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拍烂的题材, 这次戳到我哭

大多是关于负面的。

如何如何地让人身心俱疲、遍体鳞伤,又如何如何地成为终身阴霾,挥之不去。

惊悚标题看多了,便有些意气用事,总把事情全往坏处想,戾气很重。

但其实,「原生家庭」本是个中性词,客观陈述,没什么褒贬。

有坏,自然也会有好。

而今天,鱼叔要说的这个「家庭」,就充满了温情——

《这个男孩必须被释放》

Der Junge muss an die frische Luft

这个译名太糟糕了。

一看以为是什么沉重的战争片或压抑的惊悚片。

但其实,这是部温柔阳光,直戳心坎的暖片。

故事改编自德国著名喜剧演员哈佩·柯克林的畅销自传《需要透透气的年轻人》

由德国知名女性导演卡罗莉内·林克执导。

其代表作《何处是我家》,曾在2003年拿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探讨家庭,是她一贯擅长的。

虽说是自传,但却跟大部分惊心动魄轰轰烈烈的传记故事完全不同。

既没有《波西米亚狂想曲》里,弗雷迪的大起大落颠沛流离;

也没有《火箭人》里,埃尔顿童年的不堪和心酸。

这个故事中的主角彼得,既没有不幸,也没有不甘。

他的童年很幸福,像每个平凡人一样,甚至比大部分普通人还要更幸福一点。

父母感情和睦,长辈们也是相处愉快。

一家人笑笑闹闹,和和美美。

偶尔遇上街头的小混混,彼得也不会孤立无援,只要大叫一声哥哥的名字,哥哥马上就会过来替他撑腰。

转学的时候同学们看他胖胖的,有孤立他的意思。

彼得也不示弱,用自己的高情商和好性格迅速化解问题。

家庭和睦、有人撑腰,性格纯良,有这三个要素,一个孩子童年的快乐也就有了基本保障。

就是这么一个开心果,生活在童话一样的世界里。

但童话故事总是短暂的。

人有生老病死,变故随之而来。

先是彼得的姥姥得了场重病,去世了。

紧接着,彼得的母亲因为手术失败而失去了嗅觉和味觉,整个人陷入抑郁。

不久之后,便自杀了。

整个家庭的氛围就这样陷入低谷。

而整部电影,讲的就是彼得通过拼命搞笑来力挽狂澜。

说起来,就这些内容,真有点平淡。

可就是这种平淡却看得人想哭。

母亲患病,心情不好,暴躁之下莫名其妙地打了彼得,打完又觉得愧疚,自己哭了起来。

彼得不仅没怪母亲,还花样百出地扮丑逗她笑。

母亲去世后,有好事的亲戚给他父亲介绍新媳妇。

彼得远远看着,镜头也是小孩子的视角,看着成年人的暧昧,忽明忽暗,让人觉得很不舒服。

女人走了,彼得奶奶呵斥介绍人,气氛凝重。

而目睹了这一切的彼得呢?

只见他从房间里扭动着腰身晃了过来,手上夹着烟,身上穿着豹纹虎皮,嘴上还涂着乱七八糟的口红。

念念有词,全是刚才那个女人说过的话。

说着说着,还顺手一撩外套,把胸脯露出来一半。

这一下,大人们全笑了。

事情也就这么过去了。

越看到后面,鱼叔就越感叹,彼得分明就是个天使嘛!

保持乐观,善于隐忍,注重观察,时刻为人群带来欢笑。

怎么会有这样的小孩呢?

或者说,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呢?

但仔细想想,问题的答案其实全埋在电影里了。

彼得刚刚转学过来时,同学们不带他玩,他便一个人讪讪地回家。

一抬头,姥姥叉着腰在家门口等他,看他不高兴,便大声说:

「喜欢马不?姥姥给你买匹马!」

一下就吸引了所有小孩,全都缠着彼得一起去马场看他骑马。

彼得也喜欢听大家笑声,便在骑马时故意出丑。

新环境里陌生窘迫的问题,姥姥起了个头,其余的也都迎刃而解了

家庭派对上,彼得为了逗笑把自己打扮成公主。

结果有些大人也没点界限和脑子,笑嘻嘻地过来说他是女孩,说他长大会变成美女之类的。

这种话,小男孩听了当然不高兴。

彼得也发脾气了,把假发套摘了往地上一扔,大喊:

「这又不是真头发,我是假扮的啊!」

所有人都愣了,现场一下子陷入尴尬。

这时,在一旁配合着扮演蘑菇的母亲也一把摘掉了自己的头套,佯装赌气地说:

「我这也是假的!我才不是蘑菇呢!」

这一个微妙的处理,把彼得的发怒变成了玩笑。

让说错话的大人,和发了脾气的孩子,都化解了尴尬。

后来,彼得的姥姥去世,母亲病了,家庭氛围一度陷入紧张。

可即便如此,彼得仍是幸福的。

姥爷主动提出要带彼得出去玩了两周,为的就是让彼得避开当时情绪低落的母亲。

为的是想要保护他。

后来回家,母亲还是哭唧唧的样子,姥爷便发怒了,大喊:

「彼得已经两周没回家了,你们至少对他笑笑吧!」

讲到这里,「怎么会有彼得这样像天使一样的孩子」这个问题的答案,想必大家也找到了。

那是因为,所有人都爱他。

前段时间,鱼叔介绍过一部日本丧味青春片《我们都是小僵尸》

又名,《爸妈死了,我却不想哭》。

里面的孩子之所以变成了「僵尸」,是因为他们就生长在麻木冷漠的环境里。

有的是父母感情不和,有的是父母常年缺席,有的是家暴霸凌,有的是遭受过度打压和贬低。

各有各的不幸。

承受着人性负面影响的孩子,就像成长在毒气里的花,同样是生命,也同样是美丽的。

但他们的美往往阴郁,麻木,百毒不侵。

而这个故事里的彼得就不一样了。

他之所以是天使,是因为他从始至终都生长在天堂里。

虽然这个天堂中也有离别和遗憾,甚至还有偶尔挨打的时刻。

但不容怀疑的是,这个世界里没有一个人不爱他,并且没有一个人不是尽其所能无处不在地爱他。

被浓郁的爱意浇灌的孩子,不芳香都难。

人生有了和谐的底色,后来的一切都是好上加好。

爱意的包裹可以让人成为俯瞰人间的天使,因为胸口储藏着足够多的光明和温暖,自然也愿意向外散播欢乐。

而无奈的童年却让人成为卑微求关注的乞丐,他们的胸口空荡而冰冷,想要抓取一切的爱来填补这个缺口。

反反复复,上下求索,可想要的却始终得不到。

每个孩子长大后对待世界的方式,正是学习自小时候世界曾经对待他/她的方式。

在这星球上,曾经发生,正在经历着无数段人生。

管他有多少弯弯绕绕,讲了多么曲折离奇荡气回肠的故事,但归根结底,都是关于爱。

永远是爱。

被爱过的和没被好好爱过的人生就是天差地别。

而见过爱的人和没见过真正的爱的人所看到的人间,也一定是不同颜色。

这是规律。

因为爱是人间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