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所有关节中,位于最下方的踝关节是机体承压最大的关节之一,因其要在各种运动中灵活地应对各种变化,很容易发生损伤。
临床发现,踝关节扭伤(俗称“崴脚”)是体育活动中最常见的损伤,在所有运动损伤中占45%以上,在所有踝关节损伤中约占85%。
据统计,约九成踝关节扭伤发生在踝关节外侧,临床称之为“内翻性损伤”。“内翻性损伤”主要是指受伤时脚踝向内翻转的动作,往往发生在迅速改变方向(尤其是篮球、足球等运动中)、在不平坦的地面上行走或不慎踩空时,因足部受力不均,导致踝关节向内扭转。踝关节的外踝是坚强的骨性屏障,比内踝长约2.5厘米,本身可阻挡关节的过度外翻,而踝关节内侧的“三角韧带”,相比外侧由3条韧带构成的“韧带复合体”要坚强得多,可以起到限制足部外翻的作用。因此,崴脚往往是向内崴,外侧韧带受到过度牵拉,易出现撕裂、断裂等损伤。一旦发生崴脚,及时干预很重要。如果崴脚后疼痛难忍、出现红肿压痛和明显淤血,甚至听到韧带撕裂时的“啪”声,需尽快就医。踝关节发生急性扭伤后的1~3天内,尽量多休息,减少踩地和行走,并把受伤部位抬高。当扭伤部位发生肿胀,可用手或绷带适当压迫该部位,有助减少内部出血或继发性组织水肿的发生。损伤6小时内可以冰敷。最好找一些冰块,加入适量的水,用双层塑料袋包好后做成自制冰袋,这样冰敷效果更好。若扭伤较严重,小心处理后要及时到医院排除骨折或韧带损伤。除了韧带受损外,崴脚造成的踝关节骨折更需重视,可通过一个简单的方法自测:
坐在平稳的椅子或床上,然后站起身;站起时如果感到踝关节明显疼痛或有承重感,表明踝关节无法承受体重的负荷,可初步判断存在骨折。
即使没有骨折和上述严重情况,如果扭伤1~2周内症状仍无改善,也建议及时就医。崴脚是个“惯犯”。崴脚后,踝关节周围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有了第一次就可能出现第二次、第三次。临床数据显示,既往扭伤过踝关节的人再次扭伤的风险会增加2倍。
这是由于扭伤会破坏关节稳定结构,虽然能自愈,但不能完全恢复如初,容易再次扭伤;
踝关节韧带中有感知活动速度、位置等的“本体感受器”,对运动的协调性有重要作用,扭伤会对其造成损伤,增加受伤机会。
为避免反复崴脚,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康复锻炼和肌肉锻炼至关重要,有助强化踝关节周围肌肉和韧带,提高足部稳定性。动作一:找一个稳固的台阶或凳子,前脚掌踩在上面,后脚跟悬空做快起慢落的练习。提脚跟1~2秒,落下还原3~4秒,下落时可以让脚跟落至低于脚前掌,完成5~10次为一组,每天可练习3组。练习时可以扶着周围的物品,避免摔倒。动作二:做向上勾脚动作30~40次,直至小腿前方肌肉疲劳。小腿前后肌肉力量均衡,才能最大程度保证脚踝稳定避免受伤。若年龄较轻,可试着练习单腿站立,或单腿闭眼站立增加难度;若年纪较大,可手扶固定物进行练习,建议一周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