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胸前的“兵、丁、卒、勇”是啥意思?仅一字之差,却天壤之别

在各式各样的古装影视剧中,我们在沉浸于精彩剧情的同时,往往也会被影片中各种华美的服饰所吸引,像皇帝身着的黄金色龙袍,皇宫后宫嫔妃们的各色长摆华裙。

就好比前些年大火的《琅琊榜》,剧中梅长苏身穿的那一身狐裘毛领披风便引得大众关注,胡歌精致的面容和精湛演技,更是使得梅长苏的那身扮相带来了磅礴市场。

当然同样具有市场影响力,能被大众所追崇的古装华服自然也不在少数。

而相比之下,那些主角团体之外的,配角们、龙套群演们的服饰和扮相,往往就没有那么高的关注度了。

古装题材电视剧造成的信息误导

相信大家也一定在古装剧中,看到过各种各样的穿帮镜头,身穿士兵服的龙套群演的手中掐着还未熄灭的香烟,冲锋陷阵时不光脸上笑意盈盈,连脚下都还踩着一双系带的运动鞋...

毕竟影视作品的拍摄同样受到成本计划的限制,将更多地投入放在主角团体中,群演演员的质量,以及细节上的管控的处理自然也会有上几分折损。

但毕竟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开始更愿意从书本之外获取未知的信息和知识,而部分古装剧中的不严谨,就难免会误导大家产生错误的认知,在脑中储备进不正确的知识。

所以今天,我们便从细小环节抓起,以清朝士兵服饰制度、清朝兵制为主题核心,传达给大家正确的,符合历史真实的相关知识内容。

大家不妨回忆清宫剧,剧中的士兵、侍卫都是穿着怎么的制式装备呢?相信已经有不少画面和形象涌入大家的脑海了吧。

同样也相信,定然都是不出像中开式,写有“兵”、“勇”、“卒”、“丁”等字样的士兵衣服,亦或是一个由淡蓝内衬,搭配刻有与前述同样字样马甲的两件套之类的服装。

清代士兵服装演变史

依照历史真实情况,这些服装的制式的确是真实存在的,但却少有是出现在,与影视剧故事相对应的正确时代之中的。

在清朝早期时,不论是士兵还是将领,他们身着的制式装备都是以“盔甲”为主要,根据军中等级和地位的不同,盔甲及头盔的材质和制式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因为清朝历史冗长,且经历了闭关锁国与世界发展脱节的特殊时期,盲目地固步自封导致了病态的和平景象,这导致清朝内部的兵马实力大大缩减,制式服装的发展也不进反退

与此同时,因为热武器的问世,这使得转为抵御冷兵器而存在的盔甲失去了作用,所以因为朝廷腐败及时代所需的两大原因,清朝早期的盔甲也被废除,由绵甲代替。

而为了尽可能地提高绵甲的强度,便会将一件“背心”样式的盔甲披挂在绵甲之外,而这也是大家最长在清宫剧中看到了士兵服装的制式。

清朝兵制的变化

而至于印刻在绵甲及外马甲上的“兵”、“勇”、“卒”、“丁”四个大字,则不具备有多高的考证性,因为在清朝兵制的历史信息中,并没有关于这四个字的详细记载。

而现代学者给出的解释,则是根据现有清朝兵制中的信息为根本最终给出的推断,“勇“和“兵”两字,是八旗兵才能使用的两种字号。

而“卒”和“丁”,则为后勤士兵和守库士兵的专属,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四个字的所区别划分的,并不单纯是士兵职能上的区别。

虽然在广义上,身披这四字的,都是军旅中位阶最低职的士兵,但是这士兵与士兵之间,却也有着等级和地位上的区别。

而他们之间相差的,也并非仅仅是字样上的不同,他们相差的,是彼时两个民族之间的遥远隔阂。

能身披“兵”两字的八旗兵,是满族最早建立部队的士兵,是满族打下清朝国基的根本力量,满清军旅中资质最老、功劳最大的最高等级士兵。

而在清军入关立国之后,为了能快速填补因战争损失的战力,便开始了一次大规模的募兵,想以此来补充提高军力。

而这批加入军旅的新兵,并没有直接被填充进八旗兵群体中,而是以“绿营兵”为新的名号,同样也身披“兵”字。

至于为何不将这批士兵加入八旗兵营,是因为绿营兵是一支依照明朝兵制而组建的,以汉人为主要成员的军队,虽然民族不同,但绿营兵也为清朝入关后扎稳脚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之后,清朝的军旅武力便进入到了逐年衰弱的阶段,腐败和病弱在漫长的时间里将八旗和绿营的根基完全腐蚀朽化。

直至太平军起义之时,曾经两支强悍的队伍,如今已经虚软到触之即倒的程度,为了对抗地方,清军临时组建新的军队——“勇营”

顾名思义,勇营士兵便会身披“勇”字,大多也是由汉人组成,但不同于八旗和绿营,勇营并没有被赋予独自作战的权力,仅是用以配合八旗和绿营的行动。

“卒”和“丁”字自始至终也多由汉人组成,并且从头到尾都是做着战场的二线工作,做着守卫粮草,输送物资的工作。

对比起来,从“兵”字到“丁”和“卒”,不同等级士兵们所享受的待遇和俸禄是逐级递减,以八旗和绿营为例子,不光是银薪的口粮,就连定期得到的武器也都是前者更为优厚。

而这种兵制也一直延续到甲午海战之后,太平军事件之后,朝廷发现勇营远比八旗和绿营更具生气,所以便开始以勇营的模式训练新军。

但却是始终难以逃离民族观念的限制难以摆脱朝廷内部腐败的拖累和影响,所以新军仅闪耀不多时,便也同样步入了黑暗阴湿的腐败泥潭。

直到清政府放弃新军,开始仿照西方兵制再练军伍时,被“兵”、“勇”、“卒”、“丁”四个大字笼罩的粘稠兵制才终于落幕,但是彼时的清政府已经濒临崩塌,对于混乱局面已经毫无回天之力了。

结语

四种字样,象征着清朝兵制的变化,也昭显出彼时朝代的最大硬伤,或许在这种兵制诞生的那一刻起,清朝兵制的最终破落也已经注定了吧。

说到底,团结才永远是一个国家永恒的课题,只有将国家、民族的内部紧结一气,才能使得一个国家得到足以使自身稳固发展的最基本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