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穆王西游三万五千里的争议

全文2370,全部阅读约需七分钟

周穆王西游最大的争议是两个点,一个是我们上文提到的瑶池会见西王母,另一个是回来以后穆王命人统计数据,“各行兼数,三万有五千里”。

三万五千里,按照现代人类的概念,相当于1.52万公里,举个例子,洛阳到巴黎的直线距离大约8400公里。

如果按照现代尺度,周穆王的旅行距离,相当于去了巴黎一个来回。

这肯定不对。

在开始今天的正文之前,我们先根据原文澄清几个问题。

第一,年龄问题。

太史公在《史记.周本纪》中说周穆王“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又说“穆王立五十五年,崩,子共王繄扈立”,后世据此得出周穆王至少活了一百零五岁的说法。

现在各类自媒体也是一本正经的引用这个说法,根本不做考证。

周穆王既然是真实存在,那他就是肉体凡胎的人,而不是神,所以这个年龄肯定有问题。

《竹书纪年.周纪》中有一句话,“自武王至穆王享国百年”,指的是周武王即位到周穆王即位,西周王朝已经享国百年,而且周穆王所处时代目前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最多只有穆王三十四年。

周武王即位公元前1056年到周穆王即位的公元前977年,时间是79年,从武王灭商的前1046年计算,西周享国69年,而且这两组数字都是到了现代才考证出来,穆王即位的时间甚至还有公元前1001年的说法,所以太史公从时间上搞错实属情理之中。

《史记》的“春秋已五十矣”搞不好是指西周立国五十年。

第二,西游往返三万五千里的问题。

首先,按照原文中的记录:

宗周至于西北大旷原,万四千里;

东南复至于阳纡,七千里;

还归于周,三千里;

各行兼数,三万有五千里。

也就是说,去的时候,从宗周(洛邑)到那个西北大旷原,合计一万四千里,返程到阳纡七千里,再从阳纡到洛邑三千里,然后给出三万五千里的合计。

但这里有个问题,按照书中列举的里程数字,来回相加是两万四千里,而不是最后的三万五千里。所以《穆天子传》在这里“犯了”一个加减上的错误。

所以我们就不能据此引用一个错误的答案说周穆王西游三万里。

结果应该有两种可能。

第一,如果这个三万五千里不是讹传,那么应该是包含周穆王第一次西游(北征)的一万一千里,不过第一次西游到了河宗氏之后因为残缺,后边没有结尾。

第二,数字二讹传为数字三,实际往返里程两万四千里。

更有甚至,直接用书中的三万五千里,配上现在的一里=500米,推断周穆王一路狂飙到了埃及,见了埃及女王。

关于这个“里”的长度问题,虽然说春秋时期有记载周朝的一里约等于415米,但实际使用中西周还有“短里”一说。

所以我们不妨用文中的“阳纡,还归于周,三千里”来验证。

阳纡山根据考证是位于今天河套平原的阴山山脉,阴山到洛阳的直线距离是723公里左右,但周穆王的轨迹肯定不是最飞机走直线,而是沿着黄河边南下返回。

我用地图软件粗略拉取了一下,沿黄河两岸返回大概是900公里左右,折算成今天的单位,相当于1800里,而书中说这条路线返回是3000里。

1800/3000*24000=14400里,因是往返,所以取半,得7200里,也就是3600公里。

实际上周穆王并非原路返回,而是绕了一个大弯,所以可能去长回短,但我们不用太精确,3600公里的骑马行军,加上遇到河流和山脉的迂回,周穆王所到的最远距离也就是在今天的新疆天山一带。

答案未必唯一,但这事合理,总比去埃及要略微靠谱。

当然了,如果真如1992年的《穆天子传》研讨会上讨论的那样,文中的里实际上是西周的短里,折算成今天是77米的话,那我们的周穆王西行三万五千里的可信度就跟高了。

第三个问题,长途跋涉补给问题。

周穆王的第一次西征,持续半年左右,第二次西征历时一年多,而且是长途跋涉到达一个陌生的地方,那么后勤补给怎么供应?

这一点文中给出了答案:

六月十六日,周穆王一行抵达珠泽附近,该部落向周穆王献上三百匹食用马和三千头牛羊。

估计是因为对方没有黄牛,周穆王“与之黄牛二六(12头黄牛)”。

六月二十六日,周穆王到达赤乌氏。赤乌氏首领献上九百匹食用马、三千头牛羊和一百车穄米和麦子。

周穆王赏给赤乌氏“四辆黑色车、八百两黄金、五十条贝带、三百袋朱砂。”

七月三日,周穆王进入进入曹奴氏境内,该部落首领戏宴请周穆王,并且进献“九百匹食用马、七千头牛羊和一百车穄米”。

周穆王赏给戏“黄金鹿和白银獐,以及四十条贝带、四百袋朱砂。”

七月十九日,周穆王抵达群玉山(祁连山一带)的容成氏,酋长潜旹宴请周穆王,乃献良马、牛羊。数据不明。

数据不明的原因很可能是周穆王没有笑纳,因此随行史官没有登记在册。

因该部落之后要替周穆王采玉,因此周穆王“以其邦之攻玉石也,不受其牢”

七月二十三日辛丑,周穆王到达剞闾氏境内,这次没有进献贡品,只有一句“天子乃命剞闾氏供食六师之人于铁山之下”。

也就是说直接记载了剞闾氏管饭,实际上不难理解,周穆王一行几千人,到达一个部落,自然不用在为吃饭发愁,而是由当地部落接待。

七月二十八日丙午,穆天子到达鄄韩氏境内,这里“穄米和麦子生长茂盛,犬马牛羊繁衍兴旺,还是盛产宝石的地方”,因此周穆王命令王师在这里就地修整。

两天以后,鄄韩氏首领大出血:良马百匹,服牛三百,良犬七千,牥牛二百,野马三百,牛羊二千,穄麦三百车。

近现代古文字学家顾实考证,这个深居内陆,而且又水草丰美的草原,可能是位于今天阿姆河下游的图兰平原。

如果是这样,那么周穆王的足迹就进入到中亚了。

下一站,西王母站,周穆王在此停留了四十余日,期间还到一处旷野令六师放开手脚大肆捕猎九天,以至于“鸟兽绝群”,收获颇丰。

以上行程是前后相继的,中间并没有遗失行程,也就是说周穆王在两个部落间的时间,最长也就是半个月的时间,每一个部落基本都会进献牛羊马甚至粮食作为补给,而且数量庞大。

再加上周穆王大军本身携带的部分口粮,随行补给应该说得过去。

至于周穆王的轨迹,到底是经过从兰州越过昆仑山,绕道塔里木盆地南段北上,还是直接从河西走廊,经过祁连山到西域,然后抵达天山,这是一个没法定论的东西,如果将各位史学大拿的考证全部搬运上来,必然会很啰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