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入尘烟我》女主角海清
卢立锋
甘肃导演用一部电影《隐入尘烟》把甘肃卖了,甘肃网友却说说拍的很真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在河南是件不可想象的事情:你怎么可以出卖自己的家乡?!
河南人信奉“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母亲再丑都是生养自己的人,是坚决不能嫌弃的,因为家再穷,家中的狗都不会因为家穷而跑掉,言外之意,嫌弃母亲长得丑的人还不如一条狗。
河南人还信奉“家丑不可外扬”,就是家中的丑事不可以让外人知道。
由“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和“家丑不可外扬”作为为人处事准则,把家乡的贫穷展现给外人,就是自揭伤疤,犹似伤口上撒盐,属于“儿嫌母丑”的猪狗不如的人才干的事情。
要强是河南人的本性。
河南人可以穷,可以穷到提不起裤衩,但河南人绝不会见人就说我没穿裤衩!
河南人认为,没穿裤衩就没穿裤衩,别人看不到,你就不能见人就诉苦自己没有穿裤衩。如果为了证明自己真的没有穿裤衩,再把外面的裤子脱下来给人看,让人确切知道自己真的没有穿裤衩,那是犯贱!是不知道没穿裤衩丢人!河南人认为没有必要把穷说出去以博得别人可怜。
河南人爱面子,“讲排场”是河南人的重要的一个特征。河南人绝不会自己承认自己低人一头,绝不自认为自己是孬种!
玻璃大王曹德旺讲他小时候的事情也是他成为亿万富豪之后才说的。他说小时候没吃的,他的妈妈把花生壳捣碎当粮食吃,吃下去人的胃疼得要命,但曹德旺的母亲却给曹德旺说,这事不要说给别人听!
曹德旺是福建福州人,福建人的先辈大多数是从中原迁过去的河南人,福建就是有福的人去建设的意思,所以福建和河南在饮食、文化、风俗习惯、人生信仰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虽然时光荏苒,但,一辈一辈流传下来的带在骨子里的东西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曹德旺的母亲这种隐忍与自强像极了河南人的品格,按曾国藩的话说就是:打掉牙齿和血吞!
毕竟,牙齿被打掉是件很丢人的事情,自己发奋图强就行了,没必要像祥林嫂一样四处张扬,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牙齿被打掉了。
年轻时一次在外面吃早饭,小笼包刚端上来还没吃,四个陌生人也进了早餐店,点了饭后他们就开始河南人长、河南人短地诋毁河南人。他们不认识我,我也没说话,他们不知道我是河南人。
听他们诋毁河南人,刚上来的小笼包子我刚咬了一口。我随即吐掉嘴里的小笼包,把筷子狠狠地摔在盘子上叫老板结账。付完钱,我骂骂咧咧地走了,做好了随时可以干一架的准备。或许是气势的原因,自我摔筷子开始,那四个人直到我走出早餐店都没人再说一句话。
我知道这样做显得我素质不高,也可能会因此与人干架,但,素质好与不好已经不是我考虑的事情,我要考虑的就是,请不要诋毁河南、诋毁河南人,因为河南是我的故乡,河南人是我的老乡!
话说回来,如果河南的导演看到类似《隐入尘烟》会怎么做?
他会把剧本撕了!
河南籍的导演宁可不拍,也绝不自揭河南的伤疤。
有伤疤在河南人心中不是什么值得张扬的事情,虽然谁还没点伤疤。
所以你会发现,《1942》是北京的导演拍的!虽然反应的是解放前的事情,但,在河南人心中,解放前的河南也是自己的河南!
河南人不会叫苦连天说自己穷,也不允许别人说河南是个穷地方,哪怕河南真穷!(河南好像不穷,2021年河南GDP排在全国第五位)。
河南人认为,我穷是我的事,我穷,但我不说,我说出来让别人知道我穷,我就是没出息的窝囊废!
我可以穷,但我不说,更不允许别人说我穷,因为那是挑衅,是要打架的前奏!
据说以前深圳招工时不要河南人,作为河南人我能理解真实的原因:不是河南人坏,是河南人在面子面前不会向人低头,如果在面子上伤害了河南人,那么,河南人是不在乎经济上的损失的,他可以把你打到住医院。不把钱放在第一位的河南人,让再高明的管理者都头疼,因为在面子和钱需要牺牲一个的时候,河南人会选择面子。当一个人不患得患失于钱上的时候,是很难管的!
这些例子都是河南人为了面子绝不会自揭伤疤的例证,也是《隐入尘烟》永远不会被河南的粮食养大的导演去拍的主要原因:丢不起那人!
你可以反对,也可以不服,河南人是那样地热爱着自己的家乡,无论贫与富,无论荣与辱,都不忘自己是河南那方水土养育长大。哪怕给河南争不了光,也绝不故意给河南去丢人!
穷不可耻,把穷扯成大旗去张扬才叫可耻,《隐入尘烟》的甘肃籍导演如此张扬贫穷、放大贫穷,还一下给张扬到国外,真的不知道他到底想让谁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