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宁遇豺狼,不碰山魈”,山魈是什么?为什么让人忌惮呢?

文|鲸探所

编辑|鲸探所

在老一辈人的口中,经常会说“宁遇豺狼,不碰山魈”这种话。

要知道,豺狼虎豹可是非常凶险的动物啊,在野外遇到它们的话,那么就会危及到自己的生命安全。

可是令人奇怪的是,山魈又是什么呢?为何让人感觉它们比豺狼虎豹更可怕么呢?

山魈的传说

山魈的传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山海经》一书。

书中描述的山魈具有强大的力量,能够战胜猛兽,甚至能与山神相媲美。

然而,这些描述更多的是出于人们对未知生物的恐惧和对自然的敬畏,而非真实的科学观察。

在清朝文人袁枚的笔下,山魈的形象更加生动。

他在《子不语》一书中记载了一个山魈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山魈虽然长相狰狞,但却有着人类的智慧和情感,它不仅能够模仿人类的语言和行为,还能够理解和回应人类的请求。

然而,这种看似友善的行为并没有赢得人们的信任,相反,人们因为对山魈的恐惧和误解,对它进行了残忍的攻击和迫害。

最后,山魈在人们的攻击下消失得无影无踪,留下了一片狼藉和人们的恐慌。

根据相关的记载显示,山魈长有两颗尖利的獠牙,以及覆盖着色彩斑斓毛发的长颈。

它们的手脚都较长,尤其是脚掌,与身体的比例明显不符,行走时左右摇摆,有时还会蹦跳几下,动作显得极不协调。

与体型不相匹配的手脚使山魈在奔跑时显得古怪可笑。

据说山魈能以蹲踞的姿势长时间保持静止,以至于很容易被误认为一块怪石或断木。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大多数人很少见识过像山魈这样外表怪异的动物,它们五颜六色的脸孔和模糊不清的叫声,往往让人联想到鬼怪,因此也有“山鬼”的别称。

不少古籍对山魈的形象和行为进行过夸张的描写,比如力大无穷、百毒不侵、能言语、喜欢戏弄人类等,这无疑加深了人们的畏惧。

据传山魈善于伪装,会穿上人类遗失或丢弃的衣物,戴上脱落的帽子,以达到欺骗目的,它们还明白什么东西值钱,偶尔会从人类手里偷走金银珠宝等财物。

据说有一位叫孙叶飞的官员曾亲眼目睹过山魈突然出现的全过程:一天深夜,他与众人在月光下畅饮,忽听一记奇异的撞击声,定眼一瞧,只见一个模样怪异的“东西”混进了人群中。

众人互相对望许久,都不敢出声,直至那“东西”发出刺耳的叫声逃走后,方才反应过来是只山魈。

满腔好奇心的孙叶飞领人前去追踪,发现山魈竟躲进了一间厨房,似乎在觊觎一个睡着的厨师。

为了防止山魈伤人,孙叶飞连忙将厨师惊醒,随后山魈与众人发生了激烈搏斗,并以受重伤告终。

第二天清晨,人们返回厨房,却发现山魈不知所踪,只剩下一顶破帽子与一柄沾血斧头。

据说,那顶帽子正是前些日子有人不慎遗失的。

当然了,关于山魈的记载中,也不乏正面的,有些文字表明,山魈性格温和,本不伤人,只要不招惹它们,用鞭炮挥舞就可将其驱赶离去。

甚至在某些地区,人们还曾信仰拜祭过所谓的“山魈神”,这些记录为我们展示了另一面具有人性的山魈。

那么,山魈到底是什么呢?

山魈:一种引人注目的灵长类动物

山魈,这个被古人描绘成令人胆战心惊山林魔怪的生物,实际上只是生活在非洲丛林中的一种大型灵长类动物。

它那张色彩斑斓的大花脸,配上两鬓惊人的骨质脊突,看上去确实有几分鬼气。

虽然说外形和狒狒相似,但与狒狒没有太大的关系

一般来说,山魈主要分布在刚果、加蓬、喀麦隆等中部非洲国家,这些地方气候温暖湿润,环境复杂多样,为山魈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它们一般都生活在热带岩石地带,有复杂的地形可以藏身。

山魈体型魁梧,头部粗大,脊状骨质凸起从鼻部延伸至头顶,五官周围绿色的皮肤与脊凸起形成鲜明对比,整个面相看上去令人生畏。

不仅如此,山魈身上的色彩还丰富多样,红色和紫色均可见于身体各处,这在猴类动物中较为罕见。

一只成年公山魈体重可达25公斤,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灵长目动物,比它体型更大的只有部分人科动物。

而母山魈的体型则小很多,一般只有公山魈体重的一半左右,这些魁梧的大块头并不擅长爬树,它们的奔跑速度却极快,能达每小时40公里。

山魈是典型的杂食性动物,它们的食谱中有100多种植物,也会捕食昆虫、蜗牛、鸟卵等小动物。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体型较大的哺乳类动物如豪猪也会成为山魈的猎物。

可以看出,山魈并非纯草食类,偶尔也会补充些肉类蛋白质,这种荤素搭配的饮食为它们提供了充足的营养,这可能也是山魈个头巨大、力气十足的原因之一。

不仅如此,科学家还发现多样的食谱也使山魈的大脑得到充分开发,它被认为是除人类外世界上最聪明的灵长目动物。

在野外环境下,成年雄性山魈之间常通过殴斗的方式互相竞争,并以此作为一种社交活动。这些“玩闹”往往演变为真刀实枪的厮杀,造成严重伤害。

更重要的是,这些家伙是出了名的抱团主义者,一个山魈群体里常常有600多只成员,最大的甚至达到1300多只。

这么大规模的群体会因为食物和活动地之间距离太远而自动分成几个小团体,每个小团体里通常有30到50只山魈。

在族群里,山魈们会选拔出一只“猴王”作为最高领袖,这只猴王必须长相威猛,体形魁梧,才能取得众猴的拥戴。

它会代表整个群体对外打交道,与其他动物争夺食物和地盘。

而其余公山魈也没有闲着,它们会自告奋勇充当猴王的左膀右臂和心腹战友,一旦遇到外敌群体就会抱团对外。

实际上,猴王的地位也并不稳固,只要有更壮更威猛的公山魈挑战,它就随时会被拉下马。

像所有社会性动物一样,山魈也有固定的生殖季节,每年的6到10月是山魈的交配季,雄性山魈会与多只雌性交配生育后代。

这一时期的公山魈十分暴躁,动不动就打起架来,虽然说它们一次交配的时间很短,只有十几秒,但是他们却可以进行多次不间断的交配,以确保雌性受精。

而怀孕的母山魈会在6个月后分娩,这时它们也会变得无比烦躁。

3年后小山魈性成熟,会离开母亲单独生活,强壮的公山魈则会参与到猴王的角逐中。

然而,山魈的好斗本性也令它备受非议。

在交配季节,受荷尔蒙刺激的山魈更加凶猛嗜血。“猴王”需要时刻警惕潜在的挑战者,否则很快就会失去统治地位。

野性难驯的山魈

正如传说中描述的那样,山魈的确是一种极其凶猛的动物。

它们的牙齿尖锐,爪子锋利,尤其是雄性山魈,力量十分强大,甚至可以轻松击败花豹。

在战斗中,山魈会利用自己强壮的臂力,挥舞着巨大的手臂,对敌人发起猛烈的攻击。

科学家们在对山魈进行长期观察后发现,这种动物性格极其暴躁,一旦被激怒便会进行疯狂的反击。

有一次,一支科考队伍不慎闯入了山魈的活动区域,结果山魈立即成群结队地对科学家进行了疯狂的围攻。

科学家们虽然装备精良,但在山魈连番疯狂的攻势下根本无法再进行任何科学实验。

科学家只能选择全队撤退,然而就在他们撤离的过程中,那些暴跳如雷的山魈仍然紧追不舍,直到科考队彻底远离山魈的领地才肯罢休。

曾有目击者看到饥肠辘辘的花豹为填饱肚子而捕食山魈的幼崽及雌性个体,但在与成年雄性山魈对上眼时,这些捕食高手也会立刻转身离去。

因为对花豹这样的中型食肉动物而言,与体型差不多但爆发力远超的成年山魈正面交锋,无疑是极端危险且失算的举动。

更为致命的是,山魈不仅拥有超强的身体素质,它们还具备快速准确判断形势的能力,能针对不同威胁采取最优策略作出反应。

曾有纪录片拍摄到狮群为捕食而试图接近山魈的画面,然而,看到山魈开始集结数量庞大的同伴并发出示威信号后,这些捕食高手立即停止了脚步,生生放弃了捕食的计划。

正因如此,科学家们得出结论,山魈的整体危险程度已远远超过豺狼等其他食肉动物。

所以,当地民谚中“宁遇豺狼,不碰山魈”的警示并不只是夸大其词。

事实上,山魈的好斗性格不仅体现在保卫领地上,还表现在它们经常集体袭击人类村庄。

当山魈的食物短缺时,成群结队的山魈就会跑到村庄附近的田地里大吃特吃,如果遇到村民,它们也会毫不犹豫地发动攻击,这已经远远不是“宁遇豺狼,不碰山魈”这句谚语能够描述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