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影放映队的悲哀

农村电影放映队这个词似乎是一个历史性的词汇,只会存活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现在这个词早就被大家遗忘了。但遗忘了并不等于没有,农村电影放映队还有,还在坚持电影下乡,要把电影送到村里去。可是,毕竟时代不同了,尽管电影设备更新了,更加现代化,更加方便快捷,影片也是一些曾经热映的片子,但是观者寥寥,很是冷清,甚至透露出一种挥之不去的悲哀。

刚开始电影下乡的时候,农村物质条件缺乏,没什么娱乐活动,电视机奇贵,一个村子只有一两台电视机,晚上一个村子的老少爷们们拿着凳子聚到有电视机的人家去看电视。如果赶上热映的电视剧,那场面真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呼声如潮,喊声震天。要是赶上村里放电影,更是老人孩子齐上阵,男人女人都来看。电影白帐子挂起来的时候,一时间观者如堵,人墙密不透风。姑娘、小伙儿成群结队地去看电影,有的还要到邻村去看,追着放映队跑。

电影开始的时候,大家丝毫没有感觉到影像的劣质,大喇叭声音的刺耳,而是感觉新奇,感到有趣,不一会儿就随着剧中人物嬉笑怒骂,哭爹喊娘。大家平时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在电影放映现场可以放纵一把,可以随意点评,肆意哭笑————就是这么个场合,谁也别笑话谁。有那不守规矩的小伙子,专往姑娘群里钻,被一群姑娘迎头痛击,抱头鼠窜。放映过程中会有谁家的姑娘大叫一声“啊呀”,身边的人问她怎么了,她脸涨得绯红,支支吾吾地说:“没事。”旁边的人不理解,大声说:“没事你瞎叫唤啥?嗯?”姑娘坐下后,对身边的女伴小声说:“不知道谁捏我屁股!”于是,两个人扭头看身后,看有没有什么欲行不轨之徒。还有那搞对象的青年男女,看电影看一半或者根本就没到电影放映现场就私自约会去了,或者跑到村外的柴禾垛,或者跑到没人的小胡同————哪里黑哪里没人就往哪里钻。从这个意义上说,放电影不仅仅是满足农村人的文化娱乐生活,而且还起着相亲大会的作用。

大家都对电影有一种渴慕,为了请一个电影放映队,有时候两个村子的人争执不下,甚至要动武。电影放映队的人只能从中调和,分成两拨人,到两个村子同时放映。

有时候片源不够用,就要跑片子。电影放映队同时在两个村子放电影,胶片用完了,只放了上半部,下半部的胶片在邻村放映队那里,放映完毕之前就得派人飞马到邻村去取胶片。派的人迟迟不来,人们就都抬着脸笑骂,直到把那个取片子的年轻人骂来为止。我们看了下半部,那么邻村呢?邻村肯定先放映的是下半部,然后才放映我们村送去的上半部。有时候我们村的放映队也是先放映下半部,然后再放映上半部,大家只当看了倒叙手法的电影,并没有感觉有什么不对头。

我们村的二狗子因为带几个人拦路逼停电影放映队,硬生生拉他们到我们村放电影而被我们村的人奉为英雄。二狗子很自得,惹来不少大姑娘、小媳妇热辣辣的目光。

有时候会卡片子。电影放到一半或者最精彩的时候,往往卡片子。胶片被卡住了,惹来大家一片唏嘘。有那心急的就要拿道德说事,接着就要大喊大叫,当然不忘记在话里照顾一下放映员的母亲。往往这个时候,放映员手忙脚乱,快速停机,打亮红红灯丝的大灯泡子,拿起大剪子剪几帧胶片,胡乱接上之后,摇着轮子再放。如果精彩镜头错过去了,那么大家只能忍受,也没有谁受不了的。

有时候赶上停电,大家就骂本村的电工,以为全是他捣的鬼。能骑自行车带动发电机发电就立刻发电,年轻人轮流蹬车子,相当于在健身房健身。如果不能发电,大家就一边笑骂一边往回走,脑补后面的情节,评头论足,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好。

现如今,电影放映队都有任务,不管有没有人看他们都要到村子里去放映。宽荧幕、数码放映机、电脑、多媒体大音响齐刷刷上阵,再也不会因为跑片子耽误时间了,也不会因为剪片子而被人骂了,更不会因为停电弄的一塌糊涂了。只是农村人生活不比以前了,几乎家家都有电脑,家家都连互联网,人手一部智能手机,老少爷们们整天盯着屏幕看,弄得日理万机似的,谁还在意一部电影啊!

电影放映队缩减到一个人,这个人在漆黑的夜里,跑到村里的大街上,支起大银幕,接好电,打开现代化的放映设备,不管有人没人,自顾自地放映起来。有时候有几个观众就是给他面子了,但他满不在乎,只要放映完,拍几张照片上交就算完成任务了,管他有没有观众呢!

我去看过一次,真的很乏味。电影都是老片子,放映员漫不经心,荧幕下没有观众,只有我一个人,还有几条跑来跑去的狗。缺少了老少爷们们、大姑娘小媳妇们,更缺少了自由的笑骂,这样的观影场面还是看电影吗?可惜的是,电影放映员放了一半片子,就卷起设备走了————竟然没和我商量一声。

我突然感到莫名的悲哀袭上心头,却无法言说。

夜晚的仅存的几颗星星孤零零的,大街上冷冷清清,狗也跑没了,村舍都很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