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哈佛路”中的感悟-“电影吃货”浅谈

风雨哈佛路

很早我就接触并喜爱了“风雨哈佛路”,但这影名大概会被很多人摒弃,自以为不用看就知该电影大概充斥了中二的鸡汤搭配老套情节。

反复来看“风雨哈佛路”确实情节走了老套,且电影的构架也不合理——比如过多去说丽兹幼时所受苦难,却对她成长中坚韧的部分进行了大篇幅删减,直接从苦难后快速跳脱到丽兹的成功。这样思路直接曲折的地方在电影中还有好几处:比如克瑞斯与女主友情的快速升温。但任何电影都不能表现出原著中(本电影原著:《breaking night》)的细节,且这个电影本就是用对比来表现出一幅励志鸡汤的样子。是的,从这个层面来说它很成功,因为无论影片制作是否粗糙,我们都知道风雨哈佛路是很著名的励志鸡汤。

很多人喜欢在低沉时候看励志电影,大概因为他们总可以从电影中汲取一些情绪来带入自己的现实生活,因为看到别人的故事,看到自己的曾经,只不过自己的结果没有影片中那么辉煌。他们只是惊奇于电影中丽兹成功的容易程度,然后感叹“电影毕竟是电影”。

不可否认,丽兹的成功也有很大运气的成分。比如即使克瑞斯仍是庸庸碌碌,她仍为丽兹从家庭的沉重中脱离出来提供了欢乐。感谢丽兹能遇到她;又或者丽兹没有遇到中学老师大卫,或许这个姑娘上升的坡度要缓得多。

丽兹无家可归的生活

她能用两年时间修完四年高中,丽兹是天才。但丽兹的未来从她小时便可见一斑。就像一场戏一样,她只看过邻居捡到的百科全书,却不让老师拿走试卷,仍坚持要考试。她说:“不,我要做,看起来没有那么难”。人,总要追求一些东西。

丽兹在学校的第一晚

回到之前的话题,为什么许多平凡的人会在低沉时看励志电影。因为出于自我安慰罢了。九成九的人对自己的生活并无规划,庸庸碌碌过每一天,然后到深夜回顾自己在白天有多少时间被浪费掉。也会从知乎或百度上查自己的计划获取心灵鸡汤,标题无外乎是如何确立目标如何自律或如何实现财务自由之类,从幻想中获得满足。这岂不和看励志电影一样。载体不同而已。

克瑞斯大概说出了人的心境

人大概都自我主义,标榜自己和别人不同,其实哪有什么不同,臆想而已。人是一种不自律且自私的物种。所谓的有思想,大概指有人能从自我认知后跳脱出来,将自己当作管理物件,并寓乐其中;再次一等,是有轻微受虐倾向的人,将自己当作工具来管理,设定好干某件事的奖惩项,逐渐将自己打磨成另一副样子。但是否能获得收益或令自己满足就不得而知了;再次一等就是普罗大众,偶尔会上进,却因短时间无法得到收益而极易放弃,如过山车般颠簸折腾,但结论不外乎和最次等浑噩麻木的人一样。

而这普罗大众就是大多数人。

这么想想,丽兹的成功大概有部分原因是因为她的执行力。而她的执行力来源不过是生活,生活在逼着她只能前进。现实中的我们却因不至于饿死而沾沾自喜,踌躇不前。

世界在转动,你只是一粒尘埃,就算你消失了,地球仍然转动。现实是不会按照你的意志去改变的,因为别人的意志更强些。生活的残酷会让人不知所措,于是有人终日沉浸在彷徨迷茫之中,不愿意睁大双眼看清形势,不愿去想是哪些细小的因素累积起来,造成了这样的局面。

丽兹得知获得奖学金时的欢欣

为什么不能是我这种人?他们有什么特别之处?是因为他们的出身?我尽力拼搏,不让自己沦落到社会底层。如果,如果我更加努力呢?我现在离那层膜很近,触手可及,

丽兹对哈佛的抚摸

每天起床,我看见的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好像都披着一层膜,无法穿透。这种感觉很奇怪,有点悲哀,可是没有办法改变。这些人的动作举止,为什么这么不一样?是不是因为,他们来的世界就是这么不一样?若是这样,那我要更努力、更努力,把我自己推到那个世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