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的童年:击溃成年人的内心,周轶君扒开伤口又带你「修复」

幼儿教育一直是个大问题,从前人关心孩子吃的好不好?

现在人关心我在孩子面前说的教育言论好不好?

朋友圈生了孩子的朋友大多数是分享孩子成长的喜悦,晒画画,晒下午茶,晒孩子和父亲的甜蜜时刻。

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虽然不至于去找个咨询师,但是爸爸妈妈们手机里有关孩子的微信群,微信文章不知道收藏了多少个。

而在微博,一些不容易被熟人看到的社交平台。中国新时代家长们的焦虑一览无余。

有父亲抱怨自己很想做个好父亲,可是上班搞定职场社交,下班他搞不定微信群的家长社交,孩子老师已经有孩子妈妈去联系,而自己也明白父亲应该多参与孩子的成长。

但是男人之间的竞争真的太残酷。

孩子,爸爸真的要被难哭了。

如果说爸爸关心的问题比较实际,那妈妈们关心的问题则更加深远,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的纠结:

如何同孩子进行正确的沟通,父母如何制定教育方法,针对这些问题,70后美女妈妈周轶君(圆桌派、铿锵三人行,凤凰网、新华社战地记者。)

由她而起,有了这部高评分好高口碑的纪录片。

[ 他乡的童年 ]

周轶君走访五国,探访优秀学校和拥有耀眼成绩的儿童教育实干家展开讨论。

她多面角色去感受不同国家已经赢得成功的教育理念,在这个过程中她是谈话间有的放矢,知识渊博的学者。

同时,她也是一位为了孩子得到正确培养而认真倾听的普通的母亲。

1

“捣蛋”的校长,团结的孩子

这部纪录片名叫《他乡的童年》,看完全片,我的理解是不管观看的人有没有做父母,有没有想法成为父母,这部纪录片都值得一看。

优秀的,温暖的童年应该是什么样?五个国家,多个儿童教育实干家,给我们展现了原来童年没有教科书,正能量的童年也可以是自由自在,多姿多彩。

《他乡的童年》第一站是日本,拍摄地点是一个“网红”幼儿园。

曾经因为让孩子冬天裸身运动上了各国新闻:

虽然只是幼儿园,可是这所幼儿园的校长把教育幼儿当成了一件天大的事,在意的态度好像来这里上学的孩子们以后都是增强国力的栋梁。

这家幼儿园第一大特点是从环境设计出发,幼儿园的设施都别有玄机。

例如无隔断的圆形设计,没有各种遮挡,也没有规整的绿化带设计,草坪就是让孩子们上脚踩的。

这和中国校园里的喷泉,栽树栽花,踩草坪扣分完全不同。这所日本幼儿园明显是把日常来上课的孩子当成了最重要的客户,而不是偶尔来学校参观的成年人们。

日本这样以秩序著称的国家竟然从幼儿园摘除了形式主义,这份理念让人惊叹。

这所幼儿园为了贯彻他们自由的理念,还从多个设施与活动中入手。

有很多人其实在看孩子们在草坪上乱跑大叫就很不适应,各种焦虑儿童们会不会跌倒,哭泣。但纪录片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当然有摔倒的,但是孩子摔倒后很快就爬了起来,或者有另一个可爱的小豆丁把他拉起来。

这所幼儿园的孩子们的表现格外配合校长的“哲学治园”言论。

小豆丁们真的那么聪明吗?

为什么我们印象中,像纪录片里那样身高的幼儿是讲不听,哭闹,在地上打滚呢?

校长,接下来的做法,更让我佩服,这个日本男人是把孙子兵法,商战都用在对付幼儿身上了吧?

礼仪从小抓起,大家都会,所以你也会。

不能因为年龄小,就放任人性的自私与恶。

水龙头设计的方法别说幼儿了,就是成年人也从这一段里学到了礼教的核心,便利他人,最终也是便利自己。

如果大家都想要便利,先从自己做起,那么集体就约定俗成,有了所谓规矩、礼仪。

除了这些规则大道理,纪录片里幼儿园的校长还时常去锻炼孩子们的「自保能力」。他安排在学校用餐的孩子和吃便当的孩子坐在一起,让孩子们自然分享食物,他还会抢夺孩子们的食物,而这些小豆丁直接挥手或怒目而视。

周轶君开玩笑说,这个幼儿园里小朋友表现的都很好,校长倒是幼儿园里的坏孩子,一直在做各种坏事。

校长的各种“捣蛋”行为背后,就是破坏规则,激发孩子们除了遵守规则,还要学会团结,一起维护规则,孩子们自然成了好朋友,并有了集体的概念。

孩子们虽然身处幼儿园,却提前感受了一把社会。

如果家长不在身边,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应该怎么做?

独立教育,从幼儿园做起。

《他乡的童年》只是日本这一集,就让观众豁然开朗,我们中国的孩子不是娇气,也不是垮掉的一代,生在福中不知福,孩子的“低智”大多是教育者用自己的主观意识去纵容。

我们,对待宠物的开智尚且抱有期待,可是我们对待幼儿时,竟然想当然的把他们当“废物”。

直到今天中国都有家长面对孩子“我是从哪儿来的?”的问题,依然觉得难以回答,网络上有多种适用儿童的解释视频不用,仍然回答孩子:“你是垃圾桶”里捡来的 。

其实,社会在发展,孩子也许连人流都隐隐约约明白了,部分家长的行为实在令人羞愧,成年人的低智配不上新生代的孩子。

是我们把孩子想傻了,教傻了。

制定了规则的大人,第一学会的便是提醒自己在规则之内:

适时放手。

幼儿园园长用来自省的手书

2

快乐学习,怎样才能做得到

《他乡的童年》第二集是芬兰。如果说日本幼儿园胜在有个研究哲学的园长,那么芬兰就是保护孩童的教育「理想国」。

首先,芬兰的教育体制,政府大力支持,芬兰做教师门槛高,要求高学历,高素质,教师们五年就大幅度涨薪一次。

这样特殊的教育体制,导致芬兰人心里真的做到了:贫富不重要,聪明很重要,但是快乐才最重要。

日本人对小孩的「无为而治」已经有点让中国人心中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的观念动摇。

芬兰整个国度对儿童高度保护尊重的意识,刷新了中国纪录片团队的认知。

芬兰小孩没有繁重的作业,他们学画画,学音乐,老师只要他们做自己,都不设标准考核,也就是说芬兰的学校没有考试

并且芬兰严格规定:不可以用任何形式伤害孩子

违反者将被芬兰儿童保护部门带走调查。

在这里,周轶君作为成年人由衷的羡慕芬兰人的童年。

其实,周轶君本身如此优秀,她的履历上网一搜,是耀眼的女性。

但是她童年也是遭受「打击教育」长大的。

所谓保守的,害羞的亚洲人,背后是童年的委屈往肚里咽。

想一想,周轶君童年时不知道未来的她会有所成就。当她是个小女孩的时候,喜欢用言语打击她的父母,从某种程度上多次扼杀一个优秀的学者。

父母不是助力,而是绊脚石。

多么讽刺?

周轶君越来越坚定自己拍摄这部纪录片是正确的,茫然中,震惊中,成年人修复自身,也许还找不到一个标准答案,但是至少看过“爱的教育”后,会警惕,自己不要重复针对儿童的伤害。

3

我们培养了很多听话的“老实人”?

一面看这部纪录片,我一面在反思。反思自己的刻板思维,也反思自己童年时目睹的,经历的古怪教育。

我记得自己小时候班级里有同学,因为不敢举手说要上厕所,直接弄在了身上。而老师的处理方法就是打电话叫家长,家长来送裤子给孩子换上,等到下次,我提醒了这个同学课间休息记得上厕所。

因为后来,老师是注意这个同学的脸色不对,走到他身旁将他带出去送到门口让他去上厕所。

我举例的这位同学本身智力没有问题,和人沟通也正常,就是怕老师怕羞怕,慢热到极点。方言形容就是这个小孩“老实过头了!”

有些家长培养孩子,矫枉过正。他们自诩正义使者,挥着「大人都是对的,为你好!」的尖刀,杀懒惰,杀网瘾,杀早恋,杀各种各样他们认为不该有的兴趣。

我说这话不是为了指责家长,而是家长也是从孩子过来的,有些问题用「杀」的方式,势必让大家痛苦,且这样的结果也不一定好。

于是,诞生了一批虎爸虎妈,很厉害做到完全压制。

一边扼杀孩子的天性,一边又期盼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功将孩子管束成兔子一般胆小,长大后企业流行狼性文化。

等孩子走出校园,才发现看起来无所不能的虎爸虎妈已经老了,他们光有老虎的脾气,却没老虎的实力。

他,要从头学起。讽刺。

多数中国孩童,成长过程中,父母不是他们的朋友,父母和孩子一到青春期矛盾便激化。

口不择言?一时冲动?

每个家长也是从孩子过来的,自己有了孩子却时常用一张「毒嘴」去进行教育。

因为骂人是成本最低的警告方式。

有人不幸,就像生命停留在少年时的孩子,成为一则新闻。有人幸运,也许是书籍,也许是朋友,自己修复并长大成人。

《他乡的童年》用「看」多个成功教育环境里孩子的童年解开了中国人教育中的伤口。

高考,考赢了,是胜利者。

可是,光凭这些优秀的案例就证明现有的教育无问题吗?教育体制,学校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孩子家长的心态是最重要的。如果孩子一时失利,保持一颗爱心的父母会成为孩子站起来继续面对战斗的勇气。

如果学校和家里,两面都是尖刀,孩子即使靠自己坚强存活下来,可是满身的伤疤,何必?

写在后面:

《他乡的童年》,总共6集,除了上面所提到的日本、芬兰,还有印度“学生挑战老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讲英国那一集威德公学校长所说“不屈从于人,也不自觉高于人”,以及“不鼓励孩子到学校要听话”的中英双语学校,等等,都深受启发。

作为儿童教育纪录片,它得到的关注度和讨论度是令人意外的,因为它不只是拍给「父母」或有计划做「父母」的人看的。

五星满分的话,可以打出四星半。

一点都不枯燥,人员形形色色,都能从自己身边找到相似的代号入座。

通往成功教育的方式千百种,不管是哪种,教育,主体一定受教育者本身。激发学习的渴望,比教学本身更重要。

片中,各个国家针对儿童的教育,里面蕴含的生活哲学,涵盖了人的一生。

对成年人来说,这是一个「修复」的过程,你可以从中得到力量,去谅解但不遗传那些带有伤害性的教育理念。

周轶君走出去,是为了看回来。从前人不知道什么是好,没有比较,不承认当作没发生。

看后,你是否有了一些什么感想,和行动?


【尊重不同真实观点,和电影一起成长】

微博/头条/百家:@影士禾木兄,百度TA说:@禾木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