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大代表、巴蜀笑星钟燕平:让四川话走进家庭,培养四川娃娃讲好四川话

满脸亲切的笑容,一口标准的四川话,“胖姐”一出现,就把人拉回巴蜀笑星给川渝老百姓带来无数快乐的情景。1月21日,参加四川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的四川省人大代表、巴蜀笑星钟燕平带来了她对四川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曲艺的建议。

四川曲艺,可以追溯到汉代以前的民间说唱艺术,包括散打、评书、谐剧、清音等20多个种类。作为四川省曲艺研究院艺术委员会主任,钟燕平一直着力于曲艺的传承与发展。在她看来,四川曲艺的散打评书就是四川人的“脱口秀”,但四川曲艺一些历史悠久的传统曲种却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

▲巴蜀笑星钟燕平

传承之难,难在留住年轻观众。“曲艺土生土长于四川民间,非常接地气、非常受欢迎。要让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就应该让年轻人表达。”来参会前,钟燕平还忙着排练曲艺剧《桃李春风一壶酒》。这部以轻喜剧为基调的曲艺剧,将四川清音、四川金钱板、四川扬琴与潮流前卫的摇滚、电子乐结合,来了一场跨界融合。最特别的,还在于剧中大量启用20多岁的年轻人来演绎,并选用了30多岁的年轻人担任总导演。

这样新奇的探索,钟燕平直言,就是为了留住年轻观众。“不管是从思维上,还是从舞美上,都在做一些尝试性的突破,也就是说守正和创新。”她表示,守正是要守住几千年沉淀的优秀的艺术特质,创新是要赋予当代意识和当代审美。

传承之难,难在年轻人才的断代。李伯清77岁、叮当50多岁、自己也快50岁……数起前辈和朋辈,钟燕平深感振兴曲艺需要年轻人接棒,“当我们不演了,我们的学生在哪里?”

为此,钟燕平带来了建议:以四川省曲艺研究院联合四川省曲协及各地方院团和曲协,通过收集实体和音视频素材,更好地传承曲艺文化,创建四川曲艺档案;通过邀请老专家和中青年曲艺骨干、各代表性曲种专家,推动四川曲艺丛书、教材的编撰。同时,倡导和鼓励省内有基础的艺术类大学和普通高校择机涉及曲艺专业,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可作为省级试点院校,让清音、扬琴等四川特色音乐门类进入中小学的音乐欣赏课,强化推广。

值得一提的是,钟燕平特别呼吁让四川话走进家庭,培养四川娃娃讲好四川话。她举例说,曲艺首先是“说”的艺术,咬字先于行腔,现在新招进的年轻人由于四川话不熟练,常常在唱腔中“倒字”,就失去了应有的艺术标准和味道。

“留得住乡音,才记得住乡愁。”钟燕平说。

红星新闻记者 钟茜妮

编辑 于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