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 其实我叫爱国者

如果你对攀登珠峰心生向往,就一定会去看这部电影。攀登者,仅仅这三个字就引人无数遐想,海拔八千米的严寒,稀薄的冷空气,几个登山队员正步履维艰,每一步都要一步都不能错,错一点都会酿成大祸,这是对意志的考验,是一生中难得的极致体验。

我去看这部电影,就是为了看登珠峰是什么样的,我也相信很多人是和我一样的期待。然而这电影对于登珠峰,提及甚少。它不应该叫攀登者,应该叫爱国者。

剧中的爱国情怀确实让人感动,然而只靠爱国情怀,是撑不起一部关于攀登的电影的。

我来说说我看到的几个问题,都是细节问题,很让人无语。

1、寒冷地带,说话都没有哈气

珠峰上,海拔高,气温低,晚上能达到零下四十度,但队员们说话的时候,一点哈气都没有,让人觉得根本不是在山上,就是在片场。

2、高山上没有高原反应

去过西藏的人会知道,海拔三千米之上,氧气稀薄,人会感到头晕头痛,恶心乏力,这就是高原反应。而海拔8000米的空气中,氧气含量是平原地区的30%,任何人都会感到强烈的不适,甚至神志不清。

因此,高原反应也是攀登珠峰最危险的障碍之一。

电影对于高原反应,只字未提。就算登山队员受过专业的训练,也会不同程度地受到高原反应的困扰,可惜电影对此毫无展现。

3、暴风雪中举步维艰,怎能飞行自如?

剧中有一个情节,吴京带领一队人马夜间攀爬,半路遇上了暴风雪,几个队员差点被风刮下山。吴京用一根绳子套住一块巨石,固定了梯子,一队人藏在巨石后面,得以保命。

看着惊心动魄,可行动困难系数太大了。暴风雪的夜晚,伸手不见五指,两米之外人畜不分,互相说话根本听不见,这些,电影中都没有体现。

4、国家登山队,是否受过急救训练?

剧中一个情节,吴京在雪中昏迷,队员把他从雪中拽出来,进行心肺复苏抢救,把他救活了。但是他做心肺复苏的动作,频率,全都不符合国际标准,按照他那样,五秒钟轻轻按压一下,是很难把人救活的。

受以上问题的困扰,我观影时没有任何沉浸感,只觉得漏洞百出。或许这也是《攀登者》票房难敌《中国机长》、《我的祖国》的原因之一吧。

做事一定要琢磨细节,你忽略的细节,别人其实都看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