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ola
2023年的票房总榜前30,没有港片。
排在第31位的是去年年末上映的《金手指》,该片耗资逾3亿,由庄文强自编自导、有梁朝伟和刘德华两大影帝助阵,票房刚刚5亿,却已是2023年票房最高的港片。紧随其后的是由刘德华监制兼主演的《潜行》,该片成本2亿,票房累计3.6亿,远远没有达到回本的成绩。
港片落寞讨论了多年,去年似乎尤为严重。2022年卖了7.12亿的《神探大战》位列票房总榜第十,2021年《怒火·重案》以13.29亿的成绩排在票房总榜第六,2020年的《拆弹专家2》和《除暴》分别位列票房总榜第五、第九,累计超18亿票房。疫情三年,港片市场虽面临挑战,但也不至于沦落到2023年头部影片票房刚刚5亿的境地。
回顾2023年内地院线上映的港片,票房虽然有所下跌,但数量其实并不少。
然而,我们不难在近期上映的港片中探寻到一种新趋势,即一种摆脱传统港片的努力。除了上述的《金手指》和《潜行》在题材和内容上有所创新,由尔冬升监制、麦启光执导的《临时劫案》基于其黑色幽默的风格呈现出一抹亮色。影片避开了热片扎堆的档期,选在元旦档和春节档之间上映,首日票房2356.6万,上映四天票房破亿,对于其中小成本的体量来讲,成绩相对斐然。
再往前看,2022年的《还是觉得你最好》和2023年初的《毒舌律师》也都突破了观众印象中的“港片模式”,在类型和题材上令观众耳目一新。
或许,不是观众不爱看港片了,而是不想看千篇一律的警匪题材和几个熟悉的演员的“排列组合”,当经典港味加上创新元素,港片也能有更多观众。
港片的保守:同质化、青黄不接和断裂感
关于“港片已死”的讨论,早就不是件新鲜事。
香港电影的疲态早从九十年代中期就已经显露,伴随着“九七回归”、好莱坞的冲击、电影人才的流失等等,曾经百花齐放的香港影坛越发萎靡。在“大片”席卷的世纪之交,粗制滥造的港产娱乐片被各路涌来的高质量对手包围夹击,港片就此埋下没落的种子。当然,2002年港影借《无间道》重振雄风,可盛世即巅峰,港片从此徘徊在自身的暮色中。
提及近十年来的港片,脑海中一晃而过的无非就是那几张熟悉的影星面孔。不同身份的刘德华们、古天乐们和郭富城们等等在各种各样的场景中穿行,或在熙攘紧凑的街道,或在霓虹遍布的夜晚、亦或在严肃的法院和警署、又或是拔地而起的高楼顶层,一会儿枪战、一会儿缉毒、一会儿又上演猫鼠游戏。总之,香港电影这十几年给大家的印象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内容单一、形式拼接。
内容上,香港电影同质化题材泛滥。上世纪黄金时代五花八门的类型趋于单一,黑帮片、武侠片、鬼怪片和无厘头、市井喜剧从银幕上消失,近些年留给内地观众的,似乎只有建立在爽感之上的警匪片和犯罪片。缉毒、警匪、枪战、追车等题材换汤不换药式地频频出现,黄金时代的故事被不断地重述,香港电影就像曾经江河日下的古典好莱坞,走到了类型化的瓶颈期。
当然,这不得不提到cepa协议后港导北上面临的创作局限。
2003年,香港-内地签署的cepa协议(全称为《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鼓励港陆电影公司联手,发展合拍模式。一方面,合拍片可以不受进口配额的束缚,作为内地片在院线上映;但另一方面,依附中国内地的审批制度和产业政策,香港电影的开发不可避免地存在多方掣肘。由此而来,合拍片丧失了本土片原本那些离经叛道、天马行空的“港味”,而这恰恰是香港电影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
形式上,永恒不变的演员阵容也是港片被人常常诟病的原因之一。如今的观众在选择观看哪部港片时,常常无法辨析他们的差异,反正无非是梁朝伟、刘德华和郭富城的排列组合,看哪部都差不多。影帝们的号召力固然可观,但是香港电影却像卯足了劲儿在夕阳西下的跑道上奔驰,全然不顾已然掉队的后辈演员以及老影星与年轻观众难以磨合的弊病。
但究其根本,不与时俱进才是港片没落最致命的原因。近些年,随着内地电影的崛起,国内观众已经被培养出一套异于进口片猖獗时期的审美,香港独特的地域性特征非但不再是人们追求的都市想象,反而加剧了与内地城市空间的距离感,与受众群体的生命经验也有显著割裂。
如今,面对类似题材,观众更青睐内地制作的电影。譬如收获5.69亿票房的《拯救嫌疑人》,影片结合了悬疑和犯罪两大港片特色类型,集女性复仇和庭审对弈于一身。虽槽点满满,但深谙如何操纵观众情绪,撬动社交流量。相比起后者对时代议题和观众情绪的把控,香港的合拍片似乎未能及时调整自身,在商业类型的裹挟下,社会问题意识被搁置,思维还停留在塑造银幕奇观、官能刺激的层面。合拍片本就水土不服,如若不断仿制旧时辉煌,最终只能陷入内容滞后的窘境。
港片的转型:新鲜感与熟悉感并存,有创新但有限
香港电影的觉醒虽迟但到,近一个月上映的影片几乎同时兼顾了新鲜感和熟悉感。
《金手指》的新鲜感在于,影片规避了警匪歹徒,讲述了一个无关贩毒、无关抢劫,无关爆炸,单纯是一个股神跌落神坛的故事。拍金融犯罪,乍一看眼前一亮,但仔细一想,这不过是香港城市传奇的一个切面。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香港本就是金融行业的天然土壤,在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大厦楼宇间,也诞生了诸多一夜暴富的发家故事。庄文强另辟蹊径,捕捉到银幕叙事的缺失,确实新鲜,但也徒增观影门槛。
熟悉的是,影片延续了《无间道》以来的顶级双雄阵容,成为本片的最大看点。刘德华饰演廉政公署执着追缉的督查刘启源,梁朝伟饰演玩弄法律于股掌间的金融大亨程一言,一邪一正、再续辉煌。这种熟悉感还体现在与近期热档电视剧的隔空互文上。前半段梁朝伟的草根翻身状似《繁花》中的宝总,后半段刘德华查案也不难联想到《三大队》中千里缉凶的程冰。
可以说,《金手指》浮华流金的外表之下流淌的还是观众熟悉的元素,但纸醉金迷的背后缺少了实打实的细节和立得住的人设。影片像走马灯一样快速回放着程一言跃升为一代股神的种种高光时刻,又在刘启源的闪回记忆中叙述着他身为法外狂徒的狠戾,而最后急转直下的结局却造成头重脚轻的观感,使本该蓄积的爽感转瞬即逝。
再来看《临时劫案》,剧情主线仍然是香港警匪片的模式,但影片老酒新酿,选择了荒诞喜剧的路子,画风新奇惹人注目。影片讲述了两个怂包和一个悍匪误打误撞组队抢劫的故事。郭富城突破了昔日正统的银幕形象,爆改成龅牙土匪,身穿短袖配西装,为影片的荒诞感增色不少。台词中一系列诸如“说谢谢”“说sorry”和“中招补一枪”等等的“匪言匪语”也为影片的喜剧底色再次冠名。如若不是《临时劫案》这次出手,港式喜剧的传统就要被观众遗忘干净。
相比上述两部的创新,《潜行》则略显力不从心。虽然影片注入强烈的时代气息,融合“暗网”和“直播卖货”等热梗,但缺失逻辑链的情节设置、毫无说服力的角色塑造、人物动机以及失语的女性等问题却频频暴露,看下来只是一幅汇聚众多元素的拼贴画,光鲜亮丽,却空有噱头。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港片都缺乏ip加持,作为原创或真实事件改编故事在系列云集的港片队伍中稍显落寞。但这或许是港影转型的一大信号,电影人们逐渐厌倦商业化趋势,转而投向更有发挥空间的原创故事。
黄昏之后,港片如何蓄力
港导北上后,港片分为两类:合拍片和本土港片。
严格意义上说,本土港片指香港公司全资制作的影片,但针对港陆合资的大趋势而言,此类影片多指由香港公司作为主要投资,由香港新导演执导,更具本土意识的香港电影。这类港片在香港票房确实属于上乘,但却失掉了更大的观众盘。它们在题材上与传统港片的气质截然不同,它们多具人文关怀、有社会问题意识,但体量和内容决定了不好卖的市场僵局。
2023年,《流水落花》在内地院线上映后仅仅收获28.7万的票房,然而,此片在国际上已经屡屡获奖,女主角郑秀文凭借天美一角荣获第41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票房惨淡的背后是文艺片的受众局限,但仅就影片而言,它有着是枝裕和的影子,有着日式家庭片的静谧,却唯独没有港片既往的“香港性”。
相比而言,由黄子华主演的《毒舌律师》和《还是觉得你最好》分别获得了1.87亿和1.07亿的票房,成绩较为满意。这两部影片均为小体量投资,类型在一众同质化港片中脱颖而出,这其中浓浓的“香港味道”便是观众为之称道的地方。此外,影片在台词层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粤语,大大增加了影片的“本土性”和观感上的“适配性”。
不难看出,内地观众对港片的期待和诉求很大程度上还是别具新意、更加贴合香港本土的影片。而合拍片则因陷入了两边观众都想讨好的局面,既不像内地片,也不像港片,反而处于畏手畏脚、小心翼翼的境地,因此越来越无法吸引观众的青睐。仅仅有诸如陈可辛、徐克这样的导演在几经试错后,成功褪去香港气质、彻底融入内地,摆脱“既要又要”的诱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市场道路。
老港片已然消逝,新港片也仍在探索,在固步自封和圈地自萌之间,未来的香港电影亟需寻找到一套新的内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