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手找不到对象决定上岸改行, 参与修复电影《开国大典》

最近,开国大典和4K修复频频成为热点,1989年电影版《开国大典》也经过4K修复,定档10月。国内的4K修复行业刚刚起步,还需要善于接受变化,善于接受新技术,并且真心喜欢它的年轻人不断加入。

最近,开国大典和4K修复频频成为热点。先是电影《决胜时刻》上映前夕,片方发布了一组开国大典历史影像经过修复后的彩色4K画面。不久后,中央档案馆首次公开了12分钟珍藏版开国大典彩色影像,这是以俄罗斯联邦档案部门提供的开国大典彩色影片为基础剪辑制作而成。而1989年电影版《开国大典》也经过4K修复,定档10月。

电影《开国大典》时长171分钟,共有1082个镜头、24.7万帧画面,40人左右的修复团队耗时40天修复完成。30岁的孟宪迪就是修复团队的一员。

初见孟宪迪时,他正在修复一部老电影。“绿色的是因为伤到了乳剂层,白色的是伤到了片基层。” 孟宪迪操作着鼠标,通过软件借鉴前后画面,自动修复这些绿色和白色的“脏点”。不过对于移动的、胶片断裂的、甚至缺失的画面,不仅工作量大增,而且对修复经验,绘画基础、艺术理解能力等都有一定要求,初级修复师孟宪迪还做不到。

2017年,落日余晖下,孟宪迪所在的货船经过苏伊士运河。

不过相比其他4K修复师,30岁的孟宪迪算是人生经历最丰富的了。“经过索马里海域时,前后的船都遇到了海盗,就我们没有。”刚刚修复完电影《开国大典》的小伙子们,终于能够放松下来聚在一起,听着孟宪迪分享自己做水手时的经历。

职业学校毕业之后,孟宪迪没有按照所学的铁路信息专业去找份对口的工作,而是选择了参军入伍,成为一名陆军战士,两年后退伍就上了船,在远洋航运公司做了三年的水手。

2015年,孟宪迪停靠日本时的留影。

“做水手比较枯燥,因为船上人就那么几个,空间也比较小。”每次出海时间都在一两个月,好处是能游历不少国家,亚洲沿岸国家、地中海沿岸国家、俄罗斯、美国、阿根廷等等,孟宪迪都去过,这也成为他身边的这些九零后修复师们非常好奇。

孟宪迪深知在海上漂泊几个月的酸甜苦辣咸, “快三十了还没有成家,家里着急,还有就是海上飘得太久,上岸没有转行空间。”孟宪迪去年下船后,便决心上岸发展。

孟宪迪去学了一段时间的影视后期,这是他的第三次转行。而立之年的他,选择一个行业稳定下来,显得尤为迫切。虽然早先时候他就看到了关于国内电影4K修复的新闻,觉得这个行业“高不可攀”,但当他看到了现在这家4K修复公司的招聘时,还是毫不犹豫投了简历。没想到,他被录取了。

《开国大典》4K修复期间加班是常态,修复师常常在公司沙发上休息。

这个公司尽管已经成立三年了,但是人员流动很大,“这份工作,坦白说,不喜欢的人干不了。”24.7万帧画面,40人左右的修复团队要在40天的时间内修复完成。这段时间里,枯燥的重复动作、反复尝试新方法,都在时刻进行,加班甚至通宵都成为常态,团队的耐力和能力都经历了一次大考。

赵民亮和孙成硕是大专同学,两人都是20岁出头、学的是汽车工程。一年前,通过老师的介绍,他们来到这里,成了4K修复师,在此之前,他们从未听说过这个职业。

“还挺好的,这些电影都着各自的情怀,很有意义。”赵明亮和孙成硕在这次《开国大典》修复中,各自承担了2万多帧的修复工作。他们算是公司修复师里的“中坚力量”。

白绍帅是公司里唯一的00后,只有19岁,因为学的是计算机技术,所以也就来到这家公司实习,现在是第三个月。90后的江华是修复师里为数不多的女生,也是因为学的软件测试,所以就找了这份离家比较近的工作。

相较于初出茅庐的九零后和零零后,在4K修复上,孟宪迪只是个新人。老电影胶片修复工作,不仅仅是在电脑点点鼠标这么简单。经过胶片清洗、胶转磁、4K数字修复、调色、合成等步骤,这些过去的胶片资料才算获得了新生。

经过短暂休整,孟宪迪和团队又开始了第二部电影的修复工作。

刚入行的孟宪迪这次完成了4000多帧的修复任务,相比于团队里修复师,这个工作量算是少的。“任何一个行业都可能面临吃青春饭的问题。”孟宪迪觉得一个行业的经验同样重要,而立之年的他虽然感到着急,不过看好4K修复这个行业,成为他继续下去的动力。

4K修复知名度增加,最近到这家公司参观洽谈的人增多。

近些年《英雄本色》《泰坦尼克号》等一批影片以4K修复版的面貌重登院线,掀起了怀旧热潮,长影厂已有1000多部修复电影,但国内的4K修复行业只能说是刚刚起步。这个新兴行业,还需要那些善于接受新变化、新技术,真心喜欢它的年轻人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