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兄点评《走向共和》|第十四讲 孙中山断发明志(二)

康有为说,我定下了救国四项主张就是四大战略,分别是第一,下诏鼓天下士气,皇帝要下诏来鼓舞天下的士气;第二,迁都定天下之本,这一点非常重要,从宋朝开始,北宋的都城在开封,所以一直是被侵略,明朝的首都清朝的首都都定在北平或者叫北京。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气节非常好,但从战略来说呢却非常差,因为没有地方可以顶,练兵强天下之势,就是任何事情还是要借势,所以最后国家虽大万仗必亡,兵很重要,变法成天下之志。

在这四个里面,后三个特别是变法,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国家到了几百年之后,都要属于危机中,所以变法是永恒不变的主题,用我们大学的话说叫做“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个人要不断的去强调自己。很多中国人不理解的是第一句话“下诏鼓天下之气”,夫子说:“做任何事情最重要的四个字叫什么?名正言顺”,只有名正言顺确定下了方向才好去做,这就是我们说的高层的管理,执行力在于你的立场不变。

所以康有为在找翁同龢这条最近的路,结果被拒绝,他走平时最远的路,信访办督察院,借了大势成了最近的路,所以当他们走到督察院的时候,督察院的官员出来接受康有为的上书,而且还主动的去问,先生还有写过两本主要关于变法的书吗?这两本书呢一本叫俄彼得变法记,一本叫做日本变政考。注意两个细节,第一个细节,这两本书作为他的学生梁启超都是随身携带,所以康有为这两本书俄彼得变法记说的是俄罗斯如何变法,然后日本变政考说的是日本明治维新。而另外一边呢,当上书上去后,翁同龢对万言书的看法是什么呢?翁同龢跟李鸿章斗争了几十年,说句实话赢到最后,其实这个赢到最后开不开心。

中国经常是劣币驱逐良币,就是基本上做好人会被坏人干掉,但是毕竟跟李鸿章争斗了几十年,所以翁同龢的格局没有李鸿章大,一直是心眼比较小,翁同龢的眼力却十分老道了,起码熬的死李鸿章,那他的眼光是非常老道的。当他看到万言书的时候,他的那句话非常重要,值得我们用心去思考。他说“万言书呢也没有太多的对错”,但是呢对于光绪他非常了解,他说怕就怕光绪太为激进。雄心的大半是耐心,越有耐心的人才越能够成就大事,所以第一翁同龢作为两代帝师,对他学生光绪的了解,对天下大事是有所把握的,用他的话说,那万言书不要直接给光绪,怕光绪太年少轻狂,会一看就想动 ,翁同龢太了解光绪,所以光绪真的在戊戌变法,急功近利,没有实现翁同龢希望的,向俄罗斯学习向日本学习。

第二天在朝堂上,翁同龢面对光绪的时候,看到天下有两种声音,第一种声音天下皆曰李鸿章该杀,李鸿章必须死。但是我们有个老朋友,第一集就出现了, 就是英国泰晤士报的头条记者莫里逊。莫里逊反而说,不管你怎么做,条约不可废。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最低的叫做伦理或者说最低的文化叫做忠孝仁义礼智信,不管怎么样,信不能丢,按照西方说的民主自由,任何东西他的底线,西方的底线是什么?契约精神。就是不管你怎么样,签了合同你就要认,如果你连合同都不认,连自己的选择都不负责,说句实话这个世界没有诚信。所以西方的最高要求是我们东方的最低要求。莫里逊所说明的就是不管怎么样,那起码李鸿章在马关的时候,也就是说电报了慈禧以及光绪,你们都没有反对,那既然没有反对,这个时候你绝对不可以再去毁约。

回过头来看看光绪,光绪听到了以后 ,知道没有办法改变,所以他说把玉玺拿来,把条约拿来。光绪作为一个年轻人满怀耻辱地盖上了这个印,盖上印以后非常的愤怒和惭愧,用玉玺把自己的两个手砸得鲜血淋漓。我们可以理解光绪的这种痛苦,但不管怎么样,感情丰富不是好的政治家,因为我们经常会说那句话,理性是最大的感性。光绪感情非常丰富,但是我们更可怕的是看到了光绪未来的失败,因为我们经常说看一个人如何成功,首先就是看一个人如何面对失败,如果一个人面对失败他是总结检讨改变自己原来的方法,甚至完全去重新开始那这样的人很可怕,这个人一定会成功,他会不断的调整,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可是当一个人面对失败的时候只会后悔,指责 、屈辱、流泪、愤怒甚至像光绪这样的自残,说句实话他依然没有学到,没有接受。

所以光绪到太庙去瞻望他的祖先,从努尔哈赤到皇太祖到康熙雍正到乾隆一路一路看过来, 泪眼看花花不语,光绪去看到康熙像的时候,他感觉到整个康熙的像都在流泪,这就是我们说的,当一个人真正处于最低谷的时候,你不要去找那些你很熟悉的地方,你只会让自己回去,这个时候光绪不能接受这种痛苦。天下人皆曰李鸿章可杀,那李鸿章将会面临怎样的对待?而光绪又会如何来面对?我们从中又能够学会什么呢?各位让我们带着问题期待下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