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热播带火票房,舞台剧《繁花》更贴近小说市井基调

开票三小时,票房突破200万。电视剧《繁花》的火,也烧热了演出市场。1月8日,舞台剧《繁花》第一季开票,大量用户涌入,服务器一度瘫痪。第一财经了解到,目前该剧销量保持匀速增长当中。

事实上,自2018年首演至今,《繁花》舞台剧已完成14轮演出,票房和上座率表现一直不错。“但是从一开票就疯抢的情况来看,确实比以前还要火爆。”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总裁、舞台剧《繁花》制作人马晨骋说,似乎有一大波原本并不是舞台剧的观众涌进来购票:“很多观众过去不知道《繁花》还有舞台剧版本,应该是看了电视剧之后,出于对这一ip的关注,才发现了舞台剧《繁花》。”

舞台剧《繁花》同样改编自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金宇澄写于2012年的小说《繁花》,小说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两条故事线交叉推进,大量的闲谈展示上海世俗生活的日常琐碎和复杂生态,有饮食男女,也有世态人情。

舞台剧《繁花》由上海文广演艺集团与上海五盟文化联合出品,与电视剧《繁花》差不多时间拿下了改编权,由马俊丰担任导演,温方伊担任编剧,并于2018年首演。与电视剧版《繁花》大刀阔斧的改编不同,舞台剧《繁花》完全依照原著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人物关系上做了一些微调,总体忠于原著。原著作者金宇澄也深度参与舞台剧创作:“每个主要角色,他都要自己看过,每个主要角色的现场表演,他都会提出自己的意见。”马晨骋说。

《平凡的世界》《白鹿原》《长恨歌》《人世间》等多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被改编成舞台剧,和大多数获奖作品一样,《繁花》体量大,有厚度,历史脉络长。马晨骋告诉第一财经,舞台剧于立项伊始就决定分三季推出,三季之间彼此独立又相互勾连:“为了能够更完整地呈现小说,我们决定用舞台连续剧的方式表现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和时代命运。”

2021年,舞台剧《繁花》推出第二季,去年在美琪大戏院实现了两季连演。第一季的故事主要围绕沪生、阿宝和小毛的兄弟情谊与聚散离合,第二季,陶陶、小琴、雪芝等新角色登场。演员方面阵容抢眼,第二季还请到演员潘虹出演黎老师一角,一段精彩的独角戏尽显功力。3月28日至4月6日,《繁花》舞台剧第一季再登美琪大戏院,并将在新一轮演出中迎来百场纪念。

自2018年年初首演以来,观众对《繁花》舞台剧评价颇高,艺术上也获得了诸多肯定,斩获多项戏剧大奖。《繁花》舞台剧第一季推出不久,原著粉丝何晶就去看了。在她看来,舞台剧三个小时下来整体是好看的,它难得地贴近了原著气质,美术置景与它所呈现的时代风貌契合,姝华这一角色处理得冲击力非常强,全剧结尾的处理也很好:“舞台剧第一季看完会让你有种恍恍惚惚的感觉,和小说的基调是比较契合的。”

何晶告诉第一财经,舞台剧《繁花》从剧情、舞美和表演来看,是一个完成度挺高的作品:“原著党去看不会失望,如果没有看过原著,去看这样一部剧也很容易看懂。它没有什么很高的门槛,叙事很清晰。演员的表演也蛮贴近人物角色。”何晶觉得,与电视剧版相比,舞台剧更像是众生相:“没有谁的戏份特别多,当然肯定有偏重,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它描摹的是当时大家的生活状态,不是突出某个人,这和小说也是一样的。”

过去五年,《繁花》舞台剧还曾去往北京、杭州等地,去年第一季受邀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连演四场。在马晨骋看来,《繁花》代表着上海文化,而上海和香港在文化上有许多共通之处,香港也生活着许多上海人:“我们也想了解在听不懂上海话的情况下,观众的反馈怎么样,结果演出效果还是非常好的。”马晨骋同时表示,希望更多观众到上海来看舞台剧《繁花》:“就像现在很多观众会想来上海吃排骨年糕,逛黄河路。其实排骨年糕哪里都有,来上海是能够体验它的城市文化,所以还是希望舞台剧能够吸引更多喜爱上海、关注上海的观众到上海来看演出。”

实际上,上海舞台上还有许多用沪语演出的作品。比如沪语版《长恨歌》正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首演,不久前,都市喜剧《宝兴里》在美琪大戏院跨年演出,去年,有沪语元素的音乐剧《爱情神话》引发热议。马晨骋说:“电视剧《繁花》一下子把沪语带火了。实际上,我们一直在坚持用沪语讲上海故事。一种语言代表一种文化,在讲述上海故事的时候,用沪语表现,其实更加能够传递故事本身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