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威尼斯电影节速递:600镑的布兰登费舍表现惊人

《鲸》

达伦·阿伦诺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黑天鹅》、《梦之安魂曲》导演)执导的新片《鲸》(The Whale)改编自塞缪尔·亨特(Samuel D. Hunter )创作的同名戏剧。本片中,由周洪(Hong Chau)扮演的护士莉兹主动地照料好友查理(布兰登·费舍Brendan Fraser 饰)。查理身体重达600磅,患有抽搐,血压更是高达238/134。

由于布兰登·费舍本身的体重远没有600磅,他在拍摄中需要穿戴大量的假体,以真切地演绎好查理这个角色。围绕一个600磅重的男人拍摄的电影应该绝无仅有了。而且,出于健康考虑,应该也不会有导演真的在片场用一个血压238/134的演员吧?

《鲸》这部电影十分打动我。查理的故事并不是本片的全部,但影片通过对查理周一到周五的生活的忠实记录,清晰地展现了他是如何一步步发展成电影中这种状态的。该片接近舞台剧的呈现方式,这或许是导演用过的最简单的讲述手法——不过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影片开始没多久,导演的意图就已经很明显了:不同于他的其它作品,这次他想以一种朴实的方式,带领观众一步步往前走。

《鲸》披着特殊题材的外衣,实际上讲述了一个有关人与人之间的误解与心碎的故事。影片的人物与故事彼此交织:除了与查理联系紧密的莉兹,还有一名年轻的传教士(泰·辛普金斯Ty Simpkins饰),他在查理发病期间拜访,救回查理一命;查理的女儿(萨迪·辛克Sadie Sink饰)是个性格暴躁的少女,因为害怕自己被遗弃而异常感到愤怒;查理的前妻( 萨曼莎·莫顿Samantha Morton饰)出现在影片后期,带来了一个满是问题的、颇具隐喻意味的手提箱。

查理在人生失意后暴饮暴食,一步步走向堕落。他对身边的人重复得最多的话就是“对不起”。费舍的表演也相当令人惊叹,完全颠覆了他在《众神与野兽》中塑造的形象。他有权担任起这个角色吗?我想是有的。电影中的查理一直是一个“大个子”;而费舍自己在经历了一些生活创伤后,身材也经历了发福。《鲸》这部电影对于阿伦诺夫斯基和费舍都是颇具冒险精神的一次探索。我想,我为这部电影流的泪便足以证明,这些风险都是值得的。

《理查德·哈里斯的鬼魂》

由艾德里安·西布利(Adrian Sibley)执导的纪录片式电影《理查德·哈里斯的鬼魂》(The Ghost ofRichard Harris)可能是所有电影迷都很期待的一部作品。著名演员哈里斯与其第一任妻子伊丽莎白育有三个儿子,且都从事艺术相关的工作:大儿子是演员,二儿子是导演,小儿子是演员和音乐家。他们在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都充当着旁白。此外他们也会出镜,带领观众参观他们父亲生前在伦敦的酒店套房和存放着他个人物品的仓库。

许多在哈里斯生前与其有联系的重要人物都有在影片中出现。例如《角斗士》(Gladiator)的主演拉塞尔·克罗Russell Crowe)、《凤宫劫美录》(Camelot)的主演凡妮莎·雷德格雷夫(Vanessa Redgrave)和歌曲《麦克阿瑟公园》(McArthur Park)的作者吉米·韦伯(Jimmy Webb),他们为电影贡献了尤其生动的回忆。西布利重点刻画了哈里斯对待表演的认真。我在观影时也无形中学到了很多。对于哈里斯的代表作——意大利电影大师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执导的《红色沙漠》(Red Desert),影片并没有花很多篇幅。但其从整体上呈现了哈里斯在60年代对电影工作态度的演变,并切实地展现了其表演上的过人之处。这些都让我对于哈里斯在《红色沙漠》中的表演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亲爱的别担心

奥利维亚·王尔德Olivia Wilde)导演的电影《亲爱的别担心》是一部反乌托邦的复古讽刺片。该片的前期宣传可谓是赚足了眼球。但在电影的首映新闻发布会上,王尔德似乎生怕给记者留下好印象。她对某些问题含糊其辞,在影片担任女主的弗洛伦斯·皮尤(Florence Pugh)更是放弃了出席。总的来说,这场威尼斯电影节应该没达到导演所期待的效果。电影首映结束后的掌声寥寥,比我在任何电影节听过的都要少。王尔德的名字最后出现在荧幕上时,观众也并没怎么捧场。

《亲爱的别担心》已经成了口诛笔伐的对象,当然我不喜欢这种现象。但很遗憾,即使这部电影没那么糟糕,它确实也没好到哪儿去。人们一般认为“导演主创论”就是要导演在电影制作中发挥首要的创造作用,可事实上并非如此。相反,它强调的是导演能够具有自己的风格,将其个性融入他们的电影中。

就这方面而言,《亲爱的别担心》真的是妥妥一部“导演主创”的作品,贯穿了王尔德在采访中展现出来的一系列个人特质。譬如:自大(充满爹味的说教);没有幽默感(讽刺不等于有趣,这部电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傲慢(影片对于种族议题的处理是很愚蠢的,唯一有台词的黑人女性还沦为了殉道的道具);华而不实(影片里堆砌着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桥段,很明显王尔德单纯是在炫技罢了);等等。

另外,为了服务于不同的叙事目的,影片的叙事风格在不停地切换。这种手法可能成就了罗德·塞林(Rod Serling)的《夜画廊》(Night Gallery),但当运用到这部长达近两个小时的电影的时候,就显得不那么合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