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处为台湾阳明山第一公墓,远处为台北市区。新华社记者张国俊 摄
新华社台北4月5日电(记者李建华 刘刚)5日清明节,台北虽然没有雨纷纷,但天气阴沉,云黑如墨。
清早的阳明山,上山车辆明显增多。交通部门在通往公墓的路口实行交通管制,禁止外来车辆上山,并开设扫墓公车,将祭扫民众免费接送至公墓。
阳明山第一公墓位于山林深处,环境清幽,绿树成荫。当天上午,前来祭扫的民众数量众多,他们手捧鲜花,提着大包小包的祭品上山。
扫墓公车的第一站是“灵骨塔”,这是台北市规模较大的灵骨存放设施,存放着3万多个骨灰盒。灵骨塔前的小广场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
这里正在举行一场法会,为先人祈福。法会结束后,人们将糕点、水果等各式祭品放置祭桌,按照祭拜流程,先在塔外点香、鞠躬、上香,再入塔内探视先人。
现场人潮涌动,但秩序井然。为保护环境,现场不允许焚烧纸钱,民众在纸钱上写上逝者姓名,然后送至代焚处统一焚烧。此外还鼓励用双手合十取代香枝,用电子莲花灯取代蜡烛,即便焚香,民众也都遵从“一人只烧一炷香”的倡议。
在代焚处不远处,设有一个“时空邮筒”。民众可以免费领取时空明信片,在上面写下对先人的祝福之语。每天,工作人员会打开邮筒,将明信片与纸钱一起焚烧。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目前灵骨塔内的储骨柜已全部装满,新建的“臻爱楼”已于2012年落成,可安放5万个骨灰盒,目前已使用约一半的空间。
70多岁的陈阿婆在灵骨塔广场作志愿者。她说自己有7位家人长眠于此,包括五年前逝世的老伴。
平日里,陈阿婆在殡仪馆做志愿者,清明节则来到公墓做志愿者,至今已坚持了十几年。她有一个女儿,老伴去世后,为了不给女儿添麻烦,她选择独居。谈到自己的归处,陈阿婆显得很坦然,“我死后花葬就好啦,尘归尘,土归土。”
4月5日,民众在台湾阳明山第一公墓花葬区祭奠逝者。新华社记者张国俊 摄
陈阿婆口中的花葬,是台湾近年来推行的一种环保葬,逝者经火化后,骨灰装入环保纸袋埋入花田,不立墓碑、不记姓名,约半年后即“回归自然”。环保葬还包括海葬和树葬,随着近年来环保观念深入人心,逐渐成为越来越多民众的选择。
公墓入口不远处的“臻善园”就是花葬区,这里种植了樱花、流苏、罗汉松等乔木,以及杜鹃、茶花、桂花等灌木。记者在这里看到,一个个长方形的花田由鲜艳的刺桐花围成,花田里放着一些圆石,花田外放着一束束鲜花和各式祭品。
乘公车继续向前,就来到了公墓区。这里共有20个墓区,墓地层层排列,漫山遍野的红色杜鹃花和白色鬼针草点缀其间。
扫墓的人们接踵而至,手捧鲜花,提着各式祭品。站在墓碑前,有的焚香烧纸,有的念念有词,表情或肃穆,或哀伤。墓墙上刻着人们对逝去亲人的评价,“懿德长昭”“忠勤堪念”“忠厚长存”等,许多墓碑还刻着逝者的祖籍地,如天津、山东即墨、江苏无锡等。
时间已至下午四时,天空终于放晴,人们也大都完成祭扫踏上归途。记者看到,大部分墓地已被清理过,干净整洁,只剩放着的鲜花和没有烧完的香枝。在空空的墓区,满头白发的高先生独自坐在墓碑前,安静等到香枝燃尽才起身离开。
50多岁的高先生来自美国洛杉矶,此次特地回台湾给爷爷扫墓,第二天还要乘飞机前往上海给外婆扫墓。“我和爷爷从没有见过面,但是先人真的很重要,家庭都是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他说。
高先生已经在美国生活了30多年,只要有时间清明节他都会回来看望长辈,尽一下孝心。他说,自己家庭很重视中华文化教育,儿子中文讲得很好,今年因为大学课业繁重没能回来,明年要带他回来扫墓,“一个人要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
在下山的公车上,记者遇到了一对年轻的夫妇,他们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其中一个还在襁褓中。丈夫范先生告诉记者,他们是来给姑姑扫墓的,带小朋友前来,就是希望孩子不要忘记自己的先辈。
在公墓的入口,矗立着一个巨大的牌楼,上面四个大字分外显眼:慎终追远。
不管境遇如何变幻,在这个传统节日,人们缅怀先人、慎终追远的情怀始终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