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条公路的筑通,公共汽车也随之开行
进入民国后,重庆老城区开始越来越拥挤。1927年,重庆开始计划向西拓展新市区,修筑中区干路。到1935年,已筑成曾家岩至七星岗的中区干路、菜园坝至麦子市的南区干路等道路。这些道路将老城与新市区连接了起来。
▲1933年,从浮图关一带看重庆老城,可以看到已修好的中区干路
按当时市府规定,贯通全区,衔接旧城经路的为干路,宽度为20米,最大坡度4%。通到干路的为支路,宽度10米,最大坡度5%。通到支路的为市街,宽度8米,最大坡度5%。
▲市区已修成公路表(1937年)
▲1940年重庆市区道路图,粗黑线为已筑成公路
公路筑成之后,公交汽车随之开行。最开始市区内只有两条线路,一条为曾家岩至过街楼,线路上有上清寺、美专校、两路口、观音岩、七星岗、较场口、都邮街、小十字等站点。
此线路早上6点半从曾家岩发第一班车,晚上11点发末班车,全线票价法币三角五分(1940年)。
另一条线路为过街楼至菜园坝。其经商业场、储奇门、南纪门、石板坡、燕喜洞(飞机码头)等站点,然后到菜园坝。
▲最早开通的两条市区公交线路
在市区到郊区之间,同样开行了一些公共线路。巴县汽车公司开行渝磁线,每天早上7点从七星岗发车,到磁器口后即返回,下午4点收班,单程约1小时,每天往返6次,票价1元(1939年)。
此外,还有市区至北碚、市区至青木关、市区至陈家桥的公共汽车线路。
▲1936,李子坝到磁器口的市郊公路
▲民国期间,两路口至浮图关的两浮路
在城区与城郊间的一些风景区之间,为方便游览,特开设旅游专线。比如海棠溪至南温泉,两路口至北温泉。
▲抗战期间,一辆看起有些破烂的重庆公交车。车顶上的“海温”两字,表明了此车线路是海棠溪至南温泉。1939年时,此线单程票价8角,但由于当时汽油受限制,实际上是有价无车。
当时老鹰岩、山洞一带(现新桥医院后面那匹山上),是重庆近郊风景不错的地方,为方便游客浏览,1936年12月,增开了两路口至山洞的游览专车。
▲建成不久的成渝公路老鹰岩盘山路和跨线桥
▲老鹰岩上的跨线桥
此线每天9点从两路口发车,单程一个小时,每天来回4次,单程票价7角2分(1939年),途经化龙桥、小龙坎、新桥等地。后来此线路又沿成渝公路延伸至了歌乐山。
乘车难,是当是出行的一大困难
1937年,重庆市区公共汽车只有73辆,由于坐车的人太多,坐车出行始终是个问题。为缓解出行压力,后来在主要线路上又增加6、7路车。到1940年时,市区公共汽车已有一百多辆,基本上十多钟就有一班车。
即便如此,在主要线路上,除了在起点站容易座到外,其它中间站点照样是不好座到车。
从曾家岩到过街楼这条线路,可以说是当时市区内最拥挤、最难座的线路。1938年11月份,在这条线路上又增开小什字至上清寺一路车。但由于坐车的人太多,坐车难的问题仍没有解决。
▲抗战期间,重庆公交车上拥挤的人群
当时公共汽车核载人数35人,虽说也能挤上4、50人。但由于车少人多,经常都是不好坐车,单是在起点站,坐车的人通常都是排成长队。你要是想中途上车,那就只有慢慢等,运气不好的话,不知要等多久才上的到车。
一位旅客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重庆公共交通几年间的变化
第一次到重庆,公共汽车与他无缘
1940年夏天,一位叫潘太风的旅客,他坐轮船在太平门码头上岸,后曾在两路口车站等过好几回车。由于每次等车的人都很多,车到站后车上满满当当都是人,也没什么人下车的,根本挤不上去,他没哪回是上过车的。
他不得不发出“公共汽车之于我,就没有发生过缘分”的感概。之后他出行时,宁肯多花点钱坐人力车,也不愿去坐那看起来又快捷又便宜的公共汽车了。
▲抗战期间的两路口,山上那座大楼是当时的苏联大使馆
再次来到重庆,印象“面目一新”
1943年,这位潘太风再次到重庆呆了几天,这回他总算是坐到公共汽车了。他看到这些公共汽车已是焕然一新,看起来都很新,车站也安上了木栏,整个秩序看上去非常好。
每辆车都有两名售票员,车站快到时,他们就会一前一后的报站名:“XXX快到”。车到站时,他们又接到喊两声:“XXX下”。车门打开时,他们还会短促地发出“快”、“下”的声音,催促人们下车。
此时,公共汽车还分了特快车、普通车两种,前者只停几个大站,车票十元,后者站站都停,车票八元。
这次重庆的公共汽车看来是给潘太风留下了不错的印象,他用“面目一新”来形容当时重庆的公共交通。
▲1941年,中山一路
第三次来到重庆,汽车已是“风尘满面,老态龙钟”
1944年2月,潘太风又来到了重庆,并长住了十个月。这次他看到“公共汽车照旧维持着,漂亮的外衣早已褪了色,变为风尘满面,老态龙钟。”
车站的木栏不见了,但人们还是很有秩序地等车。遇到有插队的,后面的人就会发出“守秩序”“守秩序”的喊声,让这些不守规矩的不能得逞。
车票涨到了快车25元,普通车15元。或许是高票价的缘故,此时公共汽车居然没有那么挤了,也好坐到了。
但好景不长,几个月后,物价飞涨,钱越来越不值钱,车票也涨到了40元。而此时,人们对于这区区几十元的车票已满不在乎了。
40元的票价,已是当初票价的100多倍,但即便如此,运营方仍表示是亏本的,需要政府按月补贴。
车站上,又可以看到昔日排成的一字长蛇阵。“过街楼、都邮街、上清寺这三个重要站点,在公司机关上班落班的时候,从蛇头到蛇尾,延绵半里,尤为洋洋大观。”在站上等个一个半钟头才上得到车,已是常态。
▲抗战期间,在都邮街等公共汽车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