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行走在偶然间——在英伦,捡拾日常感动

我在现场,记录瞬间,成为历史。

从2019年开始,我们开设了“我在现场”栏目,以新华社记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贵采访经历为内容,讲述他们在重大新闻事件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想。

2023年,他们践行“四力”,从“一带一路”的重点工程到沿着长江、黄河、长城进行深度调研;从巴以冲突的现场到进入刚刚发生政变的非洲国家;从北极圈里“冰上丝绸之路”的重点项目到大湾区热火朝天的基建工程;从神舟飞船的发射、回收到“中国天眼”的成果爆发和运行维护;从京津冀严重水害到积石山地震灾区的生命救援;从世锦赛、亚运会、大运会的国际赛场到“村超”、“村ba”这样的乡土赛事;从接力守护烈士英灵半个多世纪的父与子到为残障儿童免费送教上门的乡村教师父女……

他们凝固新闻的瞬间,记录历史。

从2024年1月1日起,“我在现场”栏目陆续播发多位新华社摄影记者在2023年的精品力作和照片背后的故事。希望他们的作品和讲述,能带给您希望与力量。

摄影是一件关于行走的事情,或者说摄影本身就是一场行走。摄影的旅途充满着机缘。2023年,我行走在一个又一个新闻现场,与数不清的“偶然”邂逅。某个人恰巧来到我的坐标点上,我按下快门,于是便拥有了一个瞬间。

这一年,英国不像2022那样屡次经历时代拐点风雨飘摇,而是更多回归于日常。这一年的英国,是一粥一饭,是英国小女孩喜出望外买到的提线狮子,是英国小学生的一堂中国武术课,是一群热爱龙舟朴实低调的利物浦人,是生活中、职场上一个个柔软而强大的女性……我拿着最平凡的镜头,捡拾着最日常的感动。

很多瞬间的定格如同电光石火般偶然得之,却又似命中注定,浑然天成。也许探讨偶然与必然的关系过于玄幻,两者相互辩证,互为因果。有些看似巧合,实则厚积薄发;有些认为是必然,但往往是无心插柳。不昧因果,方得解脱。我想,只需回归摄影本质,从内心出发,在平庸日常中寻找与心境契合的画面来表达自己。

也许,我们拍下的所有人和故事,都是在拍自己。

一个英国人和他的龙舟故事

端午节前夕,编辑部策划“龙舟出海”选题。我发了近百封邮件,寻找有中国故事的英国龙舟人,都石沉大海。英国的龙舟俱乐部不算少,但基本上都是本地学习者。在多方打听下,偶然的机会找到了这位低调朴实的老者——戴维·邦斯。戴维50多岁,话很少,脸上沧桑写满故事。1988年,他在中国福建省第一次参加龙舟赛。“那次经历让我对赛龙舟的奇妙之处有了全新认识。从那以后我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希望让我们的船比中国队更快。”回到英国利物浦后,他创立了amathus龙舟俱乐部。

↑6月18日,戴维·邦斯(中)和amathus龙舟俱乐部其他选手在英国索尔福德市参加2023年全英中华端午龙舟会专业组比赛。

6月中旬我去采访曼彻斯特全英中华端午龙舟会,正好戴维也要去参赛。在比赛运河边初见他时,他正在低声鼓励一个有视力障碍的队友。起初他并不愿意接受采访,这个朴实低调的英国老头跟我说他只想划好龙舟。我告诉他,把他的故事拍下来,能让更多英国人了解这项伟大而奇妙的运动而加入其中,他最终欣然接受。当时距离端午节只剩几天时间,戴维的俱乐部只有周二和周四傍晚在利物浦码头训练,这意味着我只有周二晚上一次拍摄机会。

回到伦敦两天后我又启程前往利物浦,开启了“特种兵”式采访模式:俱乐部训练晚上六点才开始,我定了下午两点从伦敦出发的火车,路上往返需要六个小时,拍摄完回到伦敦已经凌晨十二点半。

整个采访过程非常愉快,他们邀请我坐上龙舟的鼓手位置,和他们一起驶入运河。英国夏日晚上八点,在金色的夕阳中两艘龙舟并排划过美丽的默西河。人们训练中认真专注,训练后开怀大笑,相互关心,相互鼓励。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不禁心生感动:你可否想象,这项起源于我国的古老水上运动,在遥远的大洋彼岸,正被一群热爱的英国人推崇发扬。与龙舟在一起时,他们脸上有光心中有爱,正如这阳光下的水面,熠熠生辉。

“龙舟是世界上最好的运动”。戴维说,“赛龙舟就是和朋友一起努力,全身心地投入比赛。无论是输是赢,你们永远在一起、享受这份情感。这就是龙舟对我的意义。”在我问到他们三十多年间是否对这项运动做本土“改良”时,他摇摇头:“从不。我们遵循着非常严格的中国传统龙舟训练方式。”

专题拍摄两个小时太短,结束时我发现已很难赶上回伦敦的末班火车。但以英国多次坐火车的经验,我知道最晚班次延误的可能性最大。我决定试一试,赶到火车站时火车真的晚点了!我跳上列车,头一次想感谢这个延误“习惯”。回到家整理照片发完稿,已是凌晨三点多。尽管身心俱疲,但这是一次非常难忘的采访经历——偶然得到的线索,偶然得到的光线,偶然得到的笑脸,偶然得到的人性光辉。这次邂逅,获得一群人朴实而温暖的影像,让英伦的夏夜无限美好。

↑6月20日,戴维·邦斯(左四)和学员在英国利物浦训练。

↑6月20日,amathus龙舟俱乐部的学员在英国利物浦训练。

↑6月20日,amathus龙舟俱乐部的学员在英国利物浦训练。

体育摄影 偶然中的必然

今年4月,我收到国际体育新闻协会(aips)的邮件,我的温网照片获得aips年度组照优秀作品奖,而我也幸运地被列为aips全球年度"top ten"摄影记者。看到自己的名字与盖蒂图片社美国摄影师ezra shaw这样令自己喜爱的摄影师比肩,感觉如此美妙;在后续的洲际评比中,我又获得亚洲区组照第一名。国际体育新闻协会主席为我发来感谢信和证书,而我自己想感谢的,是新华社这个平台,让我能够到达世界顶级大赛的最前沿,与几大通讯社摄影师同台竞技。

从业近二十年,我之所以迷恋体育摄影,原因之一是体育摄影和竞技体育一样,充满了偶然与未知。竞技体育中,不到最后一刻永远不知道比赛结果;而体育摄影不到最后一刻永远不知道你能获得什么样的瞬间,永远充满惊喜,永远热血沸腾。在体育摄影中,怎么强调“幸运”或“机缘”都不过分。但偶然之间获得的小幸运,背后是日积月累的经验沉淀,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感悟。

3月,我来到伯明翰拍摄全英羽毛球公开赛。半决赛那天我共拍了七场比赛,从早上11点一直拍到晚上12点。最后一场中国选手李诗沣对阵丹麦选手安东森,很多记者都离开了,场内剩下的摄影记者寥寥无几。由于不是决赛,可以尽可能多尝试几个拍摄位置,在最后赛点前,我爬上了看台最高点。李诗沣苦战95分钟后终于在决赛局中险胜对手。最后一球落地后,不善言辞的李诗沣脱下球衣,奋力一掷,与场边的教练紧紧拥抱。在很多体育赛事中,庆祝往往就这样结束了。但谁也没料到,他居然出其不意地跑回场内,突然做了个漂亮的侧空翻!观众一片呼声又惊又喜。幸亏我的快门一直没停。“多拍一秒”永远是我拍摄体育庆祝画面的原则,因为你不知道后面还有什么样的庆祝方式,如果在你认为结束的时候停止拍摄,那么就会错过后面可能更为精彩的瞬间。

就这样,我“偶得”了四张侧空翻的连续画面。由于爬得高,照片背景干净,球拍躺在画面一角。

↑3月18日,李诗沣在比赛后庆祝胜利。

↑3月18日,李诗沣(左)与安东森在男单半决赛中。

半决赛那天七场比赛,我在场内不停穿梭,在不同摄影位置获得了不同瞬间。

↑3月18日,印尼选手阿尔弗兰(上)/阿利安托在全英羽毛球公开赛男双半决赛后庆祝胜利。

↑3月18日,中国选手何济霆/周昊东(上)与印尼选手阿尔弗兰/阿利安托在全英羽毛球公开赛男双半决赛中。

↑3月18日,李诗沣在全英羽毛球公开赛男单半决赛前入场。

这个夏天,我有幸在布达佩斯多瑙河的阳光下,感受和记录田径大气磅礴的健康之美。

↑8月26日,瑞典选手杜普兰蒂斯在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撑杆跳高决赛中庆祝过杆。

↑8月24日,西班牙选手佩雷斯在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35公里竞走决赛中冲线。佩雷斯夺得冠军。

↑8月20日,美国选手戴维斯-伍德霍尔在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跳远决赛中。

田径世锦赛赛程密集,对摄影记者身体是个巨大的挑战,堪称“魔鬼训练营”。每天晚上比赛结束我发完稿已是凌晨两三点,然而各项竞走、马拉松赛往往一大早七点开始,所以得五点起床。有几个晚上我只睡了一小时。同事夜里发完稿也会开玩笑,不说明天见,而说“一会儿见”。

然而正是这魔鬼日程,让我获得了多瑙河边美丽的日出光线。清晨阳光温和,选手们线条型健美身材的影子投射在地面上,光影之下,美丽律动,是上天给摄影师的珍贵礼物,只睡一小时值得了。竞走赛上,光影与选手充满线条感的身材交相融汇;马拉松赛中,我爬上高点,将运动员健美身姿与这座美丽的多瑙河城市融为一体。水、城市、建筑、云、天空、船,还有奔跑的姑娘们,一幅美卷,熠熠生辉。

↑8月20日,选手们在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20公里竞走决赛中。

35公里竞走比赛中,我负责终点位置,在40多度高温下一直等到最后一名选手冲线,却意外收获一对斯洛伐克选手的求婚瞬间。斯洛伐克男子竞走选手多米尼克·塞尔尼在自己完赛后等在终点线,在斯洛伐克女子竞走选手哈娜·布尔扎洛娃冲过终点后,单膝跪地,向她求婚。很多人的求婚之路可能是漫长而曲折的,但对于这两名斯洛伐克运动员来说,全程正好35公里。美丽的英雄广场,甜蜜的亲吻,成为赛场上的极致浪漫。两位选手虽然在各自竞走项目中没有获得任何奖牌,但他们都将带着人生中一件更有意义的纪念品回家。

↑8月24日,斯洛伐克男子竞走选手多米尼克·塞尔尼(左)在男女35公里竞走比赛终点线求婚成功后亲吻斯洛伐克女子竞走选手哈娜·布尔扎洛娃。

4月的一个深夜,中国拳手张志磊在伦敦热血出击,第六回合即技术性击倒英国本土名将乔伊斯,就此收获wbo重量级过渡拳王金腰带。我本应该在拳台旁拍摄,却因为位置太满而被临时安排到观众席,被前面一片观众脑袋挡得严严实实。本来我都对拍摄不抱任何希望了,却突然意外发现有观众在我前面奋力挥舞着中国国旗。脑中浮现了一个预想画面,我迅速找到能够把国旗和张志磊拍进同一画面的角度,待比赛结束时,以国旗为前景,拍下了张志磊激情庆祝的瞬间。

相比于拳台旁的照片,我更喜欢这个偶得的瞬间。

↑4月15日,张志磊庆祝胜利。

 ↑4月15日,张志磊在比赛后。

9月,张志磊回到伦敦再战乔伊斯,这次只用了三个回合就再次ko对手,比第一战赢得更快。张志磊今年40岁,很多运动员40岁已经退役了,而他正在巅峰,是个令人敬佩的拳手。

↑9月23日,观众准备观看张志磊与乔伊斯的比赛。

↑9月23日,张志磊(左)将乔伊斯击倒在地后庆祝。

↑9月23日,张志磊(右)和乔伊斯在比赛中。

今年的温网,是我第二次拍摄这项比赛,但仍愿意把自己当练习生,去尝试不同的拍摄角度和方式。变化永远是常态,就如今年温网的结局。我在场边见证了焦科维奇时代的终结,阿尔卡拉斯的飞速成长。虽然唏嘘慨叹,仍要恭喜新王诞生。“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

↑7月14日,阿尔卡拉斯在男子单打半决赛后庆祝。

↑7月16日,阿尔卡拉斯在男子单打颁奖仪式上亲吻奖杯。

↑7月3日,焦科维奇在男子单打首轮比赛中回球。

↑7月13日,帕维奇(右)/基切洛克在比赛后庆祝胜利。

↑7月3日,加拿大选手费尔南德斯在2023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女单首轮比赛中。

除了大型赛事,在普通比赛中也有偶得的美好。

↑7月23日,捷克选手施塔内克在2023年世界田联钻石联赛伦敦站男子铅球比赛中准备投掷。

↑7月9日,法拉利车队摩纳哥车手勒克莱尔在比赛中。

↑6月24日,芝加哥小熊队球员尼科·霍尔纳(右)在比赛中上垒。

回家的感觉

2023年,国粹芬芳香飘英伦。从春节到中秋,从官方大型展会到英国小学生的课堂,中国东方韵味在这个同样积淀深厚的西方国度中绽放光彩,中国文化演出所到之处都受到了热烈欢迎。两个古老的国度,在一场场文化盛宴中互知互鉴,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大年初一,英国“燃”起浓浓中国年味,热闹程度丝毫不输国内。那天伦敦的气温到了零下,但市中心红红火火,摩肩接踵。在特拉法加广场,成千上万的英国人和游客齐聚一堂,各种年俗活动接二连三上演。我背着相机走在这里,仿佛回到儿时,体会到了过年回家的美好。

↑1月22日,在英国伦敦市中心的特拉法加广场举行的春节庆典上,一名女孩购买提线狮子。

↑1月22日,两名女子在英国伦敦市中心的特拉法加广场举行的春节庆典上拍照留念。

↑1月22日,演员在英国伦敦市中心的特拉法加广场举行的春节庆典上表演舞狮。

↑1月13日,演员在亮起红色灯光的“伦敦眼”前表演舞狮。

平日里也能感受到英国民众对中华文化的喜爱。

 ↑10月2日,英国伦敦弗洛拉花园小学学生跟随来自中国的体育教师曾科学习武术动作。

↑10月2日,英国伦敦弗洛拉花园小学学生在中国体育教师曾科的武术课上舞动彩带龙。

↑11月6日,一名男子在英国伦敦世界旅游交易会中国展区品尝中国茶。

↑5月11日,一名学生在2023“国际中文日”英国主题活动上展示自己的书法。

英国国王加冕 一场大雨 一份偶得

5月6日,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终于迎来他的加冕礼。新君加冕,世纪大事,很多英国民众冒着雨观看加冕队伍游行。5月伦敦的清晨依旧清冷瑟缩,我和视频同事凌晨五点多出发,提前五个小时候场,加上拍摄在雨中站了七个小时,晚上发完稿八点多才回到家。我前一天还被孩子感染了诺如病毒,拍摄时头重脚轻,甚至一度怀疑自己能否在雨中继续站下去。

从去年到今年,我在雨中完成了一场又一场历史事件的现场拍摄。英国的重要新闻现场,大雨小雨从不缺席,我已习惯把雨中作业当做一种对自己的磨练。

感谢同事帮助,我的拍摄位置是在白金汉宫门前正对林荫大道,是拍加冕游行的最佳位置。我身后是另外一个重要拍摄点位——正对白金汉宫阳台,用于拍摄加冕游行后王室成员在阳台上向民众挥手。以我去年拍摄女王葬礼的经验,本以为拍完加冕游行后,转个身就能拍到阳台。没料到今年这两个拍摄位置被一块临时搭建的高高木板隔开,也就是说,拍加冕游行拍不了阳台,拍阳台拍不了游行,两者只能取其一。

提前5个小时候场时,我就开始琢磨那块木板。每个点位现场都有官方人员盯守,不能互相游走,终于让我发现在木板旁边下楼梯处的一个逼仄角落可以勉强站人,而且顺着缝隙,可以拍到对面的白金汉宫阳台。我为这个发现狂喜不已,一边在雨中瑟瑟发抖,一边琢磨着待会儿加冕游行结束后怎么赶紧先占上这个位置。国王王后乘坐金色马车从我身边一经过,我立即拿起400mm镜头来到这个位置站定,一个法新社的记者紧随其后——果然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发现!

感谢这次机缘,我兼顾到了加冕游行和王室成员在阳台挥手这两个拍摄点位的画面。第二天,英国《卫报》采用了我的照片。几天后,分社营销经理告诉我,我的这张阳台上王室成员挥手照片在代理销售环节被售出2600美元的高价,成为英国地区代理销售最贵的一幅照片。

↑5月6日,在英国伦敦,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和王后卡米拉加冕后在白金汉宫阳台向民众挥手致意。

↑5月6日,在英国伦敦,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和王后卡米拉乘马车从威斯敏斯特教堂返回白金汉宫。

镜头中的“她力量”

有一句广告语:“愿你是披荆斩棘的女将军,也是令人疼爱的小朋友,愿你是一颗糖果都能收买的小姑娘,也是一座金山换不回的女英雄。”

我喜欢拍摄生活中的女性。她们是多棱的,可甜可盐可强悍,优雅又飒爽,柔软又强大,集美丽与力量于一身。无论是选择投身于家庭还是职场,都有各自的力量和闪光点。家庭中女性扮演着关键角色,是核心力量;职场上,女性力量并不是到达职业巅峰时才能凸显,日常中有自信,肯上进,关关难过关关过,你的光芒注定无法被掩盖。

伦敦支持巴勒斯坦大游行中的女性,要么坚毅果敢,要么细腻柔软。

 ↑11月11日,巴勒斯坦支持者在英国伦敦参加游行集会。当日,数十万民众在英国伦敦参加声援巴勒斯坦的游行集会,呼吁尽快实现加沙停火。

↑11月11日,在英国伦敦,一名女子在声援巴勒斯坦游行集会听到在巴以冲突中遇难的儿童姓名时落泪。

田径赛场上的“俏佳人”,美丽而有力量,飒爽而有自信,她们英气逼人,涂着美甲,笑起来,比天空更灿烂。

↑8月24日,荷兰选手波尔在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400米栏决赛后庆祝夺冠。

↑7月23日,肯尼亚选手雅克利娜·切普科奇(右)、碧翠丝·切普科奇(中)在世界田联钻石联赛伦敦站女子3000米障碍比赛中。最终雅克利娜·切普科奇夺得冠军,碧翠丝·切普科奇获得亚军。

↑8月27日,巴林选手亚维在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3000米障碍决赛后庆祝夺冠。

↑8月20日,美国选手戴维斯-伍德霍尔在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跳远决赛中。

伦敦时装周上的模特,无论是专业出身还是出于兴趣自我修炼,她们身上的自信光芒万丈,照亮了t台之路。

↑9月19日,模特在英国伦敦春夏时装周上展示bold black dresses品牌时装。

↑9月19日,模特在英国伦敦春夏时装周上展示melanie crane品牌时装。

↑2月20日,模特在英国伦敦秋冬时装周上展示burberry品牌时装。

切尔西花展上的“女人花”,生如夏花人比花娇。每一个女性都是最独特的花,是摇曳在红尘中旖旎的一道风景。

 ↑5月22日,一名女子在英国伦敦参加切尔西花展媒体日活动。

↑5月22日,一名女子在英国伦敦参加切尔西花展媒体日活动。

女性的身体语言同样值得摄影人探究。我相信很多照片追求情绪表达,但情绪不止是面部表情,有时它不动声色,却会淋漓尽致地表达你的内心。身体语言也是一种情绪,不需要刻意去安排一些张力,也无关于构图、天花乱坠的技法,女性的肢体就是这样,既柔美又饱含力量。

↑7月1日,演员在英国伦敦举办的第二届丝路舞蹈节上表演。

↑4月23日,荷兰选手哈桑在伦敦马拉松女子精英组比赛中冲过终点。她以2小时18分33秒的成绩获得冠军。

↑7月23日,澳大利亚选手肯尼迪在世界田联钻石联赛伦敦站女子撑杆跳高比赛中。

说到摄影,我一度认为,摄影这个行业也许如同护士教师一样,更适合女性。摄影是用细腻的方式“说话”,往往是一种感性的表达。照片需要表达情感,而这正是女性的强项。同时,女性也更善于发现美,对美有更为敏锐的直觉。

烟花与罢工

英国走进2023年的方式,是璀璨闪耀的烟花和全民上下的罢工。那时我会恍惚于这个国度的矛盾:一边是美丽绽放的烟花似乎岁月静好,一边是山呼海啸的游行似乎大厦将倾。

元旦前夜,我借了视频记者的三脚架按要求提前四个小时来到泰晤士河边,在凛冽寒风中等待新年倒计时,在璀璨夺目的烟花中祈愿更好的2023。

↑1月1日凌晨,烟花绽放在英国伦敦的伦敦眼上空。

然而烟花再美,也只是一瞬间,英国同时上演的是到处罢工,罢工,罢工……火车司机罢工、公交司机罢工、邮局投递员罢工、医护人员罢工、教师罢工、公务员罢工、边境管理局罢工……医生罢完铁路罢,铁路罢完地铁罢,地铁罢完护士罢。

记得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上百张病床被搬到体育场中央,“护士”辛勤忙碌,医生们组成“nhs(国家医疗服务体系)”三个字母翩然起舞。在全场欢呼和掌声中,英国向全世界展示着他们引以为豪的全民免费医疗。在英国,nhs是实力的象征,“全民免费医疗”被认为是和工业革命、莎士比亚和哈利波特一样对世界的贡献。然而,如今英国生活成本危机和通货膨胀不断上升,nhs医护人员也顶不住了。

在伦敦一个清冷早晨,我来到议会大厦对面的圣托马斯医院拍摄nhs罢工,将医护人员手中的sos求救标语与大本钟拍摄在了一起,如同诠释了如今的英国——不再船坚炮利,只剩风雨飘摇。

 ↑2月6日,在英国伦敦,人们参加罢工游行。自2022年年底,英国各地多行业掀起声势浩大的罢工活动。进入2023年,罢工潮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2月6日,在英国伦敦,医疗系统工作人员参加罢工游行。

↑2月6日,在英国伦敦,一名医疗系统工作人员参加罢工游行。

人性的温度

11月,伦敦进入寒冷的冬令时。好友提醒我周末要爆发声援巴勒斯坦大游行,交通全部停运,不要出门。结果我告诉她:不光去了,还跟着走了一路,背着器材从市中心一直走到位于巴特西的美国大使馆。只是没想到,伦敦声援巴勒斯坦游行居然比预期多来了50万人,游行人数达到80万,要求加沙实现停火。游行集结处,摩肩接踵水泄不通。演讲者低沉地念着一个个巴以冲突中遇难儿童的姓名,许多人潸然泪下。我被挤在人群里,从一个个缝隙中,拍摄这些真切的情绪。

 ↑11月11日,一名女子手举标牌参加声援巴勒斯坦的游行集会。

↑11月11日,巴勒斯坦支持者在英国伦敦参加游行集会。

↑11月11日,一名男孩参加声援巴勒斯坦的游行集会。

十年前,我曾从北京飞往以色列度假,来到了心心念念多年的这片“流着奶与蜜”的土地。还记得那天在耶路撒冷,从一个狭小的市集入口进去,经过一条长长的甬道,我来到了巴勒斯坦。高高的巴以隔离墙上,“love wins”字样的涂鸦鲜艳醒目。如今,期待依旧在,愿祈久安。

第二天是纪念一战停战的官方活动日,号召人们珍惜和平。在巴以冲突背景下,我拖着前一天差点走废的双腿,来到威斯敏斯特教堂外,驻足于一片片“虞美人花”十字架前。在这场纷争中,我自己所能做的,也许只能是拍些照片吧。

↑这是11月12日在英国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外拍摄的悼念标识。

↑这是11月12日在英国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外拍摄的悼念寄语。

摄影家布列松说:“在摄影中,最小的事物可以成为伟大的主题。”2023年,我拍摄的对象大都平凡。作为一名记录者,我告诉自己,心中有爱,手里有温度,拿着相机拍出的作品就能打动人心。正如林语堂所说:“我真诚地相信,一个谦卑渺小的生命,能快乐地过一辈子,是宇宙间之至美。”

瞬间是摄影人灵性的定格。缘分还有另一个名字,叫时机。但无论是缘分还是时机,都不是自动找上门的偶然,而是带着热切盼望做出的无数抉择。在新闻现场,当平日的积累得到了岁月馈赠,当果敢的坚持变得有意义,机缘就变成了机遇和机会,有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

“在第一千个选择之外,还有第一千零一个可能,有一扇窗等着我打开,然后有光透进来。”

扫描下图中的二维码,观看李颖2023年的其他报道↓

策划:兰红光

统筹:武巍、费茂华、周大庆、刘金海

编辑:章磊、金马梦妮、郝建伟、杨纯

记者: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