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映仅5360万,《花木兰》票房口碑双失利,粉丝仍在苦苦坚持

盼星星盼月亮,众盼所归的《花木兰》终于上映了。

和我预料的差不多,在迪士尼“线上+院线”的双模式下,由于盗版资源提前流入国内的影响,《花木兰》还未上映就已经抵消了不少人的观影欲望。

一方面是因为资源和原片没差别,电影院的优势削减一半。

而另一方面则是铺天盖地的恶嘲和差评,从5.9分开局到上映当日已经跌落到4.7分,我想即便此前对本片再期待,也会望而却步吧。

目前《花木兰》刚刚首映完成第一天,单日总成绩仅为5360万,别说过亿,分账票房仅为4844万,连半亿都没有过。

此前,有相关媒体在《花木兰》还未上映前做出预测票房在4.5亿左右,而现在经过首映的洗练,猫眼已经把《花木兰》最终票房锁定在3.11亿。

与此同时,同期的《八佰》忙不迭地宣布密钥延期,宣誓主权。

要知道,《八佰》这才上映刚刚23天而已,距离下映还有一段时间,现在延期无外乎基于两种情况下的考虑:一种是因为此后近乎半个月的时间里,根本没有大片上映,也就没有足以撼动其地位的对手。

而另一理由,就是看到来势汹汹的《花木兰》上映后表现如此疲软,不由得笑出了声。

平心而论,《花木兰》的成绩也算不上多惨,3亿的票房也足够可观。

但要知道这是一部迪士尼出品的电影,对比上一部同是真人公主片,票房4.42亿的《灰姑娘》而言,《花木兰》的表现就足够令人失望了。

毕竟《花木兰》的投资是《灰姑娘》的两倍,毕竟《花木兰》前期投入了大量的宣发资金与劳动力。

毕竟《花木兰》的剧情母国,就是中国。

她有着先天的观众缘,却在票房上还不如一个‘舶来品’灰姑娘,这也足以证明这部玩砸了的电影,“成也萧何败萧何”。

和导演所说的一样,真人版《花木兰》是根据迪士尼1998年的动画改编,但令我没有想的是:经过22年的进步与技术革新,《花木兰》在动画成功的基础上几乎没有呈现任何变化,反而在退步上下足了功夫。

比如砍掉了木须龙这个俏皮的角色,极大地削弱了电影的娱乐性,还为了照顾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把迪士尼引以为傲的唱歌环节也一一删除。

但是,如果你说要是为了使电影更写实,可电影所呈现的效果却根本不经推敲。

花木兰住的福建土楼,祠堂里的大红灯笼,军营前的巨人雕像,宾妃在议政殿门口闲逛,

甚至李连杰所饰演的皇帝,与颇受争议的傅满洲相差无几。

这都是几十年来国外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和主观想象,根本没有做到尊重历史,尊重文化。

最令我难受的,是对花木兰这一角色的彻底改编。

从花木兰一出场我就感觉大事不妙,编剧把她改成了从小就桀骜不驯,与众不同,闯祸坏事是家常便饭,为此全村人都很头疼,把她当作异类。

这完全是好莱坞式“坏小子拯救世界”的套路,是谱写个人英雄主义的底色。

果不其然,花木兰不仅性格超然,内里还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她体内藏有巨大的“气”。

到了电影中期,花木兰更是凭借着这种与生俱来的“气”,在一众男性士兵中脱颖而出,并以女性的身体在战场上离地三尺、披荆斩棘。

这啥玩意儿啊。

影片好像直白地告诉你:花木兰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她天生神力,她是天选之子,和自强自立没半毛钱关系。


这让整部电影的精神内核变得廉价乏味,丢弃了98版的精髓。

动画版中花木兰替父从军那一夜,影片用了很大的篇幅来阐述花木兰内心的纠结与做出决定后的痛苦,来表达这一选择对花木兰而言是多沉重,也衬托出那个年代女性的窘迫。

这一段,相信令多少人热泪盈眶。

而到了真人版中,花木兰几乎是半夜定了个时,穿上衣服就走了。

为什么,因为花木兰天生神力啊,有恃无恐呀,内心毫无波动甚至为逃脱相亲而沾沾自喜。

动画版中,花木兰为了得到尊重,不惜付出两倍的时间强健体魄,终于在一系列的考核中击败男性。

这表达出了女性的强大意志,也阐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内核。

但到了真人版中,花木兰所做的并不是刻苦练功,也不是实现价值得到尊重,她唯一难受的就是同一宿舍的尴尬。

对于能力与性别差异的焦虑,她根本就不在乎。

因为在花木兰进入兵营的那一刻,她就已经比所有人都强,甚至比甄子丹饰演的士兵长还要强。

而她要做的仅仅是放飞自我,彻底打开潜力,来面对什么“女性不能有'气”的世俗偏见!

花木兰的故事真正的精神核心是“孝”,是“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是“巾帼不让须眉”。

但真人版中,影片只是让人看到一个随时牵着凤凰的天选之子任性胡闹,她最大的难题不是千百年来对女性权益的压榨与歧视,而是仅是对于“气”的一点偏见和自我束缚。

如同儿戏,格局实在太小。

此外,电影中其他的角色都难逃工具人的定性。

大反派可汗整部电影就一个阴谋,皇帝整部电影就干了一件事儿还被骗了,董将军昨天还振振有词的剔除花木兰的姓名,第二天就被一秒洗脑,工具人石锤。

最令人失望的是巩俐饰演的女巫,同为身份焦虑,本可以填补影片的探讨深度,但还未等情绪深化就飞蛾扑火,明明可以幻化成漫天的蝙蝠,可面对一支木箭却只能以命相搏,强行煽情却令人咋舌。

另外,电影所号称的2亿美金投资,到底用在了哪里?

全片根本没有出现什么令人惊艳的大场面,几场战争戏都如同亲子活动,连远景都极其避讳。

大决战更是甄子丹带人跳广场舞,花木兰与可汗1V1,李连杰都没上手!

看到可汗攻城仅仅十多个人就完成了,看到皇帝的侍卫只有五六个人,我不禁想说:下次拍中国的电影,能不能先看看张艺谋的电影,最起码场面咱别掉队啊。

总体来说《花木兰》无论是从中国文化的体现,还是电影本身的质量,都是一部乏善可陈的作品,甚至还不如之前铺天盖地的宣发来的精彩。

粉丝还在苦苦挣扎

此外,到目前为止,即使《花木兰》几乎所有人都在口诛笔伐,但还是有一部分(粉丝)人在做最后的努力。

早期他们是硬拉水准,抨击观众欣赏水平不行,称“外国人拍不好中国元素很正常”,因为“这本来就是迪士尼的作品”。

到如今又改了一种风气,换成了“这只是一部迪士尼拍的公主片而已”,试图通过降低期待来衬托电影的观感。


说实话,在“迪士尼公主片”这个大分类之前,该电影还有一个标签是“中国的花木兰”。

凭什么国内观众不能给《花木兰》差评?

我们作为中国人,有中国的审美,当迪士尼拿起源于中国的故事拍摄电影时,凭什么要求我们要以外国人的审美看这部《花木兰》?

要真是这样,干脆别叫《花木兰》,宣发期也别硬贴什么中国文化,直接换皮拍《女版绝地武士》不是更好?

况且,该片在国外的评价,也不行啊。

爆米花51分,IMBD5.4分,成为迪士尼系列最差作品。

干脆别用“这只是一部迪士尼拍的公主片而已”了,用“这只是一部烂片而已”来降低期待,效果会更好。

结语
文化自信需要包容没错,但并不是迪士尼这种仗着自己的国际地位来拼接硬凑出一个悬浮的历史背景,然后昭告天下说这是“中国文化”。

看到这种越俎代庖、反客为主的行为,竟让国内一批粉丝丢盔弃甲的倒戈,着实令人心寒。

文化需要的是尊重,不是利用。

不要成为文化解释权被撺掇的帮凶。

——全文完。