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明明大鱼大肉那么丰盛,但马有铁吃的是一碗白米饭配两个白馒头,他全程都没伸筷子去夹桌上的菜。
马有铁的三哥叫马有铜,按照“金银铜铁”的逻辑,也暗示有铁在他的家庭里的位置。
三哥的儿子要结婚成家,嫌弃马有铁和他们同住,所以三哥就师出有名地给马有铁相亲让其成家,其实就是想把他赶出去。
曹桂英同样被哥嫂嫌弃,她在哥嫂家的处境也非常糟糕,因为她给流浪汉一个馒头,就被哥嫂一顿毒打。
所以曹桂英和马有铁相亲时的两个人的状态是麻木、不吱声、任人摆布。
后来两人在一起后,桂英用草编了个驴,问有铁:“像我们家的驴吗?”
有铁看着草编的驴说:“还是草编的驴好啊,它不吃草也就不被人使唤。”有铁说的不是驴,是他自己。
桂英便说:“头一次来你三哥家,就记着他把驴打了一顿。我看你在后院心疼驴,给它喂苞谷……”桂英说的“头一次来你三哥哥”就是指他俩相亲那次。
桂英顿了顿说:“这个驴……这个驴的命都比我的好。”有铁听了什么都没说,但他擦了擦眼角,他流泪了。
这两个不被爱、被家人无情忽视的人之间有完整的情感流动,看到并看懂了彼此的内心,桂英明白有铁心里的苦,有铁心疼桂英的难。
一个人真正的可怜之处不是他过得有多惨,而是他心里的苦痛从未被看见。
爱是一种本能,但基于这种「看见」。
有铁、桂英的哥嫂都是“看不见”他们的,所以在家人面前,有铁和桂英是麻木、不吱声的。
02
爱,能让一个人活得像人
电影中有个小细节,私以为导演拍得极好。
收麦子的时候,有铁想让桂英帮他递几捆麦子到驴车上来。爱和被爱会让人有期待,让人觉得自己是个完整的人。
但是桂英力气太小,她努力了好几次都没能成功。有铁一下子就生气了,抱怨桂英说:“几捆麦子你都给我递不上来!……”
他跳下驴车后还生气地把桂英给推到了一边。这时镜头里出现了远处的一对正在合作着把麦子装车的夫妻。
这不是对比,而是一种彰显。
这是有铁唯一一次有情绪,也是桂英唯一一次闹小脾气生气。
桂英被有铁嫌弃了,她就生气不理有铁,有铁一路追上来想办法哄了好一会儿才好。
这就是正常夫妻间的吵闹。
要知道,有铁和桂英是长期被忽视的人,是麻木的,是默不作声的。他们之前都习惯了那种一味忍受不吭声的状态。
可是,一个正常的完整的人,就是有情绪的。
而且,一个人只有感觉到安全、知道能被别人看见的时候,才会有情绪。
所以有铁对桂英发火、抱怨,因为桂英能接得住;桂英也对有铁生气,因为她知道有铁在乎她、会哄她。
人们喜欢说,被爱才能任性。
是这样的,爱是一种安全感,是被认可,被呵护,让人活得像个人。
03
一个孤独的人一旦感受过爱,就再也无法忍受孤独了
给我最大触动的是,桂英去世后,有铁也死了。
电影结局虽然很隐晦,但是有铁应该就是死了,影片中有暗示。
最后有铁吃完鸡蛋躺在床上的时候,镜头里出现了麦穗的麦芒变化的过程。
结合有铁和桂英收麦子的时候,有铁给桂英一个成熟的麦子,麦芒的顶端朝向麦子这边的方向时,麦子就成熟了。所谓成熟了,也就是死了。
而且最后有铁卖掉了所有麦子,放走了驴……等等,都是暗示。
有个细节:
乡邻们对有铁说:“你现在房子也有了,粮食也有了,一个人轻轻省省地过也挺好。”
有铁一言不发,默默地走开了。
看到这里,我哭得最厉害。
对有铁来说,纵然有了房子、粮食,但没有桂英的地方,就不是家了呀。
没有见识过爱的人,不会知道那种星光有多美妙;
没有爱和被爱过的人,不会明白,冬夜里的一束等你回家的光就能驱走所有人生酷寒;
没有爱和被爱过的人,也不会懂得,一个孤独的人一旦感受过爱,就再也无法忍受孤独了。
爱让人充满希望,让人不畏惧困苦。
爱,不仅仅是付出或者得到;爱,更是一种动力,是一种关于美妙、温暖的创造。
有铁是一个温良的好人。
他明白,相比物质的短缺,爱的匮乏才是一个人最深的苦难。
有铁跟随桂英去了。
在这茫茫的人生荒原上,他俩是彼此的唯一。
说到苦难,难道只有土地上的有铁和桂英才有苦难么?
都市里奔忙的我们,难道就没有自己的困顿?
所以,在我看来,《隐入尘烟》不是苦情片,它讲的绝不仅仅是苦难,而是一种苦难里发生的美好童话。
傅首尔在《奇葩说》里有一个关于童话的论点,她说:
“很多人把童话理解为儿童,而我理解为最初的人,如果你经历现实的种种磨砺,再看回童话,还会相信它是真的,你就还是最初的那个你,你是一个多么幸福的人。”
有铁和桂英就是土地上的童话。
我愿意相信他们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