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从《第二十条》看“沉睡的法条”

《第二十条》是今年春节档的热播电影,影片播出后也引发社会公众对《刑法》第二十条正当防卫条款的热议。正当防卫条款的适用通常涉及法律与情理之间的权衡,是司法实践的难点和痛点,只有无数执法司法人员对公平正义的执着坚守,才能让司法有力量、有是非、有温度,从而更好实现公平正义。

看电影《第二十条》

了解《刑法》“第二十条”

电影《第二十条》片名由来,即是指我国《刑法》的第二十条——“正当防卫”法律条款。

电影《第二十条》演绎了一个典型的正当防卫案件——“王永强刺杀刘文经案”。王永强一家为了给孩子看病,欠了村霸刘文经的高利贷,刘文经为讨债杀了王永强家的狗,用狗链把王永强拴在门口,多次强暴王永强的聋哑妻子,威胁动刀行凶。王永强在恐惧绝望中拿起一把剪刀乱捅,致村霸重伤,后不治身亡。

这样一起具有正当防卫性质案件的办理,却让检察机关和作为办案人员的检察官韩明、吕玲玲遭遇重重压力和阻碍,有关键证据认定的艰辛,有来自死者家属的威胁,也有传统思想观念和司法惯性的困束。电影的叙事铺展,正是呈现了检察官拨开案情迷雾、突破重重压力、坚决捍卫公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恰是我国“正当防卫”司法实践历史的一个缩影。

正当防卫”法律条款

为何一度被称为“沉睡的法条”?

事实上,“正当防卫”的概念和法律规定早已有之。1979年我国《刑法》就确定了正当防卫制度,1997年《刑法》修订又确立了“无限防卫权”制度。

但在过去较长一段时期,该法律条款应有程度不足、效果不好、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就是社会所说的“沉睡”状态。造成此状态的原因有种种,但来自传统观念中一贯有之的“杀人偿命”“谁死伤谁有理”等思想观念以及司法惯性的束缚尤为突出。

要充分激活正当防卫法律条款的司法应用,需要办案机关和办案人员有对公平正义的绝对坚持,有挑战传统的巨大勇气和司法理念的自我革新。

激活沉睡的法条

弘扬“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理念

正当防卫案件和问题不断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反映了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的普遍诉求。

为更好地回应人民群众的诉求,2018年12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第十二批指导性案例,纳入社会普遍关注的于海明正当防卫案(即昆山反杀案)等四个正当防卫或者防卫过当案件,专门阐释正当防卫的界限和把握标准,进一步明确对正当防卫权的保护,积极解决正当防卫适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检察机关提供司法办案参考。2020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对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涉及的相关问题作出系统规定。

这些制度层面的革新,充分激活了正当防卫法律条款的应用,从实体、程序和效果方面更好地维护了法律条款中的公平正义价值,并将这种价值实实在在传递给群众。

检察官的价值追求:

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

艺术来源于生活。在电影《第二十条》中,电影角色人物检察官韩明、吕玲玲执着坚守维护公平正义,通过曲折而艰难的努力办理了“王永强刺杀刘文经案”。

在影片之外,“昆山反杀案”“福州赵宇案”“涞源反杀案”等诸多推动法治进步的真实案例,以及无数类似织金县检察院办理的“张老汉正当防卫案”等案例,皆可视为支撑电影内核的故事原型。

可以说,影片中的检察官群像正是新时代检察队伍的一个缩影。所幸,我们有无数个现实版的检察官“韩明”“吕玲玲”,有无数执法司法人员对维护公平正义的执着坚守,有适应新时代法治变革发展的集体智慧和担当,有坚守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法治底气。而这,正是对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提出“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理念的最好诠释,是对“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最佳注解。

(作者系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人民检察院 谢清江)

来源 | 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