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入尘烟》没那么好,说好的一半是应声虫

电影圈总能给人惊喜,最近给人惊喜的无疑是《隐入尘烟》,它有两个逆袭:口碑从低到高,豆瓣的评分现在已高达8.5分,这个分数实在是高的离谱了;票房从伏到起,甚至还拿了几天单日票房冠军,一个文艺片,真心不容易。

但我的评价是,《隐入尘烟》从电影本身出发,配不上这个分数,配不上目前的赞誉。

有几点硬伤是不能忽视的。

《隐入尘烟》

首先,电影的节奏感很慢,它这种慢已经超越了剧情的需要,显得有些闷了。其次,电影的人物设定某些方面是不符合人设的,马有铁对曹贵英再好,他也只是一个农民,电影中,他说的话,做的事,更像一个哲学家。

而马有铁的殉情,更像夏天下雪,虽然震惊悲怆,撼动观众的心,但不符合规律。

那么《隐入尘烟》的出圈,是因为什么因素呢?我觉得更多的是它出现的时机,满足了观众某些情绪的表达。

《隐入尘烟》

这些年,无论是电影电视剧,讲农民爱情的几乎没有,更多的是都市里俊男靓女的爱情流水账。

这些男人女人,无论是底层的打工人还是商业精英,无不光鲜亮丽,活得潇洒自如,所以观众才吐槽,明明是个穷人的人设,但剧情的展现皆是有钱人家的孩子。

这就导致了观众的厌恶和反感,这种趋势并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常年累月,就最近播放的几部电视剧来说,《欢乐颂3》也好,《简言的夏冬》也罢,剧里有没有普通人的设定?有,但人家活得哪像平常人家呀。

《隐入尘烟》

电影电视剧追求的精致感不仅出现在道具服饰上,也附身在角色上了,这分明是本末倒置的事情,但众人都习以为常,并沾沾自得。

《隐入尘烟》以极其贫困的环境展示了另一个人群的生活世界,这个世界细究起来,离我们并不遥远。

于是我们惊诧了,感动了,流泪了,赞誉了。这是人性使然,而不是电影品质使然。

再说说爱情。爱情这种东西,无论阶层,无论古今,都在人类的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比重,但影视作品能把爱情故事说好的,寥寥无几,特别是关于最卑微的农民的爱情。

《隐入尘烟》

我们看惯了校园爱情、都市爱情、乡村爱情、贵族爱情、英雄美女爱情,冷不丁看到马有铁和曹贵英的爱情,我们又惊讶了。

这两个人,属于被社会抛弃的边缘人物,他们活得那么困厄,那么无奈,那么逆来顺受。而结局又是如此的令人惶然。

曹贵英死了,死得极其突兀;马有铁死了,居然是殉情。

管不了剧情合理与否,单就两条人命的逝去,就足够让观众心痛了,于是,我们的同情心更加泛滥起来,我们流泪,我们鼓掌,把电影的声势再推上一个高潮。

这不是要批判《隐入尘烟》,在中国的电影类型中,我更希望多一点类似的多元化的电影,但不是类似的审美取向。

电影有其艺术性,不能因为观众情绪的推动而导致电影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太得不偿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