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在人物塑造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哪些特征?

在电影全球化背景下,商业片成为人人喜爱的电影类型,许多导演纷纷向商业电影看齐。对于以文艺片著称的贾樟柯也尝试过转型,但并没有成功。

人物塑造的局限性

第六代电影以边缘话语的方式(性、腐败、失业、吸毒等)大多表现了“对废墟救赎的普遍主题”。

他们的电影题材往往关注社会底层人物,力求还原社会现实,本着以小见大的创作理念,通过对小人物的生活关注来引发社会底层人物群体的思考。

然而,毕克伟曾论述:“第六代导演专注于自我和世界(尤其是资本主义世界)以及缺乏国族意识这种现象,与巧妙的自我审查、全球化和商业化的动力作用以及内在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贾樟柯的电影,从《小山回家》到《山河故人》,每部电影讲述的都是关于人(农民、各类民工、下岗工人、社会青年等)与地方(村庄、小城、中等城市、大都会、三峡)的生活景观;人物角色在空间的变化中挣扎、妥协、顺应和抵抗,贾樟柯电影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局限性使他一直逃脱不了文艺片的束缚。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发展与前进更是令全世界叹为观止。

中国早已不是那个贫穷落后的时代,中国人民也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实现全面小康,中国人民富裕了起来,生活幸福了起来。

第六代电影的制作时间当值中国卷入全球化之际,此时西方进入晚期资本主义阶段。在早期出口的电影中,大多以农民、无业青年等社会底层形象呈现中国人物,满足了西方人对中国人物形象的好奇心。

如今,在西方受众审美疲劳的状态下,一味地描述边缘人物的生活,坚持自己的路线会使观众缺失新鲜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西方受众的关注度以及传播效果。

人物情感的匮乏

导演在塑造这些影片时,大多注入了真实情感,将人物关系之间的喜怒哀愁展现得淋漓尽致,有记录男女之间的爱恨纠葛,与朋友、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也有浓厚的父子或母子之情。

纵观新时期以来的影片,尤其是第六代导演的影片,在记录底层人物真实生活状态的同时,我们不难发现,影片中以悲剧性人物居多,导演擅于将人物塑造成流离失所、孤独无助亦或是遭遇自然灾害或事故的受人怜悯的苦情形象。

虽然能够赢得观众的泪水,但是也不乏有些单调和乏味。

同样的悲情人物的形象塑造会使受众感到视觉疲惫,甚至在观看影片之前就能预料到剧中人物的性格,人物事件以及悲欢离合的情节。

然而,反观由约翰尼和莱昂纳多主演的美国剧情影片《不一样的天空》,这部影片同样讲述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恩多拉的小镇,该小镇较为偏僻,人口稀少,以农业为主。影片讲述了一位贫穷的母亲和四个孩子酸甜苦辣的平凡生活。

片中由莱昂纳多扮演的ArnieGrape是一个患有先天性智障病症的小儿子,父亲在他年少时自杀身亡,他的母亲由于不能接受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而深度抑郁,成为一位肥胖症患者,由于过度肥胖日夜卧床不能自理。

由于家庭贫困,一家五口挤在一所小房子里,这样一个极其可悲、没有社会地位的底层家庭给观众展现了丰富的人物情感。

这五位人中,导演塑造了五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他们或活泼或忧郁,或温顺或叛逆,他们同样用真情实感感动着观众,相似的故事情节打动我们,然而与国内大多苦情人物形象不同的是,在我们为片中人物感动流泪的同时,我们也被人物诙谐幽默的性格逗乐,在我们悲伤的同时也能忍不住大笑。

例如片中Arnie的人物塑造,他既是一个惹是生非、头脑不清楚的家庭负担,更是在一次偶然中爬上了几百米的发电机站台,这样一个让人费心甚至厌恶的角色同样有活泼可爱、搞笑的一面。

如Arnie憨憨的表情,像小孩一样戏弄哥哥、逗母亲开心以及每次犯错后爬到树上躲避惩罚的可爱形象。

正是这个让人既哭又笑、爱恨交错的人物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立体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不同的情感,不仅丰满了人物,更是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样,受众的观影感受也大大不同,在观看的同时更能感同身受,影片传递的情感更加饱满,令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