他性带来了这种说教感。“环保从宣传教育起家。”马军记得,这是首任国家环保局局长曲格平常说的一句话。

实际上,环保题材的经典影视作品不胜枚举。马军举例:《难以忽视的真相》敲响了气候变化的警钟;《海洋》《海豚湾》等唤醒了人们保护海洋生物的意识;《可可西里》展现了保护藏羚羊等高原生物的反盗猎行动。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这段话更是广泛流传:起初,没有人在意这一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过去其他部门都在给经济发展踩油门,而环保部门在踩刹车。”马军说,“环保工作需要能打动人心的文艺作品来动员公众。环保部门为相对弱势的部门,只有得到民意广泛支持,才能以有限的资源推行强有力的措施。”

《江河日上》和《江河之上》都试图摆脱说教感,将理念融入戏剧中,刻画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用精彩的故事打动观众。

有网友对它们的努力给予好评:“环保题材想要讲得不说教还是有点难度,目前看故事还是有让人追下去的兴趣,有意思的同时又有真实性,算是这两年不多见的剧。”

同时,一些批评的声音也值得被正视。例如,有高赞评论称,演员演得不像公务员;不少人觉得剧本仍有一些悬浮、不真实之处,与现实脱节;剧情节奏拖拉;还有人以环评从业者身份提出质疑,认为剧中存在一些本应可以避免的专业性错误等。

《江河日上》最后一集并没有安排圆满的大结局,一些棘手的环保难题仍然需要更多的决心和智慧。全剧始终没有给环保和经济的博弈下结论,还把关于生态文明如何区别于农业和工业文明的思考抛给观众。张挺觉得,环保题材有太多能讲的内容,24集的体量太小,一部剧远远不够,“生态环境治理永远在路上”。

(梁淑怡/图)

南方周末记者 林方舟 南方周末实习生 卫雅琪

责编 汪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