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异博士》曾凭借独特的怪异感塑造了一个深入人心的另类主角。最近,其续集《奇异博士2:疯狂的多元宇宙》上映,新片试图让奇异博士进一步融入漫威宇宙的,却也一定程度上剥舍了人物的那份“奇异”。而这恰恰是第一部的优势所在,也是奇异博士一角大获成功的原因。与第一部相比,续集显得十分保守:没有了那种鲜明的“奇异”感,也没有了象征性的未知结局的叙事手法,取而代之的是与漫威宇宙的生硬结合,竭力迎合漫威的那一套老范式。
在《奇异博士2:疯狂的多元宇宙》中,由本尼饰演的斯蒂芬·斯特兰奇——也就是奇异博士,曾经是一个神经外科医生。他因一场车祸而肢体能力受损,却意外获得了神奇的力量。在一场噩梦中,他梦见自己努力将一个名叫阿美莉卡·查维兹的少女从怪物的魔掌中拯救出来。这场噩梦被证明是另一个现实世界——阿美莉卡拥有穿行于不同宇宙的超能力。
阿美莉卡向奇异博士介绍了多元宇宙的理论,而他也很快就得以亲身体会:医生克里斯汀·帕尔默是奇异博士的前同事,也是他的爱慕对象;当奇异博士作为宾客出席帕尔默的婚礼时,他看到一个怪物在曼哈顿市中心肆虐。奇异博士从典礼现场的阳台跳下,飞身投入战斗。原来,旺达·马克西莫夫(即绯红女巫)渴望与她在另一个宇宙中的两个儿子团聚,于是试图夺取阿美莉卡手中的超能力。她准备杀害这个女孩,并不惜伤害群众。奇异博士和他的长期盟友“王”、克里斯汀和阿美莉卡别无选择,只能踏入一场腥风血雨的战斗,挑战这位无所不能的女巫。
一路上,奇异博士遇到了许多其他漫威人物的挑战,尤其是一个名为 "光照会 "的秘密社团。这里的成员们佩戴名牌,甚至还有团建活动。这也不难看出该片的宣传用意。它成了漫威公司的电影、系列片和漫画的大杂烩——本片把这些内容全部设置成电影主干情节的一部分,试图为它们大打一番广告。这种商业骗局在《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就已初现端倪:影片结尾处灭霸的疯狂谋杀被证明是可以逆转的。当然,这种异世界的设定也为许多人气角色开拓了可能性,让他们有了更多潜在的属性和故事线。
然而,这种编剧策略,让故事无法充分描写主要任务。奇异博士、阿美莉卡、王和旺达变成了没有血肉的提线木偶,他们的行为被局限在狭小的场域,人性内在与外在的复杂斗争并没有得到充分展开。人物的对白要么冗长如谚语,要么死板如电报。动作戏场面是第一部《奇异博士》的一大看点,但在续集里,动作戏没有了曾经的激动人心,而只剩下了流于形式的回旋和变换。那些本应极具感情张力的宏大场面,看起来也显得简单和草率。
这部受漫威公司约束的低俗作品由杰出的恐怖片名导山姆·雷米执导。这是一件令人欣喜又沮丧的事。雷米的才华在电影后期部分得到了一定展现,却流于表层且十分突兀。影片中,作为一名穿行于多元宇宙之间的狂徒,旺达的杀戮之怒火是贯穿于整部电影的恐怖元素。但它被呈现得像是迪斯尼对家庭和母性的神圣赞美。雷米极具表现力的夸张艺术被淹没其中。
但影片里还是有一个镜头,传达了一种真切的惊奇感。你或许想不到,它很早就出现在了影片看似平平无奇的叙事片段之中。在市区与一只巨大的旋涡章鱼进行了一场打斗后不久,奇异博士和王在一家披萨店与阿美莉卡相会,在那里阿美莉卡详细介绍了多元宇宙系统。在这里,雷米的视觉才华得到了体现:充满惊奇的、曲折的特写镜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导演自身对共存的多个世界和角色多重身份的陌生感的迷恋。这个小小的场景几乎可以说是充满了蓬勃的想象力的杰作。
早些时候,雷米似乎就表示,他能制作的最具表现力和内涵的《奇异博士》电影应该是一部语言电影——一部关于超级英雄的谈话式电影,在质地和形式上类似于科恩兄弟和理查德·林克莱特的作品。
不过当然,迪斯尼并不会花两亿美元的资金去拍一部只在咖啡桌前谈话的影片。但那确实会是一部很好地展现超级英雄内核的电影。这样一部由谈话支撑起来的电影将证明,那些认真对待漫画故事的人在喜欢表演的同时也会喜欢单纯的讲述,热衷大场面的同时也能品味复杂的戏剧性,欣赏效果的同时也能看到背后的思想。
从那些为超级英雄电影的泛滥作辩护的批评家,到广大粉丝、甚至学者们,都认为漫画的特许经营是一种现代神话的建构。但如果这些故事是现代神话,漫威和DC电影旗下的故事应该欢迎大众自由地重新想象。但相反,企业工作室将这些故事转化为某种准宗教式的教条,假惺惺地借所谓版权之名,防止“异端”的重新诠释和创新——换句话说,就是在与粉丝之间筑起高墙。对这种流行故事所有权的垄断加剧了它们当下所体现的不自由的状态。观众们在被驯化。他们看到的不是艺术自然的样态,而是在层层商业操弄后的模样。只要电影公司将故事的控制权垄断在自己手中,他们对故事的解读就称不上是神话而只是教条;甚至算不上解读,而只是一种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