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号猛夸, 口碑成渣, 「上海堡垒」撕下电影自媒体大号的遮羞布

《上海堡垒》凉了,凉透了。上映第一天,豆瓣评分从4.2一路跌到3.4,速度之快,已经不能简单的用震惊二字形容。连一向宽容几乎什么片子都8~9分的淘票票和猫眼,也罕见的仅有6分出头。

票房方面,上映首日周五没能过亿,第二天周六单日票房断崖式下跌至千余万;同时受口碑影响,排片比例也被院线进一步压缩。这走势,大局已定,无力回天。

可就在它上映几天前,《上海堡垒》放开了一波媒体点映,随后各大电影自媒体公众号就开始了花式吹捧。如果说,《上海堡垒》的烂让人大跌眼镜的话,那这些大号的吹简直可以说让人大开眼界。

这部号称筹备6年,投资3.6亿,顶流明星鹿晗、大众女神舒淇领衔主演,要接棒《流浪地球》的科幻硬核大制作电影,为什么会在电影自媒体和普通观众中的评价反差如此之大?有一点是肯定的:这显然不是口碑两级分化。豆瓣近9万人打分,好于2%的科幻片,好于0%的爱情片,这是一边倒的差评。

那么,是这些自媒体大号集体眼瞎吗?显然也不是。这些大号以及背后的写手,向来是以专业、客观甚至独到、辛辣自居。这样一部老百姓用脚投票都显而易见的烂片,他们怎么可能看不出来呢?说来说去,吃瓜群众也都明白,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这也早不是什么秘密。但新媒体作为电影宣传的必备一环,尤其是流量变现的重要一步,确实无可厚非,参与到电影营销活动也并不见得是什么坏事。

其实,从某些号提前发出的文章标题和内容,多少是能看出对这部电影质量隐约担忧的端倪。比如,圈内头部大号sir电影上映5天前的文章《国产科幻,看这儿还有个不认命的》。文中基本没提电影质量到底如何,而是从对导演访谈的角度,讲这部电影的创作有多难。

而公号影探的《1300天筹备,6年完成,国产科幻这一炮能响吗?》和猫眼官号影视怪蜀黍的《国产科幻,它能接棒《流浪地球》吗?》标题就是个开放的问句并未下结论,但内容还是尬吹。可以说,这些号还是相当鸡贼的。

而另外的一些大号,从标题就开始吹,比如独立鱼电影的《国产科幻,炸出了另一条路》,第十放映室的《[上海堡垒]:星空与热土》,虹膜的《中国科幻电影的第二步,总算迈出去了》。而且不难发现,这些号吹的角度也几乎一致,那就是特效、场面和科幻题材。而关乎影片质量更重要的剧情、表演、逻辑等几乎只字未提。可以想见,写手们面对这样一部他们自己心知肚明的电影,掂量着片方投来的红包,硬着头皮也要把接下的单做完。这一部《上海堡垒》,把这个行业圈子里自媒体的遮羞布也撕了下来。

曾几何时,电影票房财大气粗的资本可以主导,粉丝众多的流量明星可以主导,网红大IP可以主导。后来这些在独立自媒体的不断出现、发声、引导之下渐渐不管用了,片方就开始把宣发的费用投向了这些自媒体意图带动民意。可现实的闷棍再一次砸了下来。事实再一次证明,只有影片本身质量过硬,才是无论口碑还是票房获取成功的唯一路径。

票房破30亿跻身国内影史第七、豆瓣评分8.6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就是最好的例证。

这次,受伤的除了片方,还有这些自媒体。虽然大家都要生存,但这样的吃相多少有些难看,你们遭受到的非议,也算是咎由自取。当然你们钱赚到了,也可以继续沾沾自喜。但以后再标榜自己的独立性时,希望你们是摸着良心说的话。

我的建议,要么就向观众坦诚自己资方或片方的位置身份,这样大家都能理解,卖什么吆喝什么无可厚非。要么在确定接单之前先把电影看完再做决定,继续保持一个独立的视角和身份,挺直自己的腰板,影片不好就别接了,影片好接了也心安理得。

最后,还是要佩服下影评自媒体界的清流。至少在这部电影的评价里,桃桃淘电影、亵渎电影,以及众人仰慕的周黎明老师都给出了客观中肯的评价。没错,就是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